沙嘎为蒙古语,俗称羊拐,汉语称为“躁骨”,是连接牛羊等牲畜后蹄与小腿的一块游离的骨头,共有六面六个形状。沙嘎游戏是蒙古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蒙古族原生态的体育文化之一,同时也是蒙古族传统家庭的重要教育方式之一。沙嘎游戏作为备受蒙古族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游戏,与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家庭教育、经济交往、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深深的结合在了一起。
沙嘎是一种传承悠久的蒙古族棋牌游戏,沙嘎融入了蒙古族人民长久以来的游牧生活文化。沙嘎文化的传播范围十分广阔,除了内蒙古地区外,在黑龙江、辽宁、吉林、甘肃、青海、新疆、河北和北京等地都有着沙嘎游戏的活动身影,同时除了国内的省市之外,沙嘎文化还传播到了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卡尔梅克、不利亚特、阿拉泰、图瓦、哈克斯等中亚国家。
沙嘎游戏的种类、玩法繁多,每逢牧区的冬闲季节和那达慕盛会,不论男女老少,大家都会在一起玩沙嘎游戏。沙嘎游戏中蕴含着蒙古族人民特有的思维方式与想象力,同时沙嘎游戏本身也是蒙古族悠久历史文明、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一种体现。沙嘎游戏在内蒙古地区一直是蒙古族传统体育“三大项”,即摔跤、赛马、射箭之后最受群众喜爱的活动项目之一。
沙嘎游戏的起源要追溯到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期,蒙古族先民在蒙古高原的狩猎与游牧生活中创造了最原始的沙嘎游戏。《蒙古秘史》中记载,早在元朝时期,沙嘎游戏就成为了宫廷贵族与普通庶民广为流传的一种游戏,每到牧闲时节和那达慕大会期间,牧民家的男女老少都会玩沙嘎游戏,以益人之神智。
一直以来,沙嘎都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游戏,但进入新世纪之后,沙嘎游戏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阻碍,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面对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渗透,沙嘎游戏正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甚至处于被遗忘的境地。为了抢救保护并将沙嘎游戏传承下去,根据国务院对非遗保护的有关精神,政府文化部门以及阿拉善右旗的朝格宝音和额日登格日勒等沙嘎游戏爱好者们于2005年对沙嘎游戏展开了一系列保护工作,并进行了摸底、资料搜集整理、艺人走访、组织沙嘎活动等工作。这些对沙嘎游戏进行的抢救性挖掘和保护工作使沙嘎游戏又得到了再一次恢复与发展的机会,沙嘎游戏近年来在人们的生活中又逐渐恢复了昔日的繁华景象。
沙嘎游戏的主要道具是羊、牛、驼连接后蹄和小腿之间的游离踝骨即“沙嘎”,俗称羊拐。沙嘎是一块小巧玲珑的骨头,共有六面六个形状,有宽有窄,有凸有凹、有正有侧。民谚形容说:“高高山上山羊走,深深谷地绵羊过,向阳滩上骏马跑,背风弯里黄牛卧,倒立起来叫不顺,正立抓个大骆驼。”
沙嘎既是牧民游戏中的一种娱乐道具,又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种民俗艺术品,沙嘎的种类多种多样,其中有原色沙嘎、染色沙嘎、加工打磨过的沙嘎、挖空注以金属的铜羊拐等。将沙嘎以不同形态摆放、堆叠,或结合长形羊腿骨、肩胛骨还可以制作出精美的民间工艺品。有些牧民会把沙嘎当做宝物来收藏,放入用羊皮、毛毡和各种布料制作而成的沙嘎袋或者用木材金属制成的沙嘎盒。
沙嘎游戏传承悠久,很早以前蒙古族只是利用沙嘎进行占卜算卦,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沙嘎才逐渐演变为了一种民间的棋牌游戏。沙嘎的游戏形式多种多样,其玩法可达上百余种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抛羊拐、骆驼下羔子、摆金龟、丢羊拐、接马儿、打运马儿、智力锁、垒青蛙、赛马等都是沙嘎的主要玩法。
抛羊拐的玩法是,参与者出四枚老子儿,让参与的人轮流抛掷,如果出现“四只绵羊”,则是“四个一样”,须向坐在上首的人要四枚羊拐。如果出现四匹马,便是“四十匹黄马”,向上首的人要四十枚羊拐。
骆驼下羔子的玩法是,需要参与者每人出5或10枚羊拐,将所有的羊拐混在一起,抓起羊拐随意抛掷后,观察落下羊拐的形状,在相同的羊拐之间用小指划一下,将一枚羊拐弹向另一枚,弹中者取可获得其中的一枚羊拐,若果没有弹到或者弹到另一枚羊拐,则须换下一个人继续,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将对手的羊拐赢光为止。在骆驼下羔子游戏中如果出现抛下的羊拐恰好摞在了一起,则需要把它们弹开再继续,如果使用了右手弹开摞在一起的羊拐,那么在后面的游戏中就须用左手弹羊拐。
摆金龟的玩法是,首先需要1个牛拐和9个羊拐,游戏前要将9个羊拐围住牛拐;其次将2个面朝上的羊拐分为1组,排成3排组成“脖子”;再将6个羊拐组成1组,排成6排组成“身体”,最后再在上面放4个羊拐;“四肢”是以2个羊拐成组,排成2排,再安5个“指爪”,并把3个羊拐单排成“尾巴”即可。游戏时须按顺时针的方向掷色子,根据掷出的点数拿对应青蛙上同数的羊拐,如对应的位置没有羊拐,则需要用自己的羊拐补齐,当羊拐用完或不足时即被淘汰。当所有的拐都被抓完后,则清算各自的拐数并折算成点数刨除,获羊拐最多的人为胜。
沙嘎游戏主要是以家庭传承的方式发展至今,虽然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曾一度使沙嘎游戏的传承陷入了困境,但经过当地政府和沙嘎爱好者的集体努力,沙嘎游戏的传承与发展已经逐渐得到了恢复。
阿拉善右旗是沙嘎游戏在内蒙古自治区内发展最好的地区,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沙嘎游戏的发展。2008年,政府将沙嘎游戏纳入为巴丹吉林沙漠国际文化旅游节的活动内容之一,并在巴丹吉林镇的主街道上设立了沙嘎雕塑,新建了沙嘎文化的活动室和展览室,并配备了相关的设施设备等。同时,阿拉善右旗还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沙嘎文化艺术之乡”。
额日登格日勒,女,蒙古族,1962年生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塔木素牧场,现为内蒙古自治区沙嘎游戏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同时也是阿拉善右旗蒙古族沙嘎文化学会常务理事、沙嘎手工艺艺术创始者。额日登格日勒从小就在草原的游牧生活中学会了沙嘎游戏及其规则,从事教师工作后,又搜集了很多的沙嘎游戏原始资料,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沙嘎游戏活动,为沙嘎游戏的传承培养了一批新鲜的血液,在积极传授沙嘎游戏的同时,额日登格日勒也积极参与和组织了阿拉善右旗沙嘎那达慕、阿拉善盟沙嘎那达慕和全国八省区首届“‘额日剋莫尔根’杯沙嘎那达慕”暨“沙嘎文化学术研讨会”等沙嘎活动,同时还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区蒙古族历史文化研讨会,发表了《沙嘎游戏玩法窥探》和《沙嘎游戏的文化涵义》等学术论文,对沙嘎游戏的文化研究做出了较大贡献。
与此同时,民间的爱好者也对沙嘎游戏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06年,沙嘎游戏的爱好者朝格宝音和额日登格日勒夫妇以家庭名义举办了阿拉善右旗首届沙嘎文化艺术活动,此次活动共有500余人参赛,进行了8项沙嘎游戏,揭开了传承与发展沙嘎文化新的一页。2007年,他们又以家庭名义举办了阿拉善盟首届沙嘎文化艺术活动。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在2008年成立了阿拉善右旗蒙古族沙嘎文化学会,并吸收了60多个会员。沙嘎文化学会为了保护与发展沙嘎游戏,收集整理了沙嘎游戏的一百多种玩法,恢复了近30种沙嘎游戏,还搜集了沙嘎游戏的传说、历史等诸多原始资料。与此同时,学会还协调各地文化、民族、教育等相关部门不断地开展沙嘎游戏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近年来,沙嘎游戏传承发展态势良好,在内蒙古自治区内开展了多次大型沙嘎游戏活动。2014年,阿拉善盟首届千人沙嘎文化艺术节,多达1478人参加了沙嘎游戏大赛;2015年,全盟第二届千人沙嘎文化艺术节中有1600余人参加了沙嘎游戏大赛,创造了历史新纪录。同时,沙嘎游戏也逐渐走入了校园之中,沙嘎文化学会和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合作把沙嘎游戏列入民族学院的传统体育运动会项目。除了浩特民族学院以外,阿拉善右旗的各中小学师生也都学会玩沙嘎游戏,沙嘎游戏普及率现已达到90%以上,并成为阿拉善右旗最受群众喜爱的游戏活动之一。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代表性传承人额日登格日勒和朝格宝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