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蒙古族象棋

项目编号:国Ⅵ-20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蒙古族象棋


一、概述

  蒙古族象棋是蒙古族传统棋牌文化的代表,是北方蒙古高原民族在长期流动和征战游牧生活中形成最具代表性的棋类游戏之一。蒙古象棋蒙古语为“夏特尔”,是战场上先锋部队中“精兵”的意思,其产生年代可追溯到元代蒙古王朝兴盛时期。蒙古象棋由王、后、骆驼、马、车、卒组成,可用铜、宝石、木材等材料雕刻制成;棋盘由六十四个黑白相间的四方格组成,蒙古语称为“白勒迪尔”。蒙古象棋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现存文字记载很少,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定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蒙古象棋的悠久传承主要是通过先辈的口头传承和生活中的日积月累流传下来的,其精巧的手工雕刻工艺和整套的棋艺布局都是现今民族文化中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蒙古象棋作为一项独具特色的蒙古族传统体育游戏,在整个内蒙古自治区广为流传,主要分布地区有通辽市、兴安盟、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盟以及赤峰市。近年来,阿拉善盟在阿拉善左旗、右旗、以及额济纳旗各苏木镇推广蒙古象棋的工作较为突出,蒙古象棋在各民族学校和牧民家庭都得到了推广和传播,吸引了广大中小学生和牧民群体参与,这对于蒙古象棋的保护工作与可持续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历史沿革

  蒙古象棋作为蒙古族的一项传统运动项目,其产生年代可追溯至蒙古汗国兴盛时期,即公元9世纪至13世纪。目前关于其起源的考古材料主要有:一是元朝时期印版的《史灵光记》,当中记录有关于两个蒙古人下蒙古象棋的描画;二是在内蒙古照乌达盟宁程县境内出土的铜制蒙古象棋;三是在《元史》二百零五册中,记载着陶高铁木汗和大臣拉哈木两人曾用玛瑙石刻制蒙古象棋。

  传说蒙古王朝在进行骑兵训练时,会在草滩上画上蒙古象棋的大棋盘,两位骑者(象征棋子)运用蒙古象棋的步法走棋进行比试,这样训练不仅是对骑兵们在战场上的实战技能的一种考验,同时在走棋的过程中也能够充分体现骑兵们的谋略与智慧。蒙古象棋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宝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蒙古族在长期流动、征战和游牧生活中形成的优秀文化结晶。




三、道具器材

  蒙古象棋的棋盘与国际象棋的棋盘类似,是由颜色一深一浅、交替排列的八格共六十四个小方格组成,蒙语称为“白勒迪尔”。棋盘每边有八个小方格,浅色的称白格,深色的称黑格。

  蒙古象棋的棋子是一种精巧而独特的蒙古族民间雕刻手工艺制品,棋子包含王、后、驼、马、车、卒等动物,主要由金属、石料、木料等不同材质雕刻而成。蒙古象棋的棋子也分为两种颜色,浅色的称白子,深色的称黑子,一共三十二个,双方各执十六个棋子,即每方都有一王、一后、双驼、双马、双车和八个卒子。




四、基本内容

  蒙古象棋中各个棋子的走法都各有区别,每个棋子都有自己的独特走法。蒙古象棋中的“王”,蒙语叫“诺彦”,同中国象棋的“将”一样,每次只能走一格。与中国象棋的不同之处在于“王”可走到棋盘的任何一个地方,体现了古代蒙古军队的灵活性。蒙古象棋的“后”与中国象棋的“士”有相似之处,但威力无比,可前后左右甚至斜走,比中国象棋的“车”还威猛。“后”是蒙古象棋中最厉害的“杀手”,蒙古语称“伯日斯”。蒙古象棋中的“骆驼”,蒙古语称“特莫”,“骆驼”和中国象棋的“象”类似,走黑白两条斜线,但“骆驼”比“象”走得更远,只要前面没有棋子便可畅通无阻。蒙古象棋中的“马”,蒙古语称“毛日”,“毛日”比中国象棋的“马”更加自由,没有“绊子”可走四面八方。蒙古象棋中的“车”,蒙语叫“杭盖”,它和中国象棋的“车”一样走直线,“杭盖”横冲直撞,威力不小。蒙古象棋中的“卒”,蒙古语叫“呼”,一方有8个卒,一格一格地前行,“呼”和中国象棋的“卒”不同的是,“呼”在吃掉对方时要斜着吃一格。

  蒙古象棋的胜负判定,以死一方官长为终局。当王被对方“将死”,即为输棋。当双方均只剩下王或双方只剩下同色格的单骆驼,即为平棋。关于不同棋子“将”王的说法,蒙古语有不同的叫法。用“车”和“后”将对方的“王”叫“夏格”;用“骆驼”将对方的“王”叫“堵格”;用“卒”将对方的“王”叫“祖得”;用“马”将对方的“王”叫“夏格拉”;“王”被将死叫“玛得”;双方和棋(平局)叫“吉得”。

  蒙古象棋中还有许多精彩的玩法,其中有一种蒙语叫做“秀勒特”。秀勒特是在对手完全失去对抗能力后,只剩下“王”的时候,用游戏的方式把“王”捉弄一番再将死。秀勒特中“骆驼转”是用两峰骆驼逼得对方的“王”团团转,最后逼入死角将死,叫做“骆驼转”。用一峰骆驼来将对方,叫做“旱驼转”。秀勒特中“五虎轮庄”是用“卒、马、骆驼”五棋合力围攻,轮流动招,最后把对方“王”将死。还有“小卒逼王”是用“卒”逼得对方的“王”束手就擒,这种方式叫做“小卒逼王”。

 蒙古象棋和中国象棋最明显的区别是“卒”可升为“将”,也叫作“小卒升将”。如果己方两边的“卒”突破对方防线终点,即可升为“后”;除此之外,己方中间的卒突破对方的防线终点,回起一格可升为“车”;中间的“卒”突破对方的防线终点后,回走三格可升为“后”,如果已有“后”,则可升为“车”、“马”、“驼”等。

  除了“将王”、“秀勒特”以及“小卒升将”之外,蒙古象棋还有一些其它的规则,例如,棋盘上的将士、兵卒摆布要求双方一致。同时蒙古象棋传统规则中主张白方先走,若双方有争议,可以用掉四个羊拐骨的方式决定谁先开局,谁先丢到“马驹”谁先开棋。蒙古象棋的“王”、“后”前面的卒都可以开局,以“王”前面的卒开局,叫做“无威后”;以“后”前面的卒开局,叫做“威猛后”;此时交换“王”和“后”的位置。一方的“王”和“车”中间没有其它“后、驼、马”等将士的情况下,可以换“王”和“车”。但“王”不能跑到“车”的位置,这叫做“圈老爷”。




五、传承与发展

  蒙古象棋,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近十年的抢救、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针的指导,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成果。在开展相关保护工作之前,由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民间的传统项目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这其中就包括蒙古象棋。熟知传统蒙古象棋的制作手工艺术和传统规则步法的传承人十分稀少,并且大多传承人都年事已高。尽管蒙古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目前现存的相关文字记载却很少。有关蒙古象棋的起源、比赛规则、棋艺技巧、制作工艺、评分判罚等相关内容在一代一代的传承过程中逐渐失真、走样,最后造成了比赛规则不规范、不统一的现象出现。在政府文化部门对蒙古象棋开展保护工作之后,这些情况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蒙古象棋的传承机制和比赛规则也逐步统一和规范起来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中小学生,以及当地居民也参与到了蒙古象棋活动之中,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学者来研究蒙古象棋的历史文化,这对蒙古象棋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阿拉善左旗文化馆提供。


相关视频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