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马上体育运动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哈萨克”意为广阔草原上勇敢、追求自由的人们,在马背上长大的哈萨克牧民具有热情奔放的性格和彪悍豪迈的气概,民族体育丰富多彩,仅马上运动就有叼羊、姑娘追、赛马、套马、骑马抢布、马上摔跤、马上拔河以及飞马投鞭等多项活动,富有浓郁的游牧生活气息。在《新疆图志·礼俗志》中就有过节时进行叼羊、赛马、马术表演等运动的相关记载。哈萨克族马上竞技,主要是指人与马之间的密切配合以及在马行进、飞奔过程中展示出的各种马上技巧。
哈萨克族人对马的习性非常熟悉,对马的驯养更是精通,甚至能够听懂马的语言,一眼就能看出马的喜怒哀乐。由于马在哈萨克族人中具有如此独特的地位,因此产生了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驯马师”和“评马师”。他们通过观察马的品种、力气、性格、走势和奔跑姿态等特征,便能从几千匹甚至上万匹马中一眼选出或相中品种最优的良马。要选良马,首先要符合六个条件:种源、母源、体格、性格、体型、适应性。在这个基础上,还要符合十个方面:马种、体型、马头、脖颈、胸部、马腰、马腿、马尾、性格、试骑。进行极其严格的筛选,符合标准才能成为为真正的骏马。训练有素的马非常灵敏、警觉,对主人细微的举止都很敏感,能心领神会;在危难时刻会挺身而出保护主人;在探路、放哨时能观察和听到任何动静并及时告诉自己的主人。总之,马是哈萨克人忠实、可靠的朋友。
马匹调教好以后,有以下特点:一旦拴住就东张西望、焦灼不安、眺望远方,总是把下巴托在身边的马或马桩上;听到马蹄声就跃跃欲试;歇息时不停地打哈欠;骑手骑上特别轻松;使用蹄尖触地;尝马汗有盐味而不是碱味等。
马上竞技的内容非常丰富,哈萨克族马上竞技可分为单项和多项两种,其中包括单人单马、单人双马、双人单马、双人双马(或三人双马)、多人多马、马上器械操、马上射击、马上投掷、赛马和姑娘追等多种项目。
马上技巧充分体现了骑手高超的骑术,主要有马上平衡、马上支撑、马上倒立、马上空翻、马上转体、飞身上马、马上叠罗汉、马上单杠表演、马下平身奔跑、侧骑飞奔以及马上拾银元等。哈萨克族人的后代自幼就要学习马上游戏技能,旨在于有意识地培养锻炼孩子的体质和坚强勇敢的品质。有些家长甚至请来著名的马术表演高手来给自己的孩子传授技艺。孩子们第一次骑马时,父母还要专门为之庆祝一番。这一天,孩子头插羽毛,骑着备有特制的“X”型小马鞍的马前去拜访亲戚,亲戚们要为孩子赠送马具等礼物。从此这个孩子便有了自己专用的鞍具,开始乘骑两三岁的马驹。
训练哈萨克族孩子马上竞技的技巧分为多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让孩子骑马驹,教孩子学习套马、备鞍、套马嚼子和抓马等初级知识和技能。待他们熟练掌握了骑马驹的本领后,让他们练习马上扳手腕,给他们小山羊羔进行叼羊比赛,训练他们骑马跨越各种障碍物的本领和技巧,并下马学习摔跤、角斗等各种技巧。同时,还要训练孩子学习制作马绳、皮绳、马杆套、马活套以及掌握这些用具的方法和要领。练习套马术熟练后,要骑上快马去套未被调教过的烈马并驯服它。然后,孩子还要学习一些使用棍棒、长矛、弓箭、枪等武器本领,通过自练和对打等方式不断提高技艺。
本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哈音拜·乌特开,哈萨克族,福海县人;加尔恒·朱马汗,哈萨克族,哈巴河县人。现在哈萨克族马背竞技活动大都在民族传统节假日时举行,比如古尔邦节,肉孜节和国庆节等。此外在每一年的阿肯阿依特斯大会上都有马上竞技的表演,成为当地牧民增加收入的来源之一。
哈音拜一直在致力于培养青年传承这项祖辈流传下来的遗产,为了把马上竞技更好地展现出来,爱好者们专门在福海成立了一个马伦古湖赛马协会,表演各类赛马竞技活动。协会由哈萨克族、维族、回族、塔吉克族和汉族五个民族组成。该协会还立志于将这项活动介绍给更多的民族,使哈萨克族马上竞技不仅在民族间发扬光大,更要走出国门,展现中国独特的马上魅力。时至今日,虽然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不断丰富着人类的精神生活,但马上竞技仍以其独特的魅力长盛不衰。马上竞技是哈萨克族人在长时间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驯养马的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体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人们了解一个民族的生产历史与经验、促进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与参考价值。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其余由哈巴河县文化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