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道台狮子

项目编号:省Ⅱ-Ⅲ-6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道台狮子


一、概述

   自古以来,兰州市榆中县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和商贸中心,同时也是唐宋元明时期的边塞军事重镇,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其历史悠久,地理条件优越,历代文人墨客荟萃,商贾云集,创造了灿烂的青城文化,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遗迹,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舞狮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它是我们华夏民族固有的艺术形式,每逢喜庆节日,必有舞狮之说。“道台狮子”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有1500年历史的榆中县青城镇新民村。“道台狮子”是新民村特有的一个传统项目,历史已有百余年。 青城“道台狮子”在漫长的发展、传承过程中,逐步完善着它自身的文化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而是一种包含大量人文信息和文化精神的独特艺术。但由于时代的原因,“道台狮子”也曾出现一段时间的中断。自改革开放以来,青城作为一个文化古镇,对这一民间艺术作了重新的延续,使得一批热爱此艺术的老艺人重新激发了热情,又复活了这一传统而古老的表演艺术。



二、历史沿革

  兰州市榆中县的青城镇新民村有600多户家庭,计2000余人口,主要靠农业种植为生。“道台狮子”是在清朝同治年间由山东艺人传入青城的。

  同治十一年,有一群山东籍艺人,在省城辕门前搭起“柴山”舞狮子。在表演时一个身穿红色衣裤,头戴纸壳猴相面具的猴子,从“柴山”顶部跳进广场中央旗斗内,动作惊险,技艺高超。负责治安的官员恐其技艺高超惹出事非,便将这些艺人逐出兰州。后来这群艺人便流落于青城长寿巷(现新民村),住在该巷南端的张三家里。其间,与该巷练武同行飞腿张三、铁臂刘元、铁爪李二以及滕万和等人结为朋友。后来便将其舞狮技艺传给了他们,并把舞狮道具留在长寿巷,遂后回了山东。

  事隔数年后,有位姓张的道台流落青城,对舞狮极为感兴趣,他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对这种舞狮的套路、手法、道具等进行了改进与拓展,以强调高、险、奇的表演形式为特征,使其在表演形式上有别于其它地方的舞狮表演。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道台,当地老百姓便将这一原名为“柴山狮子”尊称为“道台狮子”。



三、道具器材

 “道台狮子”表演时用特殊的道具搭置成各种形似高山的支架作为表演舞台。表演支架包括:木方桌16至22个,每个木方桌长1.2米、宽0.9米。木长条凳35至41个,每个木长条凳长1.2米、高0.6米,凳面宽度为0.5米。

 “道台狮子”的狮皮以墨色分凹凸部分渲染而成,并在主要部分赋以金线装点。狮身长2.5米,均以大麻披挂于布面之上,染以翠绿色。狮头呈圆形,直径在0.7米左右,质底以麻纸裱糊而成,在口部镶有竹皮板。

 “道台狮子”表演的配角是猩猩和猴子。猩猩和猴子的面具以纸绵制成,留有眼鼻口。猩猩面为白底红脸,猩猩反穿皮褂子上衣和绿色裤子,手拿蝇刷一支,蒲团扇一把。猴子面部为棕红色金黄眼圈,猴子穿红衣红裤,腰系黄绸带,拿五尺长棍。此外,“道台狮子”表演时还有三个人场外配乐,共有鼓、锣、钹等打击乐器3件。



四、基本内容

  “道台狮子”是一种以雄狮、猩猩、猴子为表演角色,相互配合,利用桌凳等道具及武术器械作各种戏耍,打斗、跳跃动作来完成。以惊险玄妙的武功招势,以风趣幽默的故事情节以达到完美、精湛的艺术效果。完整的“道台狮子”表演共有柴山、翻天印、一字大板桥和五攒梅等四大套路。

1.柴山

“柴山”是多种渐次上升的表演形式,不但展现了表演者精湛的技艺与武功,而且还体现了本地域独特环境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爱护,从而反映人文情怀的深刻意蕴。表演环节包括:猩猩游目四方、双手掩耳左右跳、灵狮起头随着翻、猩猩逍遥踏“九点”、雄狮长啸猩起立、出山棍术显神威、六合同喜人间欢、春光明媚乐无穷、狮猩相戏妙有趣、和谐相处在山林、王者风范领群兽、勇攀高峰感天地、动物王国传佳话等13个表演环节。

2.翻天印

“翻天印”是以大方木桌摆设三层之高,顶层桌面朝下,桌腿向上。从摆布上看象一颗大印。具体表演者仍是雄狮、猩猩、猴子。通过逐渐上爬,它们以各自特有的本性,在第三层之上展示带有武术性动作。主要表现大自然中动物之间,悠然自得、丰富多姿并与人类共处的和谐场景,同时也给人们一种启示:保护生态环境,关爱人与自然。

3.一字大板桥

“一字大板桥”表演是用长条木凳搭成似桥梁式的表演台,以雄狮为表演主角,猴、猩猩作以辅助和间接性的展示。雄狮以其醒脚、搔痒、伸腰、摆尾、弹毛、跳跃、站立等独有的姿态,在木凳高台尽情演示,寓意着“东方醒狮”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和本地域老百姓奋发向前、乐观、豁达、进取的情操。

4.五攒梅

“五攒梅”表演也是以雄狮玩耍为主要内容,猴子、猩猩作以陪衬,以此显示出雄狮独领群兽的威风。在表演过程中,将猩、猴的搏斗加之其间,丰富和深化了动物之间在生存过程中的“矛盾”以及最终达成的“互动和谐”。诠释了生命的本真,并且表达了人们期盼大自然充满无限活力与生机,成为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

在“道台狮子”里,狮子的寓意是和谐。通过以高、险、奇为特点的表演形式,揉进一些六合拳的招式与套路,整个表演的过程都以突出和彰显人文精神的内涵为主。乐器始终伴奏锣、鼓、钹的“九点”式打法,强调表演过程中特有的节奏与韵律。表演者将动物的表演赋予了人性化的表演手法,以风趣、幽默的故事情节,强化了动物们各自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本质。表演者必须具有高超的技艺、良好的力量素质和平衡能力,才能够在高空中完成各种难度动作。



五、传承与发展

  “道台狮子”这一民俗传统活动传承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以师授徒的传承方法为主,共有滕万和、杨春兰、王舜五、张义民为首的四代传人。

   生于1956年6月的王文泰先生是“道台狮子”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自幼喜欢武功,出生于道台狮子表演世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青城不同时期的道台狮子表演传承骨干。他从孩提时期就在父辈“道台狮子”的表演中接受熏陶,练就了一身表演艺术,尤其“悬身上山”、“前翻侧应”、“蝎子碰头”、“倒挂金钟”更是一绝。王文泰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就致力于道台狮子的表演与研究,虽年事已高但仍坚持进行演出,现为青城镇道台狮子表演队艺术骨干。2004年他积极协助政府发掘了当地传统民俗项目“道台狮子”,并在2005年亲自参加了演出,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亲自参加的演出已达数十场之多。他不仅在演出之余加强自身素质的锻炼与提高,保持体能,同时还不遗余力地认真投入后备传承人的培养之中,为发掘与保护道台狮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青城镇政府为了保护抢救民间文化遗产,近年来逐渐恢复了道台狮子的民间演出,将停演数十年的“道台狮子”重新组织排练,并在青城民俗文化旅游节期间进行了大规模演出,受到了省市领导的赞誉和各界人士的好评。在镇政府的大力倡导下,以新民村为起点,加大宣传力度,组合演出人员,以老艺人为主导,新艺人为骨干,在农闲时作大量的排练,培养表演人员。近年来青城旅游业的发展,在上级部门和镇政府的支持下,在多游客的场所进行多次表演,吸引了更多的游人。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青城镇文化中心提供。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