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沙力搏尔式摔跤,也称沙力搏尔搏克,是卫拉特蒙古族独创并保留至今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是阿拉善乌日斯那达慕盛会比赛中的主要比赛项目。目前,沙力搏尔式摔跤在阿拉善盟各苏木和新疆、青海、甘肃的部分蒙古族聚居区广为流行。
阿拉善沙力搏尔式摔跤起源于远古,原始部落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延续生存,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搏斗、摔打,擒捉和驯服野兽,这是搏克的雏形。据专家考证,沙力搏尔式摔跤中的“沙力搏尔”一词是从突厥语中借用的外来语,指的是摔跤比赛时穿的 短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沙力搏尔式摔跤是集竞技、观赏于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其比赛形式和服饰都具有浓厚的观赏色彩。沙力搏尔式摔跤中融入了中外各种摔跤的技巧,如搏克、中国式摔跤、柔道等,摔跤场面十分激烈。但沙力博尔摔跤也有自己独特的摔跤特点,沙力搏尔式摔跤还表现出和谐和平的一面,它不像搏克在比赛时摔跤手会抢抓对方,而是在双方抓好固定抓把后方才开始比试。同时,沙力搏尔的比赛场地选择也较为灵活,柔和的草坪、沙漠或沙滩都可以进行摔跤比赛。
沙力搏尔式摔跤是北方少数民族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拉特民族的文化支柱之一。关于沙力搏尔式摔跤的历史考证,主要是从享誉“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岩画、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的蒙古族《江格尔》史诗、西安出土的铜牌搏克画以及湖北出土的木蓖摔跤图等几个线索展开的。
在曼德拉山的岩画上刻画着羌、匈奴、党项等蒙古民族狩猎、放牧、战斗、搏克比赛、日月图案以及游戏等内容。曼德拉山的游牧岩画充分展示了远古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与精神意志。从岩画的内容来看,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已经会制造刀、弓箭、缰绳等工具并用来擒捉与驯服野马等动物,但面对敌人,以对抗来保护自己生存领地时,双方会先比试彼此的力量,这便是沙力搏尔最早的由来。
在蒙古人学会使用缰绳驯服野马后,人们为了比试谁是好汉,便解下马的笼套缰绳,系在腰间或者大腿上进行摔跤比赛,这就是朝力搏尔(缰绳搏克)的由来。
到了公元3—9世纪,搏克钦(摔跤手)认识到缰绳对大腿等身体部位的伤害,同时从细致耐用等方面考虑,决定用皮制的短裤来代替缰绳,这就形成了今天的沙力搏尔搏克。尽管这两种搏克有明显的区别,但部分地区仍将其混用,在阿拉善各苏木、新疆、青海等部分地区,因为没有专门的沙力搏尔服饰,也使用缰绳、袍带、哈达等替代物进行比赛。
在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中多次提及沙力搏尔搏克的比赛情景。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这一史诗创作于6至12世纪,而沙力搏尔搏克被记载其中,就说明沙力搏尔搏克的形成至少早于《江格尔》创作的数百年。
沙力搏尔服饰的形成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它与蒙古式搏克的跤衣于同时期形成。最早的沙力搏尔式摔跤跤手上身不穿任何服饰并赤脚,随着沙力搏尔式摔跤逐渐成为一种竞技性和观赏性合二为一的体育活动,其服饰也越来越具美感。
沙力搏尔是摔跤时穿的一种特制的短裤,多用公牛皮、鹿皮、褡裢布等制做。腿上的绳圈用丝绳、皮革、麻绳制作,在阿拉善部分地区也会用驼鬃制作。
摔跤时摔跤手上身穿坎肩。据老人们说坎肩有绸缎做的也有皮制的,款式与蒙古族坎肩相似,露肩、无袖、封襟、有多种图纹和装饰。沙力搏尔式搏克在初期,在阿拉善的相关记载中,上身是不穿服饰的。直到1808年奉嘉庆皇帝御旨后,摔跤时上身便穿上了坎肩。同时,与坎肩一样,背特格(长筒袜)在起初的沙力博尔摔跤中也是没有的。当时摔跤手是赤脚比赛,后来人们为了保护脚,便穿起了背特格。背特格多用软皮、薄毡、褡裢布制作。
沙力博尔摔跤手在上场时会头戴盖头,盖头是摔跤手上场时遮盖头部的一种服饰,可用褡裢布、绸缎做。据说在以前喇嘛用的是黄盖头,俗人忌白,用的是黑盖头或绿盖头。沙力博尔比赛的裁判在清代大多是由苏木以上的官员担任,服装均为官服。现代的裁判服则以白色蒙古袍为主。
金腰带、银腰带(与蒙古搏克章嘎相同)是摔跤手的一种标志性荣誉象征。如果摔跤手能获得512名搏克手(旗级以上)参加的大赛冠军或者256名搏克手参加的大赛冠军2次,以及128名搏克手参加的大赛冠军3次,摔跤手将会获得“布尔古德”的称号并赠予金腰带,亚军获“哈尔察盖”称号并赠银腰带。
沙力搏尔式摔跤在规则、方法、服装、场地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参加沙力搏尔式摔跤的人数规定是8、16、32、64、128、256等双数,总数不能是奇数。报名不分民族、地区、不限年龄和体重。对手的安排由德高望重的裁判员负责,无须征求摔跤手的意见。比赛实行单轮淘汰制,即每轮淘汰半数。沙力搏尔式摔跤不受场地限制,只要有一片草坪或松软空地,便可进行摔跤。平时闲暇歇息,人们自然地围成一圈席地而坐,双方各出一人就可以进行比赛。
正规的乌日斯那达慕上的“沙力搏尔”摔跤正式开赛之前,会将摔跤手分为左翼方和右翼方,双方都有人高唱战歌以助声势。唱过三遍后,由搏克扎苏拉(裁判)宣示开赛,左、右翼摔跤手在引跤员的带领下,将面部用盖头蒙住进入赛场,两位搏克手迎面相对并掀掉盖头。首先摔跤手会向观众行大礼,接着双手握土起腑,抛洒四方,拍掌拍胸,双方摔跤手摆出半蹲式姿势。当摔跤手抓稳对方系带的固定处并摆出公平坐式时,搏克扎苏拉(裁判)则会宣布正式开始。在“乌日斯”盛会上经过筛选获胜的选手,可以得到白驼、牛、绵羊、砖茶等九九八十一样奖品以及“神圣摔跤手”的称号。
阿拉善地区素有“驼乡”之美称,阿拉善沙力搏尔搏克的起式和技艺很大程度上都模仿了公驼之间的争斗架式,动作技巧的名称也与骆驼攻击方法的名称相同。沙力搏尔式摔跤技巧有:前攻、猛背、偷袭、后推、左拉右拧、内外夺脚、旋转猛压、上压、空旋、单打、松肩、硬抗、上翻下扣等。优秀摔跤手需要具有强壮的体质、持久的耐力、聪明的头脑来灵活运用各种摔跤技巧。
目前沙力搏尔式摔跤仅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内竞赛。从2004年起,阿拉善左旗政府以及阿拉善盟有关部门就对沙力搏尔式摔跤进行了一系列保护工作。政府相关部门筹足资金走遍了沙力搏尔搏克盛行的地区并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整理资料,寻找沙力搏尔搏克起源和发展的历史依据。
沙力搏尔式摔跤作为阿拉善地区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被批准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开展对沙力博尔项目的保护工作之初,关于该项目的文字资料、专著十分匮乏,并且许多优秀的沙力博尔摔跤手也都年事已高,少有年轻优秀的摔跤手,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十分艰难。后期在经过广大体育工作者、政府部门和群众的积极努力下,整理并收集了众多关于沙力博尔项目的历史资料,并采取了项目进学校的培养途径来解传承人断层的窘境。目前经过校园培养已经涌现出了格力哥、喜宁、巴拉登官布、阿拉腾乌拉等年轻的优秀摔跤手。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阿拉善左旗文化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