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龙竞渡是台湾宜兰县礁溪乡二龙社区下辖淇武兰和舟仔尾两个村落共同传承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据《礁溪乡志》记载,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台湾,提起龙舟,最特别的必是二龙竞渡。其在龙舟造型、竞渡模式,以及祭祀特点上均有其独特之处。2001年被台湾地区交通部观光局列为台湾地区十大民俗节庆。
与现在端午节举办二龙竞渡不同,1967年以前的二龙竞渡时间并不固定,按当地人的说法,过去是在第一季水稻“前青后黄”的时间举办二龙竞渡,其竞渡时间可长达十余天,直到1967年才改为端午节举办,竞渡时间也缩短为一天。如今,每年端午节这一天,平时安静的两个村落就会变的热闹非凡,从清晨的正式规范的祭祀到正午过后“君子之争”的龙舟竞渡,整个过程有神秘也有精彩,大家在为本村的男丁竞渡夺标而欢乐欣喜之外,更享受着传统节日所带来的回归家园的感觉。
淇武兰和舟仔尾两个村落位于兰阳平原腹地,二龙河穿境而过,该地早年为平埔族噶玛兰人聚居区。1776年,大陆福建漳州汉族人林元旻成功入垦,之后逐渐形成了由福建漳州后裔为主的两个村落。二龙竞渡即诞生于这样的环境之下。但作为二龙竞渡的起源,由于缺少必要的文献和实物资料,现已难以考证,现在主要有两种说法可供参考:
一种说法认为,该习俗起源于原居住该地区的平埔族噶玛兰人的一种祭祀性的体育活动,目的是锻练和娱乐或驱魔祈福。后来,清朝时福建漳州汉族人进入该地区后被继续延续并与汉族文化交融后形成现在的习俗。
另一种说法认为,在福建漳州汉人进入该地区后,受地理环境限制,二龙河成为他们生产、生活,以及对外联系的重要河流。同时,也由于二龙河水湍急,历史上不时发生村民溺水事件。长此以往,当地村民就认为河中有怪物,并取名为“老大公”。为了达到辟邪驱魔和娱神祈福的目的,他们选择用中原古风以龙舟竞渡的形式来进行祭祀、驱魔,以及祈福。由于当时没有专门的龙舟,故用日常的小货船代替。之后,还在船上画上了太极、龙、麒麟等驱邪的图腾,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如今的船型样式和竞渡习俗。
根据当地赖育峰先生早年对当地耆老调研,在清治时期,二龙竞渡的竞渡时间长达十二天。进入日治时期,时间被接连缩短。从十二天缩短为六天、四天,至二战前夕改为两天。最后,因二战而中止活动数年之久。台湾光复后,1946年复办二龙竞渡,时间为两天。1947年,由于受岛内“二二八事件”影响,国民政府收紧了民众日常结社活动,二龙竞渡再度停办。1954年二龙竞渡复办,时间依旧是两天。1965年,时任二龙村村长的林趖提出将之前举办时间不固定的二龙竞渡固定为端午节当天,并提出了三点理由:一是端午节要拜神,竞渡活动也要拜神,若将两者合并,可以省下不少钱;二是端午节仍在农忙时期,但热闹也只有一天,不会耽误农事;三是端午节与二龙竞渡合一,可以纪念屈原。从此,自1967年开始,二龙竞渡活动确定为端午当天举办并延续至今。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13年,二龙竞渡主办权曾交由乡公所负责,而乡公所则对二龙竞渡进行了旅游开发,开放外队比赛制等改革,此举引起村民不满。2014年,村民们又收回了主办权并恢复传统竞渡习俗。
从此,重新获得主办权的两村村民更加重视二龙竞渡习俗的传承。如今,二龙竞渡又恢复了其传统模式,同时伴随二龙竞渡的祭祀、亲朋相聚等习俗,则成了二龙村民众一年之中最为重要的一天。近年来,由于防汛需要,政府在二龙河二龙社区段建设防汛堤,部分村民则认为此举限制了二龙竞渡的发展。为此,此事还成为二龙竞渡的一大讨论热点。
1、龙舟。二龙竞渡所使用的龙舟,与常见的龙舟不同,二龙竞渡的龙船除去彩绘部分,它更象是日常见到的小货船的造型。相传,这些龙船的前身,早年也确实为港口租借的货船,因而各时期龙舟的长、宽、高数据均有差异。目前所用龙舟为红桧木专门打造,长约10米,但依旧沿用当地货船造型,并有加入彩绘装饰。其彩绘装饰内容也很独特,有龙、祥云、花、双鱼图等元素,其船尾有两个分别写有“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的旗帜。综合来看,其彩绘装饰内容的目的在于驱邪镇妖以及祈福。除此之外,龙舟所用的划桨也很特别,淇武兰村持绿色桨,即阳极在上,而舟仔尾村持红色桨,即阴极在上。加之配合各自龙舟颜色搭配的细微差异,使两村龙舟对比十分鲜明美观。
2、启航大绳。即固定穿越两岸且基本紧贴河面的一条缰绳。由于二龙河水较为湍急,当龙舟抵达起点后,由两艘龙舟各自左边最后一位划桨手用“揪尾绳”的方式(用于固定船与启航大绳的麻绳)将启航大绳套住,使龙舟相对静止,竞渡开始后,适时放开“揪尾绳”实现脱离启航大绳的限制。同时,启航大绳与“揪尾绳”的配合亦可作为一种战术手法。
3、镇港镖。即终点处夺标所用镖旗。其旗帜制作多为庄民赶制而成,旗杆为带有竹叶的细竹竿,旗面则以红绿布为主,上面用毛笔书写吉祥语句。在镖旗被插入河道前,事先还会在部分镖旗杆上绑上奖品。赛时,每面顺风旗仅被允许使用一次。赛后,这些旗帜多会被周边工商业者请回,用以保佑事业成功。
由于二龙竞渡活动背后具有祭祀属性,故二龙竞渡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祭祀。在端午节当天上午举行祭祀仪式。清晨,两村落各自主事者召集本村男丁将龙舟从龙舟厝中抬出,并在龙舟厝与歌仔戏台前的广场上妥善安放。接着村中长者烧香请“老大公”附船身,并绕龙舟一圈进行折香净舟。之后,村中男丁各向龙舟献一炷香,再由长者引领进行龙头点睛、烧纸钱、燃炮等仪式。最后,伴随村中长者的引锣,村中男丁合力将龙舟抬入河中。进入河道后的龙舟还要进行游港祭祀。此时,下午参加龙舟竞渡的男人可以不用参加,先回去休息,由部分有经验的长者带着年轻的本村男孩进行游港祭祀。游港祭祀的主要内容为献纸头(在船头前撒纸钱)和放鞭炮,其目的是祭拜河神,同时也为年轻一代创造习练龙舟的机会,游港祭祀的时间约为一个半小时,完成后就给自回家吃午饭、休息。
第二阶段为竞渡。这一部分与前面的祭祀有一个衔接过程,由于二龙竞渡由两村轮流主持开展,因此每年会有主客队的概念,而作为与前面祭祀的衔接,大家吃过午饭休息好后,将由当年主队村落将本村龙舟划至客队村落的龙舟停泊地,并以引锣的方式向客队发出邀请,客队则会以同样的引锣声表示接受邀请。主客队双方则在当天中午12点左右一起将龙舟划至正式竞渡河段。双方到达竞渡河段后,由客队优先选择竞渡水道。然后,两队分别在各自水道上进行鸣锣、献头纸、燃放鞭炮等仪式,以祈求竞渡平安。此时,每艘龙舟应有22个人组成,其中两人分为锣手(兼夺标手)和船尾舵手,其余20人皆为划手。
二龙竞渡的竞渡水道单程长约200米,其起点设在上游,以独特的“启航大绳”为起点,以树立于河中间的两根龙舟旗为终点。竞渡时,淇武兰村持绿桨且阳极在上,洲仔尾持持红桨且阴极在上,以示区别。划龙舟时,皆采用跪姿,以达到充分利用腰背力量的目的。由于竞渡过程不设裁判、不计时,同时奖品都一样,胜败全凭两岸观众判断。因此,二龙竞渡被当地人称之为“君子之争”。竞渡的正式开始是以双方同时响锣为标志,如若只有其中一队引锣,则无效,需要返回起点重新开始。由于其中有很大的博弈成分,故经常会因此出现比赛来回数次也没完整进行一轮的情形。当双方出发后不久同时引锣时,则竞渡正式开始。到终点之前,锣手便转为夺标手,两队谁先取得标旗谁即获得本轮胜利,故两村普遍重视第一轮竞渡结果,认为第一轮首先夺标则会为本村带来更好运。虽然,二龙竞渡不论胜负,但胜负都在各自心里,而各自又不愿服输,年年如此,相约来年再战。
传统的二龙竞渡仅允许本社区的村民参加,每年二龙竞渡正式开始之前,都会安排给本村孩子上船体验练习的过程,每年如此,待孩子长大后就可以代表本村参加二龙竞渡了。
作为二龙竞渡的无形文化资产注册及单位管理机构,二龙社区发展管理协会目前拥有社员近百人。自2014年二龙竞渡再度回归社区主导之后,公部门每年都会以补助款形式对二龙竞渡的举办给予经济支持。但补助支持的额度要具体视二龙社区发展协会的计划书而定。这笔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台湾主政当局、宜兰县政府,以及基层乡公所等三个层面的补助。从沟通便利性上来说,协会希望和基层公所走更近一些,因为可以辅助到他们做核销等相关工作。因此,乡公所在这三个资助层面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作为主办方,二龙社区发展管理协会每年都会就二龙竞渡进行一些旅游开发活动,如设置二龙竞渡风味餐之类,以增加观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