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舍巴格痴”,其意为敬神跳,汉语叫跳摆手。摆手舞是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流传在鄂、湘、渝、黔四省市交界的沅水、酉水流域一带,以酉水为甚。现今摆手舞主要分布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区内的来凤县和宣恩、鹤峰两县的部分区域;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两县的部分区域;重庆市的酉阳、黔江两县的部分区域,形成了以酉水河为纽带的土家摆手舞文化圈。
摆手舞在来凤县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百福司镇和漫水乡,尤以百福司镇的舍米湖村传承较为完整,且具有原始特色。
清同治本《来凤县志》载《湖广通志》记:五代时,“施洲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树,普舍者,华言风流也。昔覃氏祖于东门关伐一异木,随流至那车,复生根而活,四时开百种花,覃氏子孙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复落,尤为异也。”漫水属来凤县,覃姓为本地土家大姓。这段文字生动地记叙了一千多年前,散毛司的先祖围着普舍树跳摆手舞的情景。它是来凤土家族摆手舞最早见于史书的记载。
又据来凤舍米湖附近庙堡摆手堂的嘉庆五年(1800年)残碑铭文记载:“盖闻神威赫矣,千秋顶祀之瞻,庙貌巍峨百世,此皆生而为英,死而为灵也。弘仰献文之重,唯我爵主,昔威振乎保靖。”摆手堂是土家人摆手祭祀的神堂,这段铭文即是跳摆手舞敬祖先的最好注释。
关于摆手舞的起源,专家考证有多种说法,一说摆手舞是由远古巴人的“白虎舞”、“巴渝舞”演变而来,引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国军队北上会盟,参加“武王伐纣”:“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歌后舞也。”二说摆手舞起源于古代战争,在民间有土王彭公爵主率部征战的多种传说。三说土家人生性爱唱歌跳舞,摆手舞纯粹是土家人自我娱乐的一种艺术活动。四说土家先民为征服自然、抵抗外侮,发明“摆手”来健身壮骨。五说据鹤峰县铁炉坪宋代墓葬出土的陶坛上有十二舞俑姿态与摆手舞动作相似,说明土家摆手舞在宋代已十分成熟……。从摆手舞的内容和特征上看,摆手舞应起源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这是古今中外的艺术必须遵从的共同规律。
摆手舞配乐而舞之,通常配备牛皮大鼓一个,鼓槌一对,大锣一面,锣槌一根。鼓的直径60—85厘米左右不等,高65—85厘米左右。大锣直径65—85厘米不等,凹凸深度4厘米左右,鼓槌、锣槌视鼓锣大小而配置。
旧时,来凤县凡土家人聚居的村寨,均建有“摆手堂”,这是举行祭祀仪式和跳摆手舞的专用场所。目前,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摆手堂有三、四处,已发现的遗址有五、六处。来凤县摆手祭祀的对象是土王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等。
土家族的摆手舞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前者规模较大,活动时间较长,参加人数较多,活动内容丰富,多在野外进行。相对而言,后者规模较小,时间短,人数较少,多在摆手堂前的坪坝里举行。如今,来凤县流传下来的只是“小摆手”。各地举行摆手活动时间虽不尽相同,但大都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间,且多在夜间举行,有的甚至连续举行三天三夜。
举行摆手舞活动时,人们扛着龙凤大旗,打着灯笼火把,吹起牛角号、唢呐、咚咚喹,点燃鞭炮,放起三眼铳,抬着牛头、粑粑、刀头(大块的熟肉)、米酒等供品,浩浩荡荡涌进摆手堂。先举行祭祀仪式,由一位有声望的土老司带领众人行过叩拜礼后,便在供奉的神像下面边跳舞边唱神歌。唱的内容多是颂扬土王及祖先的恩德和业绩,表达土家人的怀念之情。还要象征性地恭请土王和祖先前来参加摆手舞盛会,与民同乐。祭祀完毕,土老司则带领众人来到堂外的坪坝,在一棵挂满五颜六色小灯笼的大树下依次围绕,随着锣鼓的节奏跳起摆手舞,“男女相携,蹁跹进退”。
来凤摆手舞的动作主要是“单摆”、“双摆”,以及针对男女队形而言的“回旋摆”。其舞蹈动作主要内容有:1、狩猎舞。主要表现狩猎活动,摹拟禽兽动作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种。由于年代久远,很多舞蹈动作多已失传,在本地仅保存“磨鹰闪翅”、“跳蛤蟆”、“拉弓射箭”等三种。2、农事舞。主要表现土家人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有“挖土”、“撒种”、“纺棉花”、“砍火渣”、“烧灰积肥”、“织布”、“挽麻团”、“插秧”、“种包谷”等,现仅存“撒种”、“插秧”、“纺棉花”三种,其余已失传。3、日常生活舞蹈动作有“扫地”、“打蚊子”、“打粑粑”、“水牛打架”、“抖虼蚤”、“比脚”、“擦背”等十多种,“抖虼蚤”、“比脚”、“擦背”尚保留,其它动作已失传。4、军前舞和宴会舞。据传这两种舞蹈只是在古时存在。军前舞主要表现古代土家族征战的场面,宴会舞主要表现在宫廷中朝拜土王的情景,其基本舞蹈动作在来凤已经失传。
现今来凤土家族跳摆手舞时,一般不唱,但传说古时有摆手唱歌之说,现流传保留下来的摆手歌有两首,一首为摆手时穿唱的山歌《要吃饭就要挖土》,第二首为《点兵歌》。
跳摆手舞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而是以家族或村落的形式传承,有传承的代表人物和代表群体。来凤县跳摆手舞主要集中在百福司镇河东片舍米湖村,远近闻名的代表艺人有彭荣梓、彭祖求、田世彩、彭昌义、彭昌松、彭珊珊、彭亚芬等39位。
近年来,随着土家族的逐渐汉化,先前在鄂、湘、渝、黔地区常见的土家摆手舞现今已不多见。如今只有沿酉水流域的来凤、龙山、永顺及周边地区的土家族还在跳摆手舞,来凤县原有的“大摆手”现已失传。仅百福司镇舍米糊村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小摆手”。特别是近些年来,外来文化逐步渗入土家地区,年轻人对现代多种文化形式的向往,对本土文化缺乏认识,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兴趣有减弱的趋势,传承的人群减少,传承力度自然降低,急需当地政府及文化部门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增强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重视。
面对发展困境,来凤县政府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县委宣传部长、分管文化工作副县长为副组长的抢救保护“湖北来凤土家摆手舞”等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领导小组,对来凤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挖掘、搜集和整理,做到文字资料、声像资料、图片资料、实物档案、电子数据五位一体。同时,漫水、百福司两个乡镇率先筹建了以保护“湖北来凤土家摆手舞”等传统民间艺术的“土家族、苗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出台了一些保护优秀传承人的政策和措施,为土家摆手舞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本章图片全部由来凤县文化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