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黎族舂米舞

项目编号:省Ⅰ-Ⅲ-5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黎族舂米舞


一、概述

  海南黎族舂米舞是黎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我国海南省五指山市的冲山镇什保村,并于2005年入选了第一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舂米,黎语称“太沓”,其中“太”是击或舂的意思,而“沓”就是臼,合即“舂臼”。黎族舂米舞是是黎族妇女平时最喜爱并最拿手的一项运动。舂米舞的参与人数不等,舞蹈中手拿舂杵用各种不同的动作撞击舂臼,并在阵阵的节拍声中做各种配合有序的表演,时而高举舂杵,时而又平击舂臼,有分有合,有左有右,左右交换。



二、历史沿革

  关于黎族舂米舞的起源,当地普遍认为是在黎族的丰收季节中,黎家妇女为了表现舂米劳动的丰收喜悦之情,同时也为了缓解劳作中的疲劳,大家便有节奏地轮流击舂,以庆祝庄稼的丰收,最后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而逐渐形成了如今的黎族舂米舞。

  据什保村的一位舂米舞传承老人讲述,在清代之前,舂米舞还没有形成具体的舞蹈形式,仅是通过击打舂臼产生声音来传递黎族婚庆信号的一种方式。当时,由于黎族人深居山区,在举办婚庆之时,为了通知周边村寨的村民前来饮酒庆贺,当时有人发现舂米时撞击舂桶的声音可以传的很远,于是便采取了这种方式来传递婚庆信号,久而久之,这种做法便逐渐被人们所接受,邻近村落也纷纷效仿。从此,在村与村之间举办婚庆活动时,大家也开始用敲击舂桶的声音大小,互相比较敲击阵势的强弱,男女老少都来参加。



三、道具器材

  每逢黎族村寨中组织舂米舞活动时,大家都会身着黎族的传统服装来一起舞蹈。黎族舂米舞使用的主要道具是黎族村寨中家家户户都有的舂桶和舂杵,其中舂桶一般是用黑墨树制作而成的,桶身高约80厘米左右。旧时制作的舂桶,桶的外围直径可达到1.2米,桶口沿边的厚度大约在6厘米左右,现在的舂桶外围直径约90厘米左右,桶口沿边的厚度基本一致。敲击使用的舂杵是用质地坚硬的鸡尖树木材制作而成,长度约150厘米,两头粗中间细,其中较细的部位即使用者手握的位置。



四、基本内容

  黎族舂米舞表演,通常以2人、4人或6人为一组。在舞蹈中,参与者会用舂杵不停的交替击打臼桶的不同部位,使之发出悦耳的声响。同时,参与者会伴着鲜明而清脆的敲击声,模仿舂米劳动的不同动作,以双臂上下挥动、双腿和上身有节奏的扭动和摇摆动作展现出各种优美的舞姿。其中,黎族舂米舞的基本步伐有蹲起步、跳蹲步、踏地步、左横移步、右横移步、跳上步、连跳步等,舂杵的基本动作则有执舂杵、舂臼心、舂击左右内壁、舂臼上沿、横撞臼外壁、平拍击外沿,横舂击外沿、横敲臼上沿、拽击臼上沿、斜击上沿、斜舂左内壁、斜舂右内壁等。

  黎族舂米舞可分为5种不同的基本打法。

  第一种打法是4人跳法,需要将4人分为2人一组,两组人分别站在舂桶的两边,形成相对之势。前半段,两组人原地保持不动,手持舂杵敲击桶底和桶底内侧。之后,变换为其中一组继续敲击桶底和桶底内侧,另一组则敲击舂桶的顶口沿边。

  第二种打法是6人跳法,首先需要6人之中有一人用黎语叫喊到:“姐妹姑嫂一起来舂米啰!”场白一落,6人便同时以舂杵敲击舂桶底部,接着其中3人敲击桶底,另外3人则敲击舂桶的顶口沿边。

  第三种打法同样是6人跳法,其中3人为一组,共分两组,其中一组敲击舂桶,另外一组则敲击舂桶的顶口沿边。

  第四种打法也是6人跳法,其中4人分为两组,即2人为一组,各站在舂桶的两边,形成相对阵势,固定敲击桶底。而另外2人也分别站成相对阵势,首先敲击舂桶顶口的沿边,然后用舂杵斜击舂桶外围方位,接着用舂杵的两端交替平打桶身,在斜击身和交替平打舂身的过程中,2人敲打的方向是保持相反的。

  第五种打法也同样是6人跳法,6人分成两组,各站在舂桶的两边,形成相对阵势。首先,一组敲击桶底,同时另外一组分别敲击舂身和舂桶的顶口沿边,接着6人边敲打边围着舂桶转两圈。

  在舂米舞结束时,所有人都会同时高举舂杵,伴随着齐声的呐喊,并奋力敲击桶底,以整齐统一的敲击声结束舂米舞的表演。



五、传承与发展

  黎族舂米舞作为海南省独具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项民间传统娱乐运动,是当地黎族古朴民风的一副真实写照。长期以来,黎族舂米舞一直处于自由发展传承的状态,曾一度是黎族人民庆祝丰收或喜庆节日的一项娱乐活动,广受勤劳的黎家人所喜爱。

  如今,随着舂米工具被现代机械工具所替代,舂米已从人们日常生活消失了,同时舂米舞的发展与传承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目前,只有少数黎家还保存着传统的舂桶和舂杵,掌握着舂米舞舞蹈技艺的老艺人也大都年事已高,多数年轻人对传统的舞蹈不感兴趣,舂米舞正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亟待当地政府与民众积极开展相关保护工作,进一步收集与整理舂米舞的资料,将这项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