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互助土族轮子秋

项目编号:国Ⅱ-Ⅵ-45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互助土族轮子秋


一、概述

   土族是青海高原上最古老民族之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土族人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并以淳朴、善良、好客闻名远近。土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能歌善舞。每逢节日,土族人民举行跳安召舞、玩轮子秋、赛马、唱花儿等传统活动。

   轮子秋是流行于互助县土族群众当中的一个项目。其中互助县威远镇的小庄村、丹麻镇丹麻乡、东沟乡大庄村、五峰镇五峰乡等村庄皆有。“轮子秋”又叫转轮秋、车轮秋,土族语为“卜日热”,是“旋转”、“转轮轮”之意,它是土族民间一种传统的集体育和舞蹈于一体的娱乐活动。在飞旋的轮子上,土族阿姑和小伙子以矫健的身手表演“寒鹊探梅”、“金鸡独立”、“雄鹰展翅”等优美惊险的动作。轮子秋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演绎着土族这个古老民族的精神追求与梦想。土族轮子秋是土族人民在漫长的生活、劳动、娱乐过程中世代传承下来的一项民间体育运动。



二、历史沿革

   “轮子秋”起源无具体的历史记载,在土族民间文学《唐德格玛》中记载着一个关于轮子秋的民间传说,很久以前,土族先民赫汗布勒为了寻找生活出路,跃上云天擒青龙,想让青龙驾金犁耕地,结果失败。他又攀上青石山,想捉野牛套银犁,结果也未能成功。但他毫不气馁,再下平滩,牵黄牛套铁犁。经过一番人畜搏斗,终于将“又肥又壮的黄牛驯服了,驾上铁犁把荒开”,“犁了南滩犁北川,洒下了金子般的青稞种子……”。辛勤地劳动换来了丰收,人们把庄稼运进打麦场,又制作了木轮车,当把最后一车麦捆运进场院时,车子翻了,朝天的那扇车轱辘转个不停,而此时,两个净肚娃娃出现在车轱辘上,嘴里哼着欢庆丰收的土族家曲《杨格喽》。

   从这个记载来看,这正是轮子秋的一个雏形,也就是说土族从游牧民族转向农耕民族后,有了木轮车,有了碾场的碌碡,在某个日子,在某个麦场上,玩童们无意间掀翻了大板车,爬上车轮随意旋转,这就成为了最原始的轮子秋。其后,每当秋收碾完场后,人们就会在平整宽阔的麦场或者宽敞的场地上,把卸掉车棚的大板车(木轮大车)车轴连同车轮竖起来,底下车轮压上碌碡,上面车轮绑上一根长木横杆,横杆两头拴上绳子做成的秋千,打秋人坐在秋千上,观看的人不时地帮推木梯,转动车轮,使之加速旋转。其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成为农闲季节或喜庆节之日的表演项目、竞技活动。

   20世纪90年代之前,土族人民或在丰收的打麦场上,或在喜庆的节日期间,或在隆重的土族婚礼上跳安昭舞,表演的轮子秋,基本都是木制的,也就是说还保持着原始状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轮子秋由原来的木轮改变为现在的铁轮,表演方式由无音乐伴奏、无群体伴舞、无动作名称发展为现在的有音乐伴奏、群体安召伴舞(男女老少不限)和丰富的表演动作。如今的轮子秋,加入了不少新的文化元素,轮子秋上有车轮,中有车柱、柱头尖上有吉祥麦穗,下有圆盘带狮子样底盘固定在地,轮子秋的外部还会套上土族七彩绣饰。原来是在打麦场玩的秋千,一般是2个人,后来4个人,6个人,现在轮子秋可以承载12人同时表演,最多可以13个人一起转。过去仅仅是荡秋千,追求高度,现在追求观赏性,表演者会在轮子上表演各种动作,如双燕展翅、龙凤呈祥、嫦娥舞袖、天女散花等,同时还要配上土族民间音乐。



三、道具器材

   1、服装。男子服装是内穿绣花高领斜襟白短褂,胸前镶一块20厘米见方的彩色刺绣图案。外套黑、蓝或紫色坎肩,腰系绣花带,头戴织锦镶边的卷檐毡帽。裤子黑色大裆,脚蹬长靴。

   土族姑娘穿绣花小领镶花边斜襟衣衫,两袖用七种彩色布料做成,俗称“七彩袖”。外套黑、蓝、紫镶花边坎肩,腰系宽而长的彩带,带子两头绣有花、鸟、蜂、蝶、彩云等花纹图案。下穿裙子和长裤。裤裙的颜色为红色和彩色,前后开口。裤子的裤脚较宽,用两种颜色的布做成,以膝盖为界,下半截的颜色多是红色。脚蹬长腰绣花鞋,样子婀娜多姿。

   2、器械。原来,轮子秋用大板车木轮做成,活动时抬下车棚,将车轴连同轱辘竖起,底扇压上碌碡,顶扇绑一横杆,横杆两头拴上皮绳绾的圈,打秋人坐在绳圈里,由他人推动横杆旋转车轮即可。现在,在场地正中竖立一根4米来高的钢管,安装在钢管正中为一直径约1.2米的钢(或铁)制圆盘,将钢管分两部分,下接底座(也是钢制圆盘),装上滚珠轴承,饰以火炬、围裙、彩穗以及丝绸飘带等。

   轮子秋这项传统活动设备简单,不受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打麦场、草坪等都可以成为活动场所。



四、基本内容

   轮子秋既可以一人独自悠闲地荡动,也可以相互比赛。在正式转轮子秋之前,要先给来宾敬酒,男女青年绕着轮子秋唱歌、舞蹈。

   比赛时,两边的绳子上站或坐上人,起先让人推送转动,随着惯性,转动速度越来越快。

   轮子秋参与者在轮子秋上旋转,并在上面表演难度大、花样多、技巧高的动作,其比赛方式有男单人对称、女单人对称、另女双人组合对称、男女三人组合对称、男女四人组合对称、男女五人组合对称等。男单人对称动作有雄鹰展翅、倒挂金钟、海底捞月、金鸡独立、猛虎下山、蛟龙云海、弥勒晒肚、燕子衔泥、猛龙过江、双龙戏珠。女单对称动作有麻姑献寿、春燕展翅、女娲补天、天女散花、常娥舞袖等。男女双人组合对称动作有龙凤呈祥、龙飞凤舞、比翼双飞、丹凤朝阳。男女三人组合对称动作有三阳开泰、百乌朝凤。男女四人组合对称动作有四季平安。男女五人组合对称有孔雀开屏等动作。这些动作是目前土族轮子秋表演中最丰富、最具难度的轮子秋表演动作。比赛过程中,周围有大批着七彩盛装的土族男女青年一边围跳安昭舞,一边陪唱“转秋歌”。

   下秋后以转时长、头不晕、眼不花、站立最稳当,并能在所转过程中做出多种漂亮动作的转秋者为最佳优胜选手。对优胜者由村里的长者为其披红赏酒,予以奖励。



五、传承与发展

   “轮子秋”自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轮子秋有两名代表性传承人。张守生,1957年4月出生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高寨镇,2008年12月被青海省文化厅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族轮子秋的代表性传承人。张守生不仅全面继承轮子秋先辈技艺,而且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进行不断创新。在原生态表演动作基础上使他们的表演变得更加优美丰富,更具有观赏性、艺术性和惊险刺激性,使其成为一个集体育运动与舞蹈艺术为一体的文化品牌。

   胡宗显,1942年生人,互助县东沟大庄村,现为有籍可考的土族轮子秋传承人之一。8岁的时候,胡宗显就接触到了轮子秋,现在负责轮子秋的制作和传承,他的一生与轮子秋结缘,见证了民族体育运动轮子秋的时代变迁。他对轮子秋项目的贡献主要在于对器械的改造。1982年,轮子秋首次参加民运会之前,车轮秋很土,基本就是一些农具组装而成,特别笨重,运输也不方便。胡宗显对轮子秋进行了一系列改造,使之上有车轮,搭上铁梯,中间有车柱,柱头尖上有吉祥麦穗,下有圆盘带狮子像做底盘固定在地,外套有土族七彩绣饰,美观大方,绚丽多彩。表演人数由原来只能承载2人表演到现在可以承载12人同时表演,丰富了表演内容,提高了转速,增强了观赏性。1982年,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在内蒙古举行,胡宗显先生带领土族轮子秋表演者参加,轮子秋首次以土族传统体育项目展现在全国少数民族朋友面前,得到广大观众好评,获得了表演奖。从此以后,轮子秋得到省、县有关部门重视,连续参加了在新疆、云南等地的历届全国民运会。

   近年来,政府也加大了轮子秋古老技艺传承保护力度,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建立传承性保护基地、确立保护性传承人、设立民俗接待表演等多种方式使轮子秋在青海高原重焕生机。互助县在一些中学也置办了轮子秋,让孩子们从中学就玩轮子秋,了解轮子秋文化。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