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酉阳摆手舞

项目编号:市Ⅰ-Ⅲ—3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酉阳摆手舞


一、概述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隶属于重庆市的酉阳和酉水河上游的鄂西,同下游的湘西地区山同脉水同源。此地在春秋时期为巴国南境,西汉时建县,在湖南省境内辖有永顺、古丈、龙山三县。土家族的强宗大姓彭、白、田三族之祖,曾在洞庭湖地区多次遭遇战争,被迫逆流而上,定居于酉水河中游的可大和后溪等地,带来了祭祀土王和先祖的仪式。

    摆手舞是土家族一种仪式性集体民间舞蹈,流传于湖南省、湖北省与四川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

    土家人称摆手舞叫“舍巴日”。“舍巴”意为“摆手”,“日”即“做”,由于土家语动宾倒置,汉语直译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摆手舞在土家族中具有代表性,是世代相传的一种民族集体活动项目,被誉为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奇葩。摆手舞是土家族最主要的标志性文化形态。当地民间自古就有“北跳丧,南摆手”的说法。其是以摆手为基本特征的祭祀性舞蹈,是土家人祭祀神灵、酬报先祖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



二、历史沿革

    土家族摆手舞的源头可以追溯至上古时代,在酉阳大约经历了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2007年4月,考古专家在重庆酉阳县大溪乡境内酉水河岸的深土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萌芽阶段的文化遗迹:大溪文化遗存,距今约五六千年,此前我国发现的大溪文化遗址主要在巫山县境内,证明酉阳在上古时代就有巴人活动。《摆手歌》中有:“卦子莫忘记,路上一路神要敬。王龙也尺莫忘记,路上社巴要做哩”“茅草三年六个月割了,舍巴三年六个月做了”的唱词,说明摆手舞产生于巴人大迁徙之前的渔猎部落时代。

    酉阳西汉时建县,属武陵郡。《湖南省志·地理志》载,酉阳县治在永顺县南部猛洞河与酉水河汇合处的王村,因位于酉水北岸而得名,酉阳在湖南省境内辖有永顺、古丈、龙山三县;南北朝改属沉陵郡,宋时置酉阳州,清乾隆元年统辖秀山、黔江、彭水三县,直到新中国成立,为“八百年州府所在地”,是摆手舞流行和发展的主要地区之一。

    《酉阳直隶州总志》中有“土人面对簧火歌舞膜拜以祀神”的记载;清代《溪州竹枝词》中有“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描述。曾经遍布酉阳全境的各种“三抚庙”、“土王庙”、“爵主宫”是土家人“摆手祭祖”的主要场所;酉阳新溪乡至今流传“土王神来土王神,土王菩萨显威灵;今日摆手来祭您,保佑我们得安宁”的祭祀歌。

    新中国成立后,酉阳土家族儿女以口耳身传的方式将摆手舞一代又一代地保留到今天,除了收集原生态摆手舞,还汲取祖先巴渝舞里“同边手”的成份,融入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经历了创作舞台摆手舞以及提倡广场摆手舞和推广健身摆手舞等保护阶段,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四川省文化厅将酉阳后溪镇命名为“摆手舞之乡”,1993年,根据酉阳土家摆手舞资料编创的大型土家族乐舞《摆手祭》,在“四川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获特别奖;1999年,酉阳土家摆手舞队赴香港参加国际旅游节,并应邀参加建国50周年大典,在国际舞台和天安门广场上亮相;同年,根据酉阳土家摆手舞改编的健身操获全国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金奖;2002年,国家文化部授予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国民间艺术(摆手舞)之乡”称号。上海东方电视台、香港凤凰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走向生活》、《魅力12》,《文艺天地》等栏目,多次赴酉阳拍摄摆手舞专题节目和人物专访。



三、道具器材

    摆手舞起源于原始狩猎活动,所以在摆手舞活动中,摆手者扛上齐眉棍、梭标、鸟枪、火锐等随歌而舞,仍有土家人原始狩猎的迹象。酉阳土家摆手舞充满着祭祀性文化气息,整个活动围绕祭礼展开。在摆手堂里,供奉土王神像,摆上牛头祭品,燃香点烛,烧纸化钱,土老司头戴凤冠,身着八副罗裙,手舞八宝铜铃和司刀,口念咒语,敲打铜锣与大鼓,行三跪九叩大礼。



四、基本内容

    酉阳摆手舞形象地反映了湘鄂渝黔交界地区农耕渔猎时期土家先民的生产生活习俗,表现了土家族远道迁徙、狩猎征战、刀耕火种、饮食起居的状况。酉阳摆手舞具有独特的民族个性和地域特色,舞姿多模仿跋山涉水、农事劳动、战斗姿态、雄鹰展翅和日常生活等动作,舒展大方,生活气氛浓郁,表现出土家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其舞蹈动作有“单摆”、“双摆”、“抖虼蚤”、“撵野猪”、“敬土王神”、“观音坐莲”、“叫花子烤火”、“螃蟹上树”、“磨鹰展翅”、“状元踢死府台官”、“骑马射箭”等二十多种,队列有环形摆、双圆摆、双铜钱、插花摆、一条龙、螺丝旋顶、绕山涉水等三十多种。

    摆手舞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大摆手表演三至五年举行一次,历时七八天,有数万人参加,表演中有复杂的军事狩猎内容,需摆出套路阵法;小摆手表演则每年都在土家族村寨举行,它以农耕为主要内容,舞蹈时参与者围成多层圆圈,一人领舞,众人随跳,具有很强的即兴性。



五、传承与发展

    县城群众大多在桃花源广场跳摆手舞,每天晚上爱好跳摆手舞的群众都会在广场聚集,随歌而舞。桃花源广场也成了酉阳摆手舞的一个代名词。桃花源广场地处酉阳县城的北部,是2001年政府拨款1400万元修建的,面积约一万平方米,这里可同时容纳数千人同时跳摆手舞。在桃花源广场的入口不远处,矗立着一组以摆手舞为主题的雕塑,每个雕塑的各个面都雕刻着土家人跳摆手舞的场景,摆手舞的动作栩栩如生,是“原始摆手舞”的再现。

    桃花源广场上有一个喷泉,中间是一个半径约十五米的圆形喷泉池,平时土家人跳摆手舞都围着这个天然的圆形区域。在酉阳县城,每天傍晚六点半左右,桃花源广场上开始响起《木叶情歌》、《麻杆点火》等摆手舞曲。这时,男女老少络绎不绝地赶来,他们自觉围成多个同心圆,所有人围着一个圆圈边转圈边跳舞。男女老少对跳摆手舞的热情都很高,场面非常壮观。来这里跳摆手舞的中老年人居多,年轻人较少。摆手舞经过三次改编,配上土家的山歌,便成为现在流行的“广场摆手舞”。是群众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已经没有了歌舞祭祀的影子。只有在大型节日的时候才穿民族的盛装,平时几乎不穿土家族的民族服饰。

    酉阳摆手舞重庆市代表性传承人有田景银、彭银花、田景树、田维政等人,他们热心摆手舞的传承与发展,希望把祖辈传下来的摆手舞代代传承下去。田景银每周二到当地的新溪小学(重庆市文化委的挂牌传承基地)传授摆手舞,目前,已经有300余名学生学习摆手舞。

    后溪镇作为摆手舞的发祥地,摆手舞在这里的群众基础较好,人们也有跳摆手舞的传统,特别是在节假日,这里都会有摆手舞的活动。政府为推动摆手舞的发展,为学校购买了音响,专门开展摆手舞教学,中小学校每年也都会组织摆手舞比赛。

    酉阳二中是重庆市重点中学,该校长期坚持跳广场摆手舞,学生们每天课间操后都要跳摆手舞,学校对摆手舞也很重视,还编写了校本教材。在后溪中学,老师既教给学生广场摆手舞,也教学生跳“原始摆手舞”。学校也经常和外界进行交流,比利时、瑞典、法国等国家的50余名同学还曾来到后溪中学交流摆手舞。后溪中学的摆手舞颇受外界媒体的关注。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传承人田景银提供。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