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回族重刀武术

项目编号:国Ⅲ-Ⅵ-9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回族重刀武术


一、概述

  回族重刀武术原名“曹门大刀”、“曹氏大刀”,是由津门著名回族武术名家曹克明先生继承先父“回族大侠”曹金藻(1879年一1966年)阿訇的遗志,弘扬武术强身爱国之精神,在本门刀、礅、抱石拳铲等功夫基础上挖掘整理出来,独创“曹门刀式”,现已嫡传五代,至今历史悠久,回族重刀武术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集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回族重刀武术特点是:刚柔相济,动静结合,集力量与技巧于一体,将刀舞起,动如风,静如松,提刀千斤重,舞刀鸿毛轻,刀飞钢环响,刀落寂无声。既惊险雄劲,又轻盈优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充分展示了我国古老的民族文化气息,又体现了现代体育之风采。



二、历史沿革

  重刀是一种传统兵器,在我国有数千年历史。唐朝武师李克用惯用一把81斤重的大刀练武,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英勇无比,百战百胜。唐皇感觉到此刀无意中高超,并且实战效果非常好,大刀受到了唐皇的十分重视,并通过兵部各大臣决定,将这把重刀加到160斤重。此后唐皇逐渐组织了一支重兵器的队伍,一直到武则天把它列入考武举的考试科目中,在明朝清朝之后叫武科,重刀成为考武状元必考的一项科目,必须做完规定的重刀动作,方可及格。

  明朝初期,曹氏先祖追随燕王朱棣,组建了一支军队,名为“靖南军”,那地方大部分都是穆斯林,也是使用重型兵器。“靖南军”一路披荆斩棘、百战百胜,屡建战功。到1403年,天下平定,后因平定天下有功,燕王把河北省东王五乡五百顷地赐给曹氏家族,曹氏先祖在那里始建了一个曹家庄,后来曹氏家族迁徙到天津,重刀传至天津,但重刀武术一直是家族世袭,直到曹万林、曹万新才开始传授重刀给非曹氏家族弟子,曹秉善这一代,开始开设武馆收徒教重刀,那时候有五六十位弟子,到曹金藻,建立市隐国术社,将弹腿武术和八极、拳击、中国式摔跤融到一起,创立了独门招式,只可惜现如今都已失传,唯独大刀还传承下来。一直传承到文化大革命。中间断了几年以后,从1976年开始大刀队又被重新组建起来。



三、道具器材

  回族重刀武术常用器械有重刀、抱石、石锁和石礅四种,训练器械,同时又是表演器械。

  重刀又称大刀,是我国古代长兵器的一种。重刀由刀头、刀身、刀背、刀环、护手、刀把和刀樽组成,材质为生铁。重刀刀身的两侧有油漆彩绘的走龙各一条,刀背有铁环,铁环上系有红缨。老式的重刀整体上寓意一条龙,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由一块完整的生铁打造成。刀背上铁环代表重刀的重量,铁环数量越多,表示重刀的重量越大。

  抱石为四周光滑润亮、中间开成葫芦形孔洞的长方形举重物,材质为大青石或汉白玉。根据抱石的重量级别的差异,中间的葫芦形的孔洞有的中空,有的非中空。由于抱石的重量较大,故能表演的动作较少,目前仅有拉抽屉、左右立碑和亮玉三个动作。

  石锁为中间有扶手的长方形举重器械,材质为大青石。运用石锁可以进行握力、腕力、臂力及腰、腿部力量的训练,主要练习方法分为举法、掷法和接法。举法包括抓举和摆举,掷法包括正掷、反掷、挎掷和背掷,接法包括手接、指接、肘接、肩接、头接等。根据石锁的重量,练习者表演的项目有所差异,重量较小的石锁以扔高、接高、扔荷叶、单花、双花等花色动作为主,20公斤以上的大石锁以练力量为主。

  石墩又叫“双石片”,为类似杠铃的举重器械。石砘的两侧为石墩片,材质为青石,中间为木质杆。运用石砘可以进行臂部、腰部等部位的力量练习。



四、基本内容

  回族重刀武术内容丰富且富含民族特色,在表演形式上,吸收了历史上武科考试中的“弓、刀、石、马步、箭”等课目技艺,苦练礅子、石锁、抱石等,并将其中之技巧,揉进大刀表演的一招一式之中,大刀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回族重刀武术所用之刀又重又长,长度2.4米到2.8米不等,重则140斤到180斤不等,现存最老的刀是青龙偃月刀。

  回族重刀武术中的“曹门刀式”招式多样,系统全面主要有:插、背、拧、云、撇、水磨、腰串、狮子披红、乌龙摆尾、雪花盖项、比摆荷叶、掌中花、叠罗汉等招式。由于演练器械重,回族重刀武术套路表现为短小精悍的特点。其动作数量为4-7个之间,演练时间在24-48秒之内。根据运动和表现形式,回族重刀武术技术动作可分为旋转类动作、抛接类动作、推举类动作和造型类动作四大类。



五、传承与发展

  回族重刀武术传承发展至今,代有名手,在津门体坛独树一帜。回族重刀武术传承谱系情况是:

  曹万林、曹万兴是回族重刀武术的创立者。公元1404年,天津设卫的这一年,曹氏先祖随朱棣北伐平定天津后,一部分在河北省交河县东王五乡曹家庄定居,另一部分在天津大直沽定居。两代以后,均迁至天津市红桥区西北角大丰路一带。他们的后人曹万林、曹万兴创立了“曹门大刀”武艺,并传于族人曹秉善、曹维善、曹宝善、曹明善、曹宜善、曹积善等人。此时的回族重刀武术仅在曹氏家族中传播、秘密传承,外界对其知道者较少。

  曹金藻是回族重刀武术的中兴者。曹金藻(1879年―1966年),回族重刀武术第三代传人。自幼在父亲曹秉善的严格要求下习武,后来又拜沧州马万顺为师,经过多年的练习,掌握了北派少林的长拳、桩功、秘宗艺等拳术。在多年的习武过程中博采众长,独创了“七十二式连环套拳谱”。1920年,为进一步发扬回族重刀武术,曹金藻创办了天津市唯一的回族民众武馆——市隐国术社,面向公众公开传授武术,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影响而成为回族重刀武术的中兴者。 

  曹克明是回族重刀武术的承先启后者。曹克明(1914-1998),回族重刀武术第四代传人。1978年曹克明以“弘扬武术,强身爱国”为宗旨,在“市隐国术社”的基础上组建了“天津市回族大刀花样举重队”。他继承曹金藻的演练风格,根据社会环境的改变和人们精神文化不断上升的需求,带领回族重刀武术队外出参加表演,更大范围的向公众展示回族重刀武艺。

 曹仕杰、曹仕伟是回族重刀武术的创新者。曹仕杰(1967- )、曹仕伟(1962- ),回族重刀武术第六代传人,自幼在爷爷曹克明、父亲曹大正(1932- )的指导下习拳练功。回族重刀武术传至他们两人时,其传承范围更广泛,并逐渐发展成为天津民俗的一个品牌。

  回族重刀武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传承人也不断推陈出新,在祖辈原有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仅在服装和大刀上增加了艺术的夸张性也增加了美观,而且还创造了骑马观花、釜底抽薪,天王托塔、乌龙摆尾、蜻蜓点水这些新的动作,多次在国家级运动会上斩获金牌。促进了回族重刀武术的传播,极大提高了回族重刀武术的社会影响力。

  现如今,天津市红桥区政府也在积极传承和发展回族重刀武术,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回族重刀武术知名度普及人民群众的同时,广泛开展回族重刀武术进校园活动,已在红桥区文昌宫回民小学设置训练场地,并在部分中学中招收学员,进行系统训练。在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体育局、文化局、民族事务委员会三方共同关注,已将回族重刀武术纳入区体育局体育运动队的项目管理范畴。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传承人曹仕杰提供。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