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榭舞草龙源于农耕时代,是一种由民众生活演绎并传承至今的传统体育活动,以草龙舞的方式求雨、祭神、娱人,其中包含了历史、民俗、艺术等内容,是上海松江区极具地方特色的一项民间习俗和艺术形式,它发轫于民间百姓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祭祀性活动,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条件匮乏的情况下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心灵上的一种寄托,是中华文化地方民间信仰的产物。这种接近古代原生态的祭龙求雨仪式,因具有整合村落集体力量的文化功能,现已传承了近千年。
松江自唐代成镇以来,尤以稻作文化闻名于世。稻作的生产依附于水利的发达。叶榭水资源丰富,湖泊河流港汊纵横交错,但是农耕社会靠天吃饭,旱灾之年影响收成,而风调雨顺之年不会像人们希望的那样年年如愿,草龙舞作为一种民间祭祀活动,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
松江叶榭的草龙体现了稻作文化的特点,它是用竹和稻谷的秸扎成龙的朴素形象,没有更多的装饰。草龙求雨仪式,由祭祀和求雨舞龙两部分组成,舞龙分别有“祷告”、“行云”、“求雨”、“取水”、“降雨”、“滚龙”、“返宫”等7个部分组成,而草龙始终是以神龙的形象出现。舞草龙的动作均以祭祀为主线,并赋予一定的民间信仰内容。在整个祭祀上所用的供品也都是来自叶榭本地,如陈稻谷、麦、豆、浜瓜、鲤鱼(取自龙泉港)。祭祀仪式是在田间空旷之地,即在供奉“神箫”和“青龙王”牌位的庙宇附近,以便于迎请。在迎请的过程中伴有《请神曲》音乐,庄重神圣。
随着现代松江地区经济文化的繁兴,仪式中的民间舞蹈逐渐演变成为了当地传统节庆、喜庆事务中的必备节目,其功能也不断得到拓展,现己成为了一项民间百姓的健身活动之一。这种比较接近原生态的仪式整合了村落的集体力量,凝聚着村民的文化心理,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特征。
草龙求雨仪式,相说源于唐代的一场旱灾,传说“八仙”中的韩湘子是叶榭埝泾村人,为解家乡旱灾,召来东海“青龙”,普降大雨,使得叶榭盐铁塘两岸久旱逢甘霖。当地百姓为报韩湘子“吹箫召龙”的恩德,便将盐铁塘更名为“龙泉港”(唐贞元790年),并一直沿用至今。
从此以后,每年乡民就用金黄色的稻草扎成具有牛头、虎口、鹿角、蛇身、鹰爪、凤尾并长达10米的草龙,祈求风调雨顺。从此,舞草龙求雨成为叶榭民间的一种习俗,并影响到周边地区。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草龙舞、滚灯舞、水族舞等民俗舞蹈。
舞草龙求雨仪式逢农历五月十三、九月十三当地“关帝庙会”时举行,供奉“神箫(象征韩湘子)”和“青龙王”牌位,分为“祷告”、“行云”、“求雨”、“取水”、“降雨”、“滚龙”、“返宫”等7个程式。其间,虔诚、庄严、隆重,是村落群体性的祭祀活动的特征。供品均来自本地,如陈稻谷、麦、豆、浜瓜、鲤鱼等,表达了当地农民朴实、强烈的感恩之情。在“求雨”仪式中,2名村姑将盆中之水不断泼向观众,象征“泼龙水”,观者纷纷争着让村姑泼水,体现了人们对村落集体生命绵延的祈愿。
这种接近古代原生态的祭龙求雨仪式,现已传承了近千年,并孕育出富有特色的民间音乐、舞蹈。
1950年6月遭逢大旱,叶榭部分村民自发舞过草龙。后因提倡“破除迷信,移风易俗”,草龙舞中断长达30余年。1978年10月,松江县叶榭乡埝泾村(传说韩湘子的出生地)民间艺人恢复了“跳滚灯”,深受乡民的喜欢。1986年在文化站的努力下,召集老艺人恢复草龙求雨这一习俗。
草龙,全身分七段,全长10米左右,龙骨全部用竹篾扎成,龙衣全部用稻草扎成,每段竹篾扎成直径为25厘米的圆圈。用稻草沿圈扎紧,用三根麻线连接起来,龙球用竹篾扎成直径22厘米的圆型架子,用粉红色布缝合,一个铁丝穿过中心,扎在竹叉中间,竹柄长110厘米,直径4至5厘米。龙尾用竹圈直径15厘米和20厘米两道扎成,长度为1米。舞龙杆共7根,每根长约130厘米,其中25厘米分上下两道扎在每段竹圈上。
松江舞草龙求雨仪式的表演由舞龙和其他舞蹈表演组成,舞动草龙是整个表演的中心,信仰色彩浓烈。
一般龙舞都由“龙珠”引导,而松江草龙求雨仪式中的龙舞不设“龙珠”,出龙时以箫代珠。有人扮韩湘子舞箫引龙。每年逢农历五月十三、九月十三,为当地“关帝庙会”,人们均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足穿草鞋,舞草龙求雨,祈求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草龙求雨仪式除序幕、结尾处出现信女手拱香案,跪地求神外,其基本动作与一般龙舞相似。不同之处多了“求雨”、“取水”两个部分。整个表演过程分为“祷告”、“行云”、“求雨”、“滚龙”、“翻尾”、“取水”、“返宫”共七个小段。
草龙求雨中的舞龙风格深沉,身段动作迟缓。锣鼓点子节奏简单,如序幕仅用低微的“笃、笃”之声。“求雨”一段,龙身下伏,龙首仰天叩拜,动作呈停滞状,表现了老龙向神灵祈祷的情景。“取水”一段,则是龙体紧盘一团,龙首仰昂反复不停摆动,以示老龙正在吸水。
草龙求雨所用道具,均用稻草扎成,表演者的部分穿戴如雨笠、披肩、草鞋也系由稻草制成,构成了草龙求雨舞的独特风格。
演到“降雨”段式时,先由寺庙僧人泼洒,再由村姑将盆中之水不断泼向观众,意谓“泼龙水”,泼到龙水即为吉利,故而观者纷纷争着让村姑泼水,将仪式推至高潮。
草龙求雨是古代先民生活方式的反映,承载着人类古老的宗教情愫和心理诉求,是典型江南农耕文化的产物,是研究江南地区民间宗教文化的活化石。1950年6月遭逢大旱,叶榭部分村民自发舞过草龙。之后草龙舞中断30余年。1978年10月,松江县叶榭乡埝泾村(传说韩湘子的出生地)民间艺人恢复了“跳滚灯”,深受乡民的喜欢。1986年在文化站的努力下,召集老艺人恢复草龙求雨。2002年以来,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慢慢地得以恢复。滚灯草龙水族舞的再次复出,得到百姓的欢迎,在社会上反响很大。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保留原生态样式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延伸,相继出现了水族舞、滚灯舞。
近年来,叶榭镇政府十分重视草龙舞的传承与发展,积极组织人力物力,不断挖掘,追求原生态,请人详述回顾,并作文字记载,在《松江民间舞蹈集成》、《叶榭志》等史料中均作了详实记载。2002年花五万元,制作了草龙滚灯,组织了百余人进行排练与演出,受到了当地群众欢迎。除此之外,还组织草龙舞参加区首届文化艺术节,民间灯会交流等。
目前,叶榭当地已建立了以成年人群传承和校园传承为主的两条传承路线,并有两支队伍长期保持着舞草龙的传习活动。其中成人队参加了上海市舞龙大赛等活动,学生队于2008年组建,传习人数长期保持在60人左右,以体育课程的方式进行传习。
本章图片部分窦秀敏、颜一瑞、张御辞拍摄,其余图片文字资料均由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