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秦州鞭杆舞

项目编号:省Ⅱ-Ⅲ-16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秦州鞭杆舞


一、概述

甘肃天水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是陇右文化区的中心,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在西晋晋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秦州正式设立。历史上,天水一直是亦农亦牧的自然经济方式和华戎错杂交汇的人文生态氛围以及此起彼伏的战争,造就了陇右人的尚武之风。秦州鞭杆舞集民俗艺术文化与民间武艺文化于一身,正是陇右人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

秦州鞭杆舞主要分布在天水市秦州区西南的秦岭乡、杨家寺以及周边乡镇,且以秦岭乡的斜坡村最为集中。秦岭乡斜坡村的鞭杆舞是秦州区民间发现的最古老以及最能代表古代秦文化的民间艺术之一。在秦岭乡斜坡村,文化气息十分浓厚,居民们的宗教信仰多为道教。村里大部分的人都会跳鞭杆舞。斜坡村的鞭杆舞随时间流逝而不断发展演变,在斜坡村世代相传,绵延不息,是秦州当地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精华。



二、历史沿革

天水是秦人的发祥地和秦文化的源头。大约3000年前,天水便是商周至春秋时期秦人先祖生活的主要地区之一。据《史记·秦本纪》记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济、渭之间,马大蕃息。”“昔伯益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赢。令其后世亦为联息马,联其封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赢氏祀,号日秦赢。”秦人先祖非子居于犬丘(据《水经注》解,西犬丘位于秦州区西南的杨家寺、秦岭一带),在渭河流域为周孝王牧马,非子牧马对周孝王的中兴和几百年后的秦国崛起作用重大。早在舜的时代,伯黯就为舜牧马有功而领受封土,并接受了赐姓赢。因非子为周王室牧马有功,周孝王便将其封为周的附庸,并继承了“赢”姓,“号曰秦赢”,天水因而成为秦人历史的开端和秦王朝建国的起点。

古时的天水一带,气候湿润,水草丰茂,适宜六畜生长。秦人以畜牧战马起家,秦州鞭杆舞是秦人在长期放马畜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舞蹈,其舞蹈动作是以养马时的放牧动作和一部分武术动作为基础融合而成,距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同时,秦州鞭杆舞中花棍元素与武术元素的相结合,也印证了当时秦人亦牧亦兵,利用天水这个远离战火的“西垂之地”休养生息,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真实写照。鞭杆舞分布最为集中的斜坡村,共住有70多户居民,约有300多人口,其中以张姓为主,均为汉族,且自称是秦人的后代。



三、道具器材

秦州鞭杆舞最主要道具即为鞭杆,它是秦人在畜牧放马中的马鞭演变而来的一种舞蹈道具,“鞭杆”又称短棍,也是武器中的一种。鞭杆的制作材料简单而普通,用生活中常见的竹竿或木棍便可制成,其长度有1米与1.1米两种类型,直径在二到三厘米之间;同时在鞭杆的两头挖孔,并在孔中镶有铜钱,鞭杆的两端再扎有彩绸,即成“鞭杆”。

一般来说,秦州鞭杆舞的鞭杆分为男女使用的两种类型,其中,女性使用的鞭杆长为1米,并用红色的彩绸扎在距鞭杆两头约10厘米处,并在距鞭杆两头的20厘米处打孔,两端各镶4个铃铛。男性使用的鞭杆则长为1.1米,两头所扎的彩绸为绿色,鞭杆的两头各镶2个铃铛。鞭杆舞动起来彩绸飞扬、铜铃叮当、铜线铿锵、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喜悦、时而悲愁。

鞭杆舞的道具器材除了在鞭杆上存在着男女差异以外,在服装方面也有着不同的区分。其中鞭杆舞的男性舞者统一穿着黄底红边的上衣与长裤,同时头戴黄色头巾;女性舞者则身着白红渐变的上衣与长裤,表演起来色彩鲜明,别具一格。

秦州鞭杆舞在表演时还配有用锣鼓、二胡、笛子等乐器演奏的曲子,同时还会有数人伴唱助兴。其中斜坡村鞭杆舞最常用的伴奏曲子便是《八度神仙》,据说这首曲子已经传唱了数百年之久。



四、表演形式

在秦州斜坡村,鞭杆舞的日常活动场地多为村民自家的农家院,或者村里的打麦场。每逢农闲和正月,斜坡村便会组织村民跳鞭杆舞来庆祝节庆,尤其是在正月,斜坡村会进行数场鞭杆舞的表演。

在正月表演鞭杆舞前,斜坡村村民们会到本村的祖祠进行祭祖活动。祭祖开始时,通常有三人上香,一人是在村中德高望重的人,一人是村里轮流担当组织鞭杆舞表演的组织者,还有一个人就是鞭杆舞的传承人。祈求祖先保佑今人平安吉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祖活动之后,便开始鞭杆舞的表演。

此外,在每年正月初三斜坡村的村民会组织村民去庙山表演鞭杆舞,随后还会根据每个家庭的要求,逐个到村民家中进行表演。最后一场表演则是正月十二的伏羲大典在伏羲庙表演鞭杆舞。

“秦州鞭杆舞”在表演时没有固定的人数限制,可4人或8人共舞也可有更多的人参加表演,但通常鞭杆舞的表演方阵都是4人一组,共有8组,寓意八卦,其中每组之中各有两男两女四名舞者。他们的动作各异,但在鞭杆舞中主要是以男性角色为主,女性舞者充当鞭杆舞中的配角。

“秦州鞭杆舞”的舞步分为进步和固步两种类型,其中进步整齐有序,威武壮观,固步则腾挪跳跃,对称穿插,两种舞步不断变换,其形态各异。在表演中,随着鼓、锣、二胡等乐器的伴奏,舞者会根据伴奏的节拍变换队形,手脚并用,时方时圆,或蹲或跃,其表演队形有半圆、圆形、蛇形等等。



五、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当地群众文化生活水平需求的日益提高,“秦州鞭杆舞”也曾被中央电视台、甘肃文化频道、天水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宣传和报道,鞭杆舞的活动规模也逐渐变大。现在的“秦州鞭杆舞”,其宗教色彩已经逐渐淡化,健身娱乐的功能逐渐提升。

随着文化广场的兴建,斜坡村准备以秧歌的形式将“秦州鞭杆舞”向附近的村子宣传和传播,并将努力开发庙山,将秦文化与祭祀文化结合起来,使“秦州鞭杆舞”这种具有先秦之风的民间艺术重新焕发新的光彩。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天水市秦州区文化馆提供。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