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梅花桩拳第八代传人张从富在梅花桩拳大架的基础上,独创“梅花桩小架拳”。民国初期,梅花桩小架拳第九代传人“铁臂沱南侠”韩其昌集佛、道、儒、医、易等传统文化之妙义于一身,全面继承了梅花桩小架拳的拳法功理,并融入“五四”新文化和现代科学之理念,先后创立“健族国术研究社”和“北京梅花桩研究会”,丰富和发展了梅花桩小架拳文化,使其内外兼修,文武交融,刚柔并济,成为独树一帜的中国武术拳种。
“梅花桩小架拳”要求习练者正心正意,修德养性,知书明理,对文理心法的修炼具有独到之处。其武学内容丰富,势如破竹,变化多端,疾而不慌,快而不乱,身灵步活,硬进巧退,虚引实击,绵柔坚韧,呈大开大合之气势,显行云流水之风范。劲道外柔内刚,劲力以迅疾为主,兼有长劲、柔劲,突出一个“巧”字。拳理拳法中蕴涵着“天人合一”及传统医学、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努力对“梅花桩小架拳”进行挖掘整理,传承保护,使其发扬光大。作为我国优秀的内家拳种,梅花桩小架拳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扬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清乾隆年间,梅花桩拳第八代师祖张从富,在流传数千年的梅花桩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易繁就简,大胆突破,独创梅花桩拳新的宗派,称之为“梅花桩小架拳”。
清咸丰年间,梅花桩小架拳第六代传人李廷玉、李廷桂兄弟二人先后来到河北省武强县大王庄设场授徒,所传弟子甚多,尤以任俊杰、段步元、赵锡三、赵泰和等十二人最为著名。
清光绪年间,梅花桩大架拳和梅花桩小架拳部分弟子参加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和洋人的大肆围剿和屠杀,使得无人敢公开传授及习练拳法,梅花桩小架拳的传播与发展受到重创。
民国初期,有“铁臂陀南侠”之称的梅花桩小架拳第九代传人韩其昌,在梅花桩小架拳濒危之际,到北平创立了北平健族国术研究社,广收门徒,还亲自在各大院校,如清华、北大及中学传授梅花桩小架拳,使这一濒危的优秀拳种重现生机。
新中国成立后,梅花桩小架拳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武警部队、公安特警部队的擒拿格斗教材就是取材于梅花桩小架拳并改编而成。
梅花桩小架拳器械以棋盘大枪、春秋大刀为主。除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常见兵器之外,还有许多罕见器械,镗耙、燕翅镗、拦马撅、文棒、提戟、五虎神钩、流星锤、九环锡杖、南阳叉、梅花坤棍、风火轮等。可谓长短杂陈、奇正并有。器械的练法有两种,一种是固定套路练法,有定手定步,一定之方向。另一种练法则无定手定步,按四门八方进行练习。梅花桩小架拳器械,有单练也有对练。对练如空手夺匕首、空手夺枪、双匕首对花枪、单刀拐对花枪、双刀进枪、双拐进枪、镗耙过大刀、五虎神钩对扎、对劈杆子、大杆子对扎、对劈刀、对劈棍、对劈剑、对劈双拐、沉香拐对花枪等。另外,尚有许多暗器,如飞蝗石子、低头弩、飞抓梅花锁、梅花针、梅花镖等。
由于梅花桩小架拳的精髓有口传心授之传统,至今鲜有完整的小架梅花桩拳著作存世。其拳法包括“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内功”五个部分内容:
1、架子。为五势梅花桩的基本功,有桩步、行步之分。梅花桩小架拳基本拳路称为“架子”。“架子”有五个基本的拳势:“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称为“桩步五势”,它们在练习时要静止站桩。此外,就是运动变化迅速的“行步”。桩步为“静”,即练功中静止的拳势。桩步五势按其性质和作用,又与金、水、木、火、土五行相对应,按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五个拳势之间可以进行变换。大势变顺势,顺势变拗势,拗势变小势,小势变败势,败势变大势,为相生。反之,桩步五势之间不能变换的为相克。五势之变化无穷无尽、包罗万象,为诸般拳势之母,可变化衍生成各种拳势。它是练全身之力和全身之气的重要方法。演练时桩步五势左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双瓣梅花。行步为“动”,即练功中变化和运动的各种动作、步法。以行步三法为宗,即“摆法、扎法、撤法”。“摆法”为行步之首,忽左忽右,忽进忽退,忽上忽下,妙在活步,多用于与敌周旋,对敌袭扰的步法。“扎法”求进攻之疾,用来冲打、追击敌人。“撤法”有抽撤之迅,它不仅用于摆脱敌人,也包藏埋伏、进攻的步法。五势梅花桩的架子可以一人单练,也可以两人、四人或多人对练。
2、成拳。是在基本功架子基础上的进一步练功方法,为五势梅花桩应用的对练形式。梅花桩小架拳技击技法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称之为上、中、下三盘。上盘为“刁、拿、锁、带、勾、搂、刨、打、崩、挑、劈、砸”等。中盘为“沾、粘、连、随、吸、卸、柔、化、推、托、领、带、辗、转、扭、蹭、挨傍挤靠、偎身靠打”等。下盘为“踢、点、截、撞、勾、挂、踩、蹁、跌扑滚翻、前后扫螳,左走撑拔”等。
3、拧拳。是对打双方在拳场上八个角上随意出手,互争高下。此时技击双方已无定手定步,而是捷手快拳、连环脚、得意手,即见空按斗、随势而步、见劲而发,随意而动、拳无空去、意无空回、潇洒自如、变幻无穷。
4、器械。梅花桩小架拳的器械以棋盘大枪为帅、春秋大刀为先锋。除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常见兵器外,还有许多罕见器械,如镗耙、燕翅镗、拦马撅、文棒、提戟、五虎神钩、流星锤、九环锡杖、南阳叉、梅花坤棍、风火轮等。
5、内功。梅花桩小架拳认为,内丹必借外丹而成,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合内,内外合一,才能养成内丹。练形,梅花桩小架拳称之为“练表”,即俗话说的“筋骨皮”,并把练表称之为练“外丹”。当练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就能气随意使、力随气使、刚柔相济、一气贯穿,从而达到气化的程度时,则“内丹”练成,也就是俗话说的“内练一口气”。
“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内功”五个部分练法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架子是练功者的必由之路,成拳是在架子基础上的进一步练习,拧拳、器械则是拳法的发展和提高,内功则贯穿在“架子、成拳、拧拳、器械”之中。五个部分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武功体系。
清乾隆年间,梅花桩第八代传人张从富,在流传数千年的梅花桩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易繁就简,大胆突破,独创梅花桩拳新的宗派并谦称为“梅花桩小架拳”。张从富,字寿康,生于乾隆元年(1736),卒于嘉庆二十一年(1817)。自幼拜本村赵学义为师,习练梅花桩拳。创立梅花小架拳后,曾无意中救了乾隆皇帝,乾隆欲重赏封官,但张从富禀明皇上,说自己与功名利禄无缘,拜官不拜印,只取朝服一袭,但求皇上恩准“传道为宽”。乾隆无奈之下,答应他的请求,并御书“云游天下,传道为民”。清咸丰年间,梅花桩小架拳第六代传人李廷玉、李廷桂兄弟二人先后来到河北省武强县大王庄设场授徒,所传弟子甚多,尤以任俊杰、段步元、赵锡三、赵泰和等12人最为著名。
在张从富之后,经数代宗师的传承与发展,近现代有梅花桩小架拳第九代传人,兼北京梅花桩小架拳始祖韩其昌;梅花桩小架拳第十代传人,兼北京梅花桩小架拳第二代传人韩建中。如今,梅花桩小架拳第十一代传人,兼北京梅花桩小架拳第三代传人为韩超。
韩超,现任北京梅花桩研究会会长。六岁起跟随祖父韩其昌及父亲韩建中习武,系统地学习了梅花桩小架拳、戳脚拳、太极拳及形意拳,能熟练地使用各种武术器械。著有大量有影响力的武术专著和论文。现任职中国道教协会、福建泉州玉虚观主持、国家体育局批准的全国梅花桩小架拳训练基地主任,并担任多家梅花桩研究会名誉会长及武术基地教练、顾问等。
本章图片由韩超与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