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六郎庄五虎棍

项目编号:市Ⅲ-BJⅢ-7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六郎庄五虎棍


一、概述

        北京海淀区六郎庄的五虎棍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是一项重要的民间体育和舞蹈形式。无论在传统文化传承、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还是丰富民众的业余生活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

在宫廷戏剧文化和民间习俗文化交融中诞生的六郎庄五虎棍,是一项集武术、戏曲、音乐、历史故事和传说为一体的宝贵文化遗产。六郎庄五虎棍武场的72个套路,是由武术套路演化而来,虽然所有兵器皆为木制,但其操练方式结合了刀枪剑戟的招式特征。此外,在海淀地区的棍会中只有六郎庄仍保留着藤牌的表演,这在北京地区尚不多见,这对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军队士兵操练、步兵演阵形式和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郎庄五虎棍的表演,场面激烈,节奏张弛有度,是集研习传统武术和强身健体为一体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加上乐器伴奏和阵法演练,又具备了一定的舞台特征,极具欣赏价值。五虎棍的发展过程与京剧的发展密不可分,其故事情节取材于民间故事,但受到宫廷演剧文化的影响,表演中具备了一定京剧的特点。10个角色的脸谱画法还遗存着京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征,这些特点都具有社会历史研究价值此外,六郎庄流传的关于棍会受封皇会、皇太后御赐半份銮驾等传说,为民间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二、历史沿革

六郎庄五虎棍原名“忠孝童子棍”,传该会成立于康熙年间,由村民自发组织成立,在北京地区传播久远、研习者众多。据现存民国期间的拨旗记载,该会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乾隆十九年(1754年)。

据传乾隆年间,忠孝童子棍在村中演练时,被经过此处的“千岁二爷”看中,并收为麾下,由此发展壮大。一年外出涿州(一说是丰台)走会时,遭到当地十八村会首的阻拦,以没有銮驾的理由阻止进香。六郎庄的会头火速回村,急奔畅春园,求助于“千岁二爷”,并请来了皇太后的半副銮驾,立刻势压十八村,不仅进了头香,还获得了“天下第一棍”的美称。由此六郎庄的棍会在外出走会时,经常可以抢得头香好兆头

事实上,六郎庄五虎棍会的发展与清代宫廷对于民间戏剧的重视密不可分。《清代内廷演剧始末考》中记载:“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在南府、景山学艺处之外,还设了六郎庄的学艺处,共有教习四十八名。” 六郎庄学艺处的设立无疑对该村棍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光绪二十年(1894年),会中棍术技艺高超者还被聘为升平署的御教习,据村民说曾有7“杆子头”在宫廷里向太监传授棍术。会中元老潘吉星(1875~1953)担任升平署御教习的事迹在村中流传很广。此后,六郎庄的五虎棍在时代的变迁中,曾数次间断,又数次重整。

新中国成立六郎庄五虎棍曾参加吉祥大剧院的北京市文艺汇演。80年代曾参加北京市妙峰山行香走会表演1999年获得北京市海淀区庆祝澳门回归文大赛三等奖。

六郎庄的五虎棍会自乾隆十九年以来传承至今已有至少250年的历史,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家族、亲族的传承是会档的主要传承方式。六郎庄的棍是“童子棍”,练习的儿童要从10岁左右开始,每隔10年左右就会培养新的一代,传承比较密集。武场中的练把儿大多来自西村,而文场中又以南村成员为主,文、武两场的世代传承中很多都是父子、兄弟和爷孙的关系。老一辈对新入会的小玩角儿们的技艺传授方式都是口传心授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新入会的成员无论是武场还是文场都能很快入门。




三、道具器材

       分为武场表演、文场表演以及走会表演,所用到的道具器械有所不同。

武场表演:使用的棍棒都是木制的,分别为齐眉棍、梢子棍、双棒、短棒(单刀)、双怀杖、三节棍,还有较具特色的藤牌和双拐。

文场表演:大锣、单皮(也叫班鼓)、战鼓、大钹、大铙、小镲。

走会表演:会笼、銮驾、旨意亭、龙旗龙棍、拨旗。




四、基本内容

六郎庄五虎棍会的主要表演是以民间传说“赵匡胤斗董家五虎”为蓝本,讲述了宋代赵匡胤路过董家桥时和其结义兄弟一起除暴安良的故事。六郎庄五虎棍在赵匡胤、郑子明、柴荣与董家“五虎”八人之外,还增加了一个为赵匡胤拉马的马童和一个帮柴荣推车的车夫。会中的大角儿,即正义的一方包括五个角色:红脸赵匡胤、黑脸郑子明、净脸柴王、马童及车夫。同时,另有五个小角儿分为头根、二根、三根、四根、五根,分别为董家小姐与其三个哥哥和父亲。六郎庄的棍会在乾隆年间经沧州武师的精心排练,技艺有了很大提高。在棍术中融合了诸多武术兵器套路,最终形成72套棍法在光绪年间又增加了拉车和马童两个角色,丰富了演员阵容,增加了表演难度的同时提高了观赏性,十人藤牌即为其中比较著名的套路。六郎庄五虎棍在表演时,要求“杆子头”(武场演员)技艺娴熟,配合默契,节奏张弛有度,尤其在群场时,翻、转、腾、挪,棍棒纷飞,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几百年来,五虎棍在六郎庄村建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当地村民喜爱。

武场表演:赵匡胤、郑子明、董家五虎等都使棍,所以在六郎庄五虎棍的表演中以棍为主,有单练、对练和群练。和京剧表演不同,五虎棍的武场中均为真打,借鉴了武术的招数。六郎庄五虎棍的套路“操”和“围”“操”为角色出场进行套路演练,不对打;打“围”则为大、小角之间的群场对打。五虎棍表演套路原为72套,散打套路还不在其内。目前有些套路已经失传,据说原来的72套操全部练完至少要3小时。

文场表演:六郎庄五虎棍的文场节目保留比较完整,目前有15套。练时,以大锣为号令,大锣敲一下,即武场出一操,文场随之。文场伴奏以敲单皮者为指挥,视武场表演情况来叫板,其他乐器按照单皮叫的板来演奏相应的节奏。文场讲究与武场的配合,没有固定的打法,单皮演奏者对武场套路娴熟于心,随时根据场上的角儿的表演动作、快慢来叫板,从而指挥文场演奏什么样的节奏每套操的伴奏都是由基本节奏中的几个节点节奏组成,没有特别固定的搭配。单皮演奏者有丰富的经验,不仅能指挥文场与武场配合一致,还把握整个文场的演奏。

走会表演:1948年前,在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六郎庄五虎棍都要丰台药王庙会走会进香四月二十七清晨启程,二十八日落后回村。出发前,会众在本村静安院娘娘殿和真武殿上香,并依次在娘娘殿前和真武殿前祭杆子进香东路,先到海淀街倒观音庙打知献艺、然后到万寿寺,夜宿岳家楼,二十八一早由岳家派人带会前往看丹村药王庙进香。在药王殿前,会首进香后,先后各出一套红龙棍操黑龙棍操,然后到庙外撂场献艺。回香时由万泉河西岸回程,路过蓝靛厂西顶庙,除在广仁宮前表演外,还要到其东侧的立马关帝庙(清末太监养老之处,俗称老公庙)外打尖休息。此时庙内老公公会跪伏出迎,恭请銮驾。棍会在此表演一番。傍晚时启程回村。




五、传承与发展

光绪二十二年之前的六郎庄五虎棍传承情况,因年代久远,无法考证。根据《妙峰山志》记载和村民的回忆,清末以来的传承情况整理附后。

六郎庄五虎棍会属于团体性传承,代表传承人有葛金山、王云忠、池永福。其中,葛金山和王云忠由于年事已高,健康状况欠佳,现主要由池永福负责。

池永福,1947年生人,1956年入会,扮演头根。2009年六郎庄五虎棍被批准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池永福便与其他老会友一同继续研究五虎棍的套路,现已恢复60年代前老套路11套,并根据现有环境、场合、人员对原有套路进行改进,编排新套路4套。同时,还对套路的招式、身形、步伐等进行规范,使六郎庄五虎棍表演更具观赏性。池永福熟练掌握五虎棍的各种套路,对五虎棍表演的恢复、套路的挖掘贡献巨大。

六郎庄五虎棍深受村民喜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得到了海淀乡政府和村委会的大力扶持。2009年获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后,五虎棍得到了村委会和万柳集团的支持,恢复了上世纪60年代时期采用的演练套路,通过对这些套路的练习,五虎棍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得到了延续,可以说濒危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传承人池永福提供。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