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区长阳镇的公议庄“五虎少林会”是以少林武术为内核,以宋太祖赵匡胤“董家桥斗五虎”故事为内容的武剧形式的民间花会。“五虎少林会”表演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以少林拳术、器械对打为基础,包括个人单练,双人或多人对打等,至今传承下来的有各种套路44套,尤以器械对打见长,是传统武术存在民间的活化石,极具武学研究价值。除此之外,深受民众喜爱的还有以古装脸谱形式演绎的“董家桥斗五虎”的故事情节以及其中体现的除暴安良的侠义精神。公议庄“五虎少林会” 是民间十三档(种)花会中的重要会档,融合了中华传统武术与民间花会文化的双重文化内涵,是民族智慧与民俗艺术的结晶。“五虎少林会”崇尚“尚武精神”,极具武学、民俗学和社会学价值,对推动全民健身具有现实意义。
“少林会”起源于少林武术。少林寺创建于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孝文帝为安置印度僧人跋陀在嵩山落迹传教而建的寺庙,少林拳谱中有跋陀传授方便铲和一路大刀的记载。
相传,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传授佛教的禅宗,面壁9年,并创建“罗汉十八手”。后来经过历代僧徒们长期演练、综合、充实、提高,逐步形成百余种拳术,武术上统称“少林拳”。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少林寺方丈为了保护庙宇的安全,从寺僧中选出身强力壮、勇敢灵巧或善于拳击械斗者组织成一支专门护寺队伍。最初,这支队伍的任务是护寺,后来寺僧参与了当时改朝换代的政治活动,寺养僧兵,形成武僧。据史料记载,少林寺武僧昙宗、志操、惠汤等十三人,技艺超群,应秦王李世民邀请,参加过讨伐王世充战役并出师大捷,打败王世充,活捉王仁则。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重赏少林寺僧,并下旨扩建少林寺,准许少林寺成立僧兵队伍。少林功夫,经受实际战斗的考验,拳艺更有发展。从此,少林武术,闻名遐迩,开创了少林武术的新时期。
少林武术传到当时公议庄所在的河北省的时间很早,唐代少林寺禅宗传至第十代义玄禅师,曾赴河北省正定县临济寺讲经说法。其间,广纳门人弟子,代代相传,后人称为临济宗,为少林禅宗的五大宗系之一。义玄禅师在河北传承少林禅宗的同时,也将少林武术也传到河北地区。传说原籍河北涿州的宋太祖赵匡胤就得过少林真传。赵匡胤喜爱拳术,曾创立“太祖长拳”,并将其拳书藏于少林寺。元代临济寺和尚泓一禅师,因与当时少林主持有隙,便去山西五台山入五郎庙挂单,钻研武功达数十年,奠定了“拿术”与“破拿术”的武术理论及套路。后来,尚泓一禅师将“破拿术”武功传于其棋友之子李镜源,世代相传。在古代,少林武术与民间武术始终呈动态交流状态。一些民间武术家投身少林,将自己门类的武术带入少林。历代的少林武僧也热衷于参与民间活动,甚至为朝廷建功出力,并通过传授俗家弟子,又将少林功夫传播于民间。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少林功夫便在民间广泛传播。
少林武术源于河南蒿山的少林寺,后来少林武术流传民间,到元末明初,随着民俗文化和民间会档这种民俗艺术形式的兴起,少林武术与民俗艺术结合,于是形成了民间会档“少林会”。
“五虎少林会”借鉴了戏剧的表现形式,是一个以少林武术为核心,以武戏表演为内容,以民间会档为载体,集少林武术、戏剧、民间会档精华为一体的精品民间会档。其表演的会众各有角色,按角色化妆、勾脸谱,依剧情表演,是一种全新的武剧演出形式,不再是单一的武术表演形式。作为民间会档中正式的“武会”,具有精彩的文场、武场的配合及完备的“走会”、“踩街”、“进香”、“撂场表演”的会档表演形式,使得“五虎少林会”具有优于一般民间会档的艺术品味。
公议庄“五虎少林会”是当时同类会档中保持原有民俗文化传统较为完备的民间会档之一。它以少林武术为内核,表演具有较强的双剧性(文剧、武剧),以少林硬功对打为基础,包括个人单练拳,双人或多人拳脚对打,个人单练兵器或多人兵器对打等,至今仍传承下来的武术套路有徒手套路、对练15路;个人单器械4路;器械对练13路;五人阵法4路;群打8路。其管理人员分为总管(香头)、管事、跑蓝旗等。会头掌令旗统一指挥,表演时以锣为号。演员分文场、武场。文场也就是乐队计14人。以鼓、镲、钹、小钵,唢呐各2至3副构成小吵子,依固定曲目伴奏,激昂、震撼、火爆热烈,乐声抑扬顿挫,与武剧情节配合丝丝入扣,并富于变化。武场角色13人,着古装,以油彩画成不同脸谱,以标明人物身份:红脸(赵匡胤)、黑脸(郑子明)、净脸(柴荣)。另有董家五虎,着玄衣、画花脸、挂虬髯,呈凶恶状。再有董家小姐董金莲带4个丫鬟组成“五个丫头”,彩衣丽装呈帕帼英雄状。
正式表演前,先由一些不在角色的小徒弟表演一些武术内容。正式表演剧情时按固定的顺序:
五虎、五丫头手场,徒手阵法表演;
拳脚场 ,九人徒手轮流对打、群打;
五虎棍场,五虎持棍阵法、五丫头双刀场(五丫头持双刀阵法)
柴王单场,柴王持棍分别与第二虎、头虎器械对打;
红脸单场,红脸与敌方五人分别进行五套器械对打;
黑脸单场,黑脸与第五虎器械对打;
柴王双场 ,柴王与第三虎及五个丫头群打;
红脸双场,红脸与五虎持棍群打;
群棍下接,红脸、黑脸与敌方轮番对阵打斗;
三人刀,红脸、黑脸、董金莲器械群打。
公议庄“五虎少林会”自明初创建以来,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了,可考证的历史有430年。由于缺乏可靠的文献记载,早期的传承情况已经缺失无考,考据确凿的传承历史约175年,传承九代,曾产生赵九洲、张贵、赵如桂、阚昆等许多有影响的人物。因“五虎少林会”成员饰演赵匡胤、郑子明、柴荣、董家五虎、董金莲等角色,并有未扮角色成员,故每代有传承人若干。传承情况如下:
第一代,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至咸丰四年(1854年):王二先生、许泽山、阚荣、王士奇。
第二代,清咸丰五年(1855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赵九如、李芳荣、王永华、石汉全、石汉成、阚昆、王士骏、王士月、李凤、赵九洲。
第三代,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鲁亚仁、石汉周、吴国祥、张贵、郝得福、王永顺、赵如贵。
第四代,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至民国十六年(1927年):张文让、石玉、李永志、李全、郝连、汪循、赵如林、张福祥。
第五代,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1955年:张福祥、赵如海、石凤仪、李栋、李顺、王玉、李青松、石俊、赵文瑞、赵如山、鲁东周。
第六代,1956年至1967年:李栋、石俊、李青松、葛奎、李万荣、许永连、李清东、石林、石甫、李青成、张鹤新、赵如茂、赵良才、张树贤、张震帮、张时林、李景、鲁学成。
第七代,1978年至1989年:李新兰、张友林、张会、李克刚、张友林、邓衍、张时山、李月华、李克河、李克、伟龙、阚永、李青华李俊英、郝淑明、李克霞、李克英、李雪芹、郝淑婷、李素华、白崇青
第八代,1990年至2002年:鲁志信、李克伟、李军华、张时海、许海林、许海林、王桂海、汪海、李军华、李玉波、李克生、汪海、张曙光、李健、赵延光、张时山、李永杰、王建力、汪海、李晓辉、李雪松、周海明、张焕柱、李秀颖、邓建华、赵秀丽、郝新颖、李雪梅、李明明、李然然、李娜、张焕妹、张时海、张海龙。
第九代,2003年至今:汪海、张曙光、王建、李玉波、李晓辉、邓亮亮、许凯、李瑞雪、王建、邓大安、张朋、张添琪、张永胜、邱鹏飞、王家良、汪宝顺、赵笑昆、李晓辉、李思楠、李思军、李思楠、李思敏、王心蕊、王倩、鲁晓菲、程天娇、王琪、李思彤。
本章图片由代表性传承人鲁志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