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1.直接对抗
    有球门的蹴鞠比赛又可分为双球门的直接竞赛和单球门的间接比赛。双球门的直接竞赛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蹴鞠的主要方式,被用于军事练兵。进行直接对抗比赛时,设鞠城即球场,周围有短墙。比赛双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门;场上队员各12名,双方进行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就像打仗一样,踢鞠入对方球门多者胜。
   2.间接对抗
   在专门的竞赛场地--鞠城,球门两厢对应,两边队员相对进攻,进球为胜由双球门竞赛演变而来的单球门间接比赛是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时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于为朝廷宴乐和外交礼仪竞赛表演。进行间接对抗比赛时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一侧,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能使之穿过风流眼多者胜。
   3.白打
   无球门的散踢方式称作白打,历时最久,开展得最为广泛,有一人到十人场户等多种形式。白打则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亦称比赛“解数”,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中国古代的蹴鞠特别重视技巧,蹴鞠时的花样和动作叫解数,用肩、胸、背、头控球的解数叫上截解数,用膝盖、腰部、腹部控球的解数叫中截解数,用小腿、脚面、脚踝、脚尖、脚跟等部位控球的解数叫下截解数。三种解数可以根据球的落点和位置的不同,临时组合而成为成套的解数。在唐宋时期的蹴鞠比赛中,蹴鞠队员要巧妙地使用各种解数将球踢至对方球门,我们今天常说的“使出浑身的解数”就是从这里来的。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的研究》、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