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花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一种传说认为:毽“创自辕黄帝”。当时叫“毱”,不叫毽,是练习武士的一种器具。又一传说认为:“创自岳武穆,用箭之翎,配以金石之质,抛足而戏,以释军闷。”此种传说没有可靠的佐证,而且“箭”与“毽”又不相同,故不足为信。
历史文献证明,踢毽子起源于我国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临淄是齐国首都且为青州治所,蹴鞠在青州非常盛行。汉代时,由蹴鞠又演化出蹴毛丸,即为踢毽子的雏形,在民间非常盛行。唐《高僧传》二集卷十九《佛陀禅师传》中记载,有一个叫跋陀的人到洛阳去,在路上遇到了十二岁的惠光,在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连续踢了五百次,观众赞叹不已。至宋朝,高承在《事物记源》一书中,对踢毽子有较详细的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抢、耸膝、突肚、佛顶珠等各色。”
明代进士、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散文学家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写道:“杨柳儿青放空锺,杨柳儿死踢毽子。”说明踢毽子已成为当时民谚的内容,而且发展到数人同踢的技巧运动。踢毽子的活动更加广泛,特别是青少年参加者更为普遍,当时就有这样的童谣:“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说明踢毽子已经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
近代以来,民间踢毽爱好者更是用功苦练,以口传身授的方法代代相传。青州花毽在传承人的不懈努力和潜心研究下,将青州风土民情,山川景物等地方文化特色,用于花毽技术动作命名中,并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