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土族自治县是我国土族的主要聚集地。该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祁连山麓大通河与湟水河之间。因土族妇女的袖子由红、黄、黑、绿、白五色构成,恰似天上彩虹,故被称为彩虹的故乡。土族是这里独有的世居少数民族,有着自己民族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人口约25万。
同我国的其它少数民族一样,土族也有着自己的传统节日。按照惯例,互助土族自治县将举行“二月二”擂台庙会、四月八“青苗会”、秋季“谢神谢将会”等民俗活动,其中“二月二”擂台庙会规模为最大。其历史悠久,声势浩大,场面热闹,活动丰富多彩,通过这一庙会传承了土族的民族习俗与风土民情。
庙会节目活动主要有秦腔戏、皮影戏、舞龙舞狮、赛马场、武术场、赌博场、说书摊、耍社火、花儿会等。如今的“二月二”擂台庙会已发展为5至6个分会场,各个会场都有自己专属的活动内容,如秦腔展演会场、花儿演唱会场、皮影戏会场,赛马会场、山货场等。
其中,互助县威远镇“二月二”擂台庙会较好地保存了当地的民间传统技艺和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并承载了众多的民俗事象,体现了互助民众的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民生现象。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月二”擂台庙会最初也称为“雷台会”。“雷台会”旧址在互助县城南,有一座雷祖庙,周边是田地与坟茔地。同时在雷祖庙的东边建有忠烈祠,为该地军功殉身者祭奠的祠堂。由于雷祖庙是建在一座高台之上,故当地民众称之为“雷台”。旧时每年在此都举办庙会,久而久之就成为了“擂台庙会”了。还有一种说法,据当地老人讲,宋代以前,威远镇一带叫做“诺术斗”(土语意为森林地区),宋时为军事要地,即兵戎活动频繁之地。由此说明,以“二月初二”打擂台比武为主的庙会在宋代就有了,故得名“擂台会”。
“二月二”擂台庙会主要是以民间信仰与民俗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活动,主旨为祈福消灾,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在历史记载中,擂台庙会在1950年前后曾一度停止过,直至1984年庙会活动开始恢复。随着传承和发展,互助县“二月二”擂台庙会规模也逐渐扩大,现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和品牌,内容也逐渐丰富并增加为5项,分别是诵经、唱戏、比武、唱“花儿”、物资交流等。
按照惯例,每年“二月二”擂台庙会要举行5至10天,主要分为雷祖会、武擂台(武术类)、文擂台(戏曲类、花儿会)、赛马会、物资交易会等五个会场。当地政府组织民众按照各自的活动内容进行筹备与演练。
1.雷祖会是由香客和道士诵经祈祷。将相关供品置放于广场上做道场,煨桑、上香、点灯等。
2.武擂台由当地农会邀请本地区以及周边地区的武林高手比武。分为表演类与对练类,同时还有摔跤、转轮子秋、高抬、龙舞、狮子舞等活动。
3.文擂台由陕西、西宁等地的秦腔剧团切磋技艺,进行戏曲表演比赛。
4.“花儿会”以土、藏、回、汉等民族“花儿”高手登场献艺。“花儿”擂台、.等节目是最能赢得广大观众高度追捧的节目。
5.赛马会由各地骑手举行赛马比赛。
6.物资交易会主要是交易各种农具、种子、日用百货,土特产,民族产品展销的活动。
每建农历“二月二”早上,四里八乡的各族民众便身着节日盛装向互助县城汇集,威远镇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社火表演队也走上街头,秧歌飞舞,锣鼓喧天。舞龙舞狮社火表演场面热烈奔放,热闹非凡。庙会满足了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情趣的民众文化需求,民俗文化氛围极为浓厚。
威远镇“二月二”擂台庙会经过恢复与发展,现已成为互助县民间民俗文艺大汇演的舞台,深受群众喜爱。为保护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当地文化部门现已确立了石怀军为“二月二”擂台庙会代表性传承人。石怀军1943年1月14日出生,互助县威远镇人,多年来致力于“二月二”擂台庙组织工作,作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月二”擂台庙会越办越好,得益于政府文化部门对互助县“民俗文化”的扶持、保护与传承。近年来县政府实施了“文化兴县”战略,互助县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章照片除署名拍摄外,由互助县文化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