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蒙古族驼球

项目编号:国Ⅳ-Ⅵ-72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蒙古族驼球


一、概述

   驼球是传统的蒙古族体育竞技项目之一,同时也是蒙古族草原文化中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已经成为了我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蒙古族驼球是通过两阵对垒,乘驼击球,追逐争抢、最终以获取分数的多少来分出胜负的一种草原团队运动。蒙古族驼球需要球员不但有驾驭赛驼的精湛驼技,也要有一匹健壮的赛驼与球员相互协调配合,同时,还要有准确娴熟的击球技能。目前蒙古族驼球运动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乌拉特后旗,其次在阿拉善左旗、包头达茂旗、锡盟赛罕塔拉、赤峰克什克腾,乃至蒙古国南戈壁等地也有开展,是一项独具地域色彩和草原民族特点的传统竞技体育项目。



二、历史沿革


   乌拉特系蒙古族部落的一支,于17世纪中叶由呼伦贝尔西迁至现在的乌拉特草原,游牧于阴山南北麓及黄河北岸。由于乌拉特草原西部与腾格里沙漠接壤,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牧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使得有“沙漠之舟”称号的骆驼成为了周边牧民生活生产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

   骆驼的体型庞大,在沙漠之中行走稳健而灵活,具有耐饥渴、耐寒暑、能负重、善于在沙漠戈壁行走的诸多特点。熟练的骑驼者可日行百余里,奋蹄奔驰时可与飞驰的骏马相媲美。人们起初驯养骆驼主要是用来驮运生活生产所用的货物,之后,骆驼逐渐在牧民生活闲暇中成为了一种竞赛的工具,在祭敖包、办庙会以及那达慕大会等群体活动中增设了赛驼比赛,同时驼球赛也随着赛驼比赛而逐步发展并形成了规模,传承延续至今。



四、基本内容


   蒙古族驼球原本只是牧民之间自娱自乐的一种游戏,并没有严格的比赛规则,对于场地也没有苛刻的要求,只需将一块平坦开阔的草地稍加平整后即可开展比赛。蒙古族驼球因其简单的比赛规则和灵活的场地需求,迅速地在草原上风靡起来,后经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才逐渐形成了具体的竞赛规则。

   现今的蒙古族驼球比赛为4人赛制,场地长90米,宽60米,在驼球场的两边端线中央各设一球门,并有守门员把守。驼球赛共有上下半场,每场时间各为10分钟,比赛的胜负判定规则与现代足球的判定方式类似,是以双方的进球数量来决定胜负。若比赛结束时,双方的进球数依然相同,则双方需用互射点球的方式来决出胜负。比赛中球员除可采用多种击球技巧进行进攻和传球外,同时还可利用乘驼掩护合理冲撞,在展现运动员精湛球技的同时也具有激烈的对抗性。



五、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蒙古族驼球经过乌拉特后旗政府部门的积极挖掘和保护,目前已经在乌拉特后旗地区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乌拉特后旗先后获得了“中国驼球摇篮”以及“驼球之乡”的称号。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当地的驼球队还与各兄弟盟旗,以及蒙古国的驼球队开展了交流比赛。目前,在乌拉特后旗约有15支驼球队以及多位驼球传承人。

   驼球是蒙古族先民智慧与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蒙古族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蒙古族驼球不仅映射了蒙古族历史文化的演进过程,同时也体现出了蒙古人率性天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浓郁的民族特性,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体育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章图片均由乌拉特后旗文化馆提供。

相关视频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