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跑马一直都是青海乐都北山民间的体育活动,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期,至清朝年间达到鼎盛。当地民众一直沿袭着这一原生态的赛马活动。乐都北山跑马活动主要在北山地区各民族群众中开展,北山是指乐都地区的达拉、共和、寿乐、中岭、李家、马营、芦花、马厂八个乡镇,广义的北山还包括青海互助地区以及甘肃的天祝地区。
早期的赛马会主要是以藏传佛教寺院为中心,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赛马会主旨是神圣的祭祀活动,带着好马参赛也是地位和荣耀的象征。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赛马己成为了当地传统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即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民俗活动。
乐都北山地区的跑马是以由多个赛马会组成的,主要有农历六月初二达拉乡达拉滩大俄博跑马会、六月六达拉马趟李家昂跑马会、六月十一寿乐仓家峡跑马会、六月十三芦花小俄博“东本赛当”跑马会、六月十五李家角林顶跑马会、六月十七马营大俄博跑马会、六月二十中岭平坦跑马会等十多场跑马会。届时,还有乡与乡、村与村开展小型分散的赛马比赛,每年的农历六月成了北山地区各族群众的狂欢月,如果碰上了举办全区性赛马会,则更是盛况空前。
乐都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根据新石器时代的文明遗存证明,距今4000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据藏文史书记载,吐蕃时期,赛马已经十分兴盛,为盛大庆典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并延续至今。
乐都自古就有“南山射箭,北山跑马”的习俗,据《白显毗卢遮那庙志》记载,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途径乐都境内,当地群众就把赛马作为迎接活动的礼仪之一。为答谢当地群众,在她的倡导下,举办了跑马大赛,后来该习俗一直沿传至今,己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从未间断。每年的农历六月中旬,乐都北山地区就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从附近乡镇赶来的各民族群众,云集山顶开阔处,争睹一年一度的北山跑马会盛况。
首先,是马匹的选用。青海自古就有玉树马、祁连山下的大通马(青海騣)、以及黄河河曲地区的河曲马,并称为青海三大名马。在《隋书》中有:“吐谷浑有青海,中有小山。其俗至动辄方牝马与其上,言其龙种。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日行千里,故世称青海驹。”。这段史书,不仅说明了青海骢的身世,更表明了其神异超奇、不同凡响的血统。另据考证,青海大通马不仅外貌、形体与武威出土的踏飞燕铜奔马很是相似,而且天生就会走对侧步,很多学者人都认为它们很可能就是“马踏飞燕”的生物原型。
其次,是马的用具。缰绳套在马的头上,是骑乘时用来操控马以及与马沟通的工具。一整副缰绳是由顶革、颊革、额革、咽革、鼻革、手缰与口衔所组成,由皮革类的制成。手缰绳由皮革、牦牛毛编制染成五颜六色而成,或麻绳等。挂在马鞍两旁的半圆形金属,是脚蹬,是骑乘时让骑手双脚踩踏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青海地区的赛马一般不用脚蹬,而口衔则是用金属做成的。
北山赛马一般不备鞍,以此减轻马的负载,只用“汗垫”,它是放在马背上面,直接与马背皮毛接触的布垫。它的主要目的,是用来吸收马运动时流的汗水,以前多是用羊毛做的,现在有许多用泡棉或是硅胶做的,效果更好。通常,赛马人在参赛前要将马精心打扮一番,在马的头部、胸部、劲部,尾部系五彩缤纷的绫绸,一来表示吉祥,二来显示马的英姿。
参加比赛的跑马,各个选手们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喂养、专门训练的,体态矫健,奔跑如飞的骏马,是骑手们争雄夺魁的先决条件。骑手们在赛马前几个月,甚至几年,就开始精心挑选与喂养调教跑马,给它喂食精饲料。
驯养马匹是一件重要而艰辛的事,村民们在养马的过程中,一饮一料,务必亲手料理,一点儿也不能马虎。平日按时添草喂料,天天刷洗马身,饮水要洁,拌料要匀,槽头圈棚扫尘除秽,使马的生活环境卫生洁净。比赛前的几个月,主人半夜还要为马添加草料。待到它膘肥体壮时,则整天栓在槽上,将马头高高吊起,按一定的时间和顺序添加草料,这叫“吊马”,吊马期间,喂马要讲究分寸,既不能多喂也不能少喂,还要给马喂豆子,豆子越好马的力量越好,以及配以鸡蛋等滋补品等等。
待到比赛之日,最惹人注目的是骑手们的骏马,个个浑身上下洗刷得油光水滑,鬃毛剪齐,铜铃叮当,彩条系颈,马尾梳结绣球,真是五彩绚丽,人强马壮。
每逢农历六月中旬,当地群众会集聚平坦的山顶,穿起节日的盛装,沿袭着古老的传统仪式,开始祭山神活动。藏族、蒙古族、土族聚居的村镇和部落附近的山顶上都修有“俄博”(“俄博”意为木、石、土堆),藏族称“拉则”,蒙古族称俄博,汉族俗称“山神”,是信教群众崇奉山神的地方。拿出事先用炒面捏制的蛇、虎等吉祥动物的形象,摆放在“俄博”前,点燃柏树枝,桑烟升起,向天空抛洒风马,祈求人畜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进行赛马活动,以及物资交流等民俗活动。
在赛马之日,方圆百里内的民众凌晨起床,梳洗一新,身着本民鲜艳的民族服装,或骑马,或乘摩托车、拖拉机等,从四面八方向会场涌来。一路环佩铮响,马嘶长鸣,粉红黛绿,车轮滚滚,络绎不绝。在会场跑道两侧,帐篷、天篷、帷幕、张盖、滩桌、酒肆,商品,栉比鳞次,覆盖数十里路。
北山跑马赛事的举行,每年都有着相对固定且严密的规程与民俗。例如李家乡角林顶跑马,以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组织人员要到水峡石头佛爷处商定当年跑马的一切事宜,主要是选会头、商定参加范围等事情。到农历六月初一在跑马场再次商定事情,以会头为主的组织人员先到附近的俄博上香煨桑,祈祷,藏民族(同拉则、山神)。然后协商资金筹措等具体事情,到农历六月十五正式举行比赛。
跑马之日早上,所有参加比赛的马匹都要先拉到跑马场附近的俄博前,主办人员上香煨桑,参赛选手牵着自己的马匹在俄博周围转几圈,并请来附近寺院的阿卡念平安经,再把马拉到跑马赛场进行比赛,这些都是赛前的必备程序,北山地区的各个乡镇,都有着自己相对固定的基本程序,而且都是口口相传的民俗之约,神圣无比,延续至今。
在祭完山神活动后,赛马正式开始,骑手们通过赛前点名、签到,抽签分组后,早早进入了比赛的状态,各自的马匹精神抖擞地站在起跑线上,随着令官的一声令下,骑手们吹着口哨,像离弦的箭一般向终点奔去。
比赛中,骑手扬鞭策马,先到达终点者为优胜。到终点前冲刺之际,观众欢声雷动,马性陡起,扬蹄狂奔,场面欢腾。
北山赛马一般分为两种,即走马和跑马。
走马是以对侧步快速走动,行走如飞,要求步伐不乱,快而稳健,稳中求快,决出雌雄。乐都北山跑马的比赛是以“走”马为重点的。谁家有一匹好“走”马,那是非常让人羡慕的。
跑马亦称奔马,高速度奔驰,以快取胜,赛程约5至8公里。也有的赛程在10至30公里之间,具体由村民在比赛前商榷而定。在青海的赛马主要是比马的疾驰力,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着这种比赛方法。 这类赛马就是比速度,参赛之马要求个大体壮,性子骏烈,驰骋飞跃,不讲究骑术的高超与否,只要能捷足先登,获得好名次的结果为优胜。
比赛还有马上竞技表演。
跑马比赛结束后,有两个仪式。一是给获胜者颁奖,给马挂红,献敬哈达,给骑手敬酒。二是邀请活佛、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和和贵宾在帐中就座,上茶,敬酒。获胜的头马披红挂彩,骑手被大伙儿众星捧月般簇拥到主席台上领奖,颁奖仪式独具民族特色,场面隆重而热烈。随后亲友向骑手敬酒、献哈达、搭长红致贺。此时骑手们在汗水淋淋的骏马前被人们的羡慕和祝贺声所包围,尽情说笑,沉醉在一片和睦、团结的幸福之中。
此后,骑手们也设酒宴邀请致贺者吃手抓肉及喝酒。此时,划拳声、唱花儿声、呼叫声,处处传来,使整个比赛地区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之中。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赛马活动得到较快发展,2012年乐都区成立了赛马协会,每年在全区范围举办一次超大规模的跑马会。到2016年已连续举办了五届民族民间赛马盛会。如今的北山地区每到夏季,镇与镇、乡与乡、村与村开展小型分散的赛马比赛已成扩大趋势,赛马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
近年来,北山跑马已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确定了传承人,由于北山地区比较大,赛马会也很多,目前确定了两位传承人,一位名叫阿学明,男,藏族,乐都区人(现已故);另一位名叫巴行前,男、藏族,1957年4月8日生人,初中文化,现居住在青海省乐都区寿乐镇土官沟村。巴行前当前正致力于北山跑马年青一代的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