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乘马射箭”是一项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乘马射箭,也称“骑射”,是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是蒙古族“男儿三技”中骑马和射箭的完美组合。它既属于马术表演项目,又属于马上演武项目,是集勇敢、技艺、智慧于一身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极富表演性和观赏性。乘马射箭是在蒙古族长期游牧与狩猎的生活中沿袭传承下来的,并逐渐演化成体育竞技和民族娱乐的项目之一,深受群众喜爱,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目前,乘马射箭项目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阿拉善盟三旗、新疆、青海、甘肃的部分卫拉特蒙古族聚居地。过去在阿拉善左旗各苏木都有热爱乘马射箭的人,现在主要集中在巴彦浩特沿山、乌力吉、巴彦诺日公、巴润别立镇一带。
蒙古族的骑射技能,最初是狩猎与作战的必需,随后演变为了狩猎以及抵御野兽的技能。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最后逐渐演化为一项体育竞技和生活娱乐相间的大众项目,深受群众喜爱。从历史上看,骑射技能在蒙古族文化中一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成吉思汗借助于弓马骑射之长,统一蒙古各部落至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明确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赛马、摔跤、射箭三项技能。自明清以来,骑射在狩猎活动以及护身防敌中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乘马射箭有着训练生产、振奋精神、娱乐生活的积极作用。
从前阿拉善和硕特人用的弓箭是由狩猎作战弓箭改进而成,因为弓弦较短,拉起来非常费力。后来经过多年的改造,逐渐将弓弦拉长,变得轻巧不费力且更便于随身携带。据《1640年蒙古卫拉特法典》记载,卫拉特军队每逢喜庆集会,都要进行射箭比赛。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元太祖胞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额尔克济农和罗理率领和硕特一部迁居阿拉善后,保持和发扬了风格独特的乘马射箭传统,并被列为阿拉善“乌日斯”好汉三艺之一。从此,乘马射箭便在阿拉善地区流行了起来,每逢寺庙香会、敖包祭祀和大小型“乌日斯”上便都会有乘马射箭比赛项目,人们都积极涌跃地参加。
乘马射箭活动需要的道具器材有弓、箭、马匹、三个箭靶,其中箭靶包括一个吊靶和两个坐牌。
乘马射箭活动在阿拉善地区相当普遍与流行,过去几乎家家都有弓箭,就连当地寺庙里也拥有很多弓箭。目前乘马射箭所用的弓是由古代狩猎作战的弓箭改进而成,主要有“半心形”以及传统“反弓字形”两种弩弓外形,弓身一般是以鹿角、水牛角或木头制成。弓长约1.75米、宽0.04米,两头呈尖扁形并且系有红绿彩带,弓弦多用大型动物的筋(如骆驼筋、牛筋)制成。改进后的长形弓,减轻了拉力,非常适合竞赛。箭杆是用木质材料而非金属材料制作而成,避免了比赛过程中可能出现射击失误而造成的危险。箭杆一般根据个人习惯有长有短,目前参加比赛所使用的大部分箭杆长度一般控制在1米左右,杆粗约一指,杆身相间涂上蓝、红、白三色,尾部有三排羽毛,呈黑色,箭头为球形,使其重心前移。在清代,北京还有专门制作阿拉善乘马射箭所需的弓箭店铺,至今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商都等地仍有专门制作弓箭的地方。
开展乘马射箭活动,需要在马道的两旁设置三个箭靶,分为一个吊靶和两个坐牌。将吊靶和一个坐牌设置在马道左边,另一个坐牌设置在右边,吊靶为第一靶位,两个坐牌分别为二、三靶位。吊靶有方有圆,目前普遍使用的是大小为60cmx 60cm的正方形,表面材料由白色棉布制成,四周绘有民族图案。其图案是一个被圆形包裹的实心正方形,它们之间的空间用黄色填充,这种特殊的图案在当地叫作当克木图案。吊靶上面有用白布做成并用于悬挂的钩,下面有红穗或是绿穗装饰。坐牌是用毛毡制成的圆锥形箭靶,并在顶上染制红点或者绿点,起到了装饰的作用,并且便于让参赛者的视觉更加清晰。
此外,马在蒙古地区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在“那达慕”盛会上,如果谁家的马获得第一名的成绩,那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荣耀,更是整个家族的荣耀,乃至全嘎查、全苏木都感到骄傲,甚至整个草原上的人们都会津津乐道。在阿拉善地区,养马的牧户有上百户人家,骏马也有近千匹。阿拉善地区是蒙古族传统习俗保留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每个嘎查每年都会举办自己的那达慕盛会。乘马射箭是那达慕和马文化节中不可或缺的比赛项目,参加比赛一般选择5-7岁骏马,并且都经历过一定训练并且较为成熟的马匹。
乘马射箭以独特的比赛场地和轻快活泼的比赛方式为传统的那达慕盛会增添了活跃气氛。开展乘马射箭表演或者比赛,首先需要选择较为平坦宽阔的平地,修筑马道。传统马道长度根据比赛的需要决定,一般马道长为85个弓长、宽度约为1.5米至2米、马道深及马蹬(约1.5米)下宽上窄的沟,挖出来的土沿沟两侧堆成堤。有时也可直接在地面上空拉两条绳索或彩旗当作马道。在赛道的全线段设三个箭靶,左边两个、右边一个,靶与靶间隔相同的距离,假设马道长一百米,那么靶距一般设置在二十五米左右。第一靶位,即吊靶距离进口处为八棍,约有十六米。
比赛规定一马三箭,一般参赛运动员要跑马三轮、共射九箭,每人每轮只许射三支箭。竞赛时射击三个箭靶也有不同的规定,第一靶驰马立射,第二靶乘马横射,第三靶从头顶绕一圈后反向引射,以中靶箭数的多少来认定前三名选手。在比赛时,运动员骑马背弓,把箭插在背后的箭袋里或腰带上,到起跑线后,裁判员发令运动员催马驰进马道,运动员在射箭前将扯手拴在马的鞍鞒上,同时开始左手取弓,右手抽箭,取下弓箭后,射手必须把弓箭举过头顶绕一圈,至吊牌前方可射出第一箭。发射第二、三箭时,弓箭也须先在头顶绕一圈,方能射第二、三箭。每中一靶,擂鼓一通,三通鼓响,即为优秀射手,优秀的射手拥有着敏锐的判断力、高超的技艺、以及无畏的勇气。若在全程内射手未能完成一马三箭,则被视为技术低下。
除此之外,乘马射箭比赛还有一些相对严格的规定。例如,点名时未能赶到、马不肯进沟、未射箭却推倒箭靶等行为均属于犯规,对此类选手成绩不予计算。同时,比赛也有一些相对自由的规则与规定,例如,不分男女老少,凡参加比赛的人都应自备马匹弓箭等比赛工具,弓的式样、拉力、箭的重量和长度均不限。
乘马射箭起初的传承方式是家族式传承,后来演变为师承制。第一代乘马射箭项目传承人孟和来生于1894年,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乘马射箭能手,并且掌握了完整的乘马射箭比赛规程。第二代传承人是孟和来的外甥巴音岱以及孟和来的徒弟敖斯尔,俩人年龄相仿,且都熟练地掌握了乘马射箭的骑射技术。同时,巴音岱还对乘马射箭规程进行了一定的规范。第三代项目传承人是敖斯尔的徒弟图门那生,图门那生是目前阿拉善地区乘马射箭的代表性传承人。图门那生1961年出生在原阿拉善左旗洪古日乌楞苏木额陶盖嘎查,1970年—1971年上阿左旗洪古日乌楞完小,1971年至今在阿左旗吉兰太镇额热陶鲁盖嘎查放牧,是土生土长的蒙古族牧民。如今虽然图门那生年事已高,不再适合进行难度较高的马上运动,但他仍积极承担起了传承乘马射箭的责任。自九十年代初起,图门那生陆续收了阿生巴依尔、额登木图、阿都青等十余个徒弟,为积极传承乘马射箭项目、培养该项目的第四代传承人做了积极的工作。
乘马射箭与沙力搏尔式摔跤、赛骆驼等传统体育运动一样,是阿拉善地区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已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阿拉善左旗文化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