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五道”、“憋死牛”、“下联”及“赶大山”等传统民间棋艺统称为永吉民间弈棋,是北方民间传统的棋类项目。该项目原申报名称为“永吉民间游艺走五道”,后修改为“永吉民间弈棋”。永吉民间弈棋的历史源远流长,记录了在农耕文明时代背景下,广大民众在闲暇时间进行弈棋娱乐的朴素生活方式。永吉民间流传的弈棋不受棋盘、棋子及相关器具的限制,在家中、庭院、野外或干活休息及放牧空隙之时都可进行弈棋。所需用品就地取材,在大石头、地面或其它平面上随意画个棋盘,用石子、土块儿、草棍、树叶等做棋子,即可开始弈棋。
永吉民间弈棋玩法简单、规则统一,难度技巧适度,属于老少咸宜的益智游戏,具有开发智力,培养竞争意识的教育价值。主要流传于吉林地区南部特别盛传于永吉县北大湖镇,至今仍在流传不衰。永吉民间弈棋反映出东北地区各民族的古代生产方式、生活特点和生存意识,即在弈棋中利用捕杀、围堵等手段置对方于死地,充分体现了北方民族传统狩猎的特征,鲜明的反映出东北民族早期生存文化和生产生活特点。
永吉地处中国东北部,吉林省中东部,地形地貌为长白山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最高海拔1404.8米,最低海拔260.8米。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天,冬季寒冷而漫长。长年平均气温摄氏3~5度,最高气温摄氏30度以上,最低气温曾达到摄氏-36度。全年无霜期约130天。
永吉民间弈棋源远流长。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记载,在北方民族还没有文字记载时,永吉民间弈棋即已广为流传。由于北方少数民族众多,长期以游牧、狩猎活动为主,留下来的汉字文献较少。最早记载见于宋朝洪皓(1088-1155年)所著的《松汉记闻》,记载了当地古人弈棋的场景。简单的棋盘和棋子是以北方民族以符号化的形式进行的狩猎谋略、战争谋略的记载和教育方式,后随时代逐渐演化为民间休闲娱乐。永吉民间弈棋在农村乡间主要以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故缺乏文字上的记载。目前,尽管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但该项目仍处于零散、碎片化的存留状态,至今尚无系统的文献记录。
(一)走五道
玩法:画横竖相等交错五条线成正方形为棋盘。两人各执不同的棋子分别放在边框线上。互相交替,走动棋子。当一方的棋子在同一条线上,并列2比1时,就可以吃掉同一条线上的对方棋子。以先将对方棋子吃完为胜方。
(二)憋死牛
玩法分为两种:
玩法1:画盘为用字横写加3个圆圈,玩者二人各执不同3颗棋子一人一步走子。当一方将对方的棋子赶入3个圆圈里时为胜方。
玩法2:画一区字右加圆圈,两人各执2颗棋子,互相交替走棋。当一方把对方的2颗棋子赶到圆圈的边无路可走时,即为胜方。
(三)下联
有九联,十二联两种玩法,其规则相同。主要区别在于九联9个棋子,十二联12个棋子。
玩法:两人各执9颗或12颗子。分别互相交替,将棋子放在联图各个有利自己的交叉点或角上,放完为止。放完后,交替走棋,当将自己的三个棋子连成一排时,就可吃掉对方任意一颗关键棋子。但不准拆去对方的成联,最后,以成联多并吃掉对方的棋子多为胜方。
(四)赶大山
玩法:两个人对奕,其中一人执一颗子,另一人执两颗棋子,游戏时,执一颗棋子的先下。执2颗子的将执一颗子的赶到山尖圈内为赢。
经查阅,发现永吉民间弈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上并无传承谱系的记载,可能与其项目的自发性、随意性的性质有关。目前的代表性传承人为邵宝俊(1941年生),男,居住地为永吉县北大湖镇。
永吉民间弈棋属于典型的“乡土型”棋类游戏活动,近年来因受到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信息化社会以及社会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使得参与该棋类活动的年青人急剧减少,使之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目前当部门主要采取的保护性措施有:(1)收集整理文字、录像、图片等图文资料,建立相应档案,确立传承人。(2)培养传承人,举行一些青少年儿童、成人爱好者参与游戏和比赛。
本章图片均由吉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非遗管理处非遗管理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