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青海蒙古族达罗牌

项目编号:省Ⅲ-Ⅵ-3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青海蒙古族达罗牌


一、概述

   达罗牌是青海海西蒙古族流传的一种传统娱乐活动,其玩法与国际扑克牌、桥牌及中国麻将有相似之处。“达罗”(daluu)在汉语中称为“天牌”或“骨牌”。达罗不仅具有独特的游戏特点,而且具有集益智性、趣味性、博弈性于一体的魅力及内涵丰富、底蕴悠长的蒙古文化特征,因而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达罗牌上绘有有蒙古族传统吉祥花牌图案、十二生肖牌等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充分体现蒙古族传统图案艺术及蒙古族萨满教文化的象征意义。通过达罗牌可以了解蒙古族的历史、民俗、美术、文化甚至天文等。它作为增长智力的棋类,千百年来与蒙古族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对青少年的智力开发、蒙古族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历史沿革

   一种文化的产生及其形成的文化模式,与衍生这种文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与每一个民族的形成发展历史密切相关。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部,北邻甘肃,西接新疆,南通西藏,东邻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是青甘新藏四省区交汇的中心地带,也是进出西藏的重要通道,由于位于青海湖以西,故名海西。“格尔木”是蒙古语译音,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格尔木乡土文化主要以蒙古族和藏族文化为主。

   达罗牌是青海台吉乃尔蒙古族一个传统的游戏棋牌。台吉乃尔蒙古族目前主要分布在格尔木的乌图美仁乡以及德令哈郭勒木德镇及茫崖行委尕斯乡等地区,台吉乃尔蒙古族是蒙古民族和硕特部的一部分。

   清政府时期,对青海地区的蒙古族“划界编旗、分别游牧”时把该部划为右翼和硕特西右中旗,俗称“台吉乃扎萨克”,有众多台吉的旗(部落)之意,他们长期群落独居,因此礼俗风尚独具特色。解放前,在当地蒙古族中比较流行这种棋牌游戏,解放后,曾一度失传。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这种游戏活动开始得到恢复,海西乌兰等地也有部分老人会玩这种游戏,但知道的年轻人甚少,仍然存在着失传的危机。

   2003年8月,由格尔术文化馆选送的达罗牌首次在青海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展上亮相,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关注,这是达罗牌在失传多年后第一次与观众见面。 

   关于达罗牌所产生的年代,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达罗牌是伴随着蒙古族的西迁进而传入青海省海西地区的,青海省的蒙古族大约是在明朝正德年间,即公元1506年至1522年由蒙古高原迁移到柴达木盆地,如果这种说法准确的话,那么达罗牌流传至少已经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



三、道具器材

   达罗牌是2至8人席地而坐,把牌藏捏在手中玩儿的游戏。达罗牌一般分为64张、100张、120张等不同,但有些地区有些牧民家里也有七十多张的,分别可以供2至8人玩。

   达罗牌在类型上可分为“十二生肖牌”和“十二眼牌”两种,样式上可分为“筒牌”、“生肖牌”、“花牌”三种形式。“筒牌”类似于麻将中的“饼子”,蒙古族称其为“眼牌”。不同的是,麻将中的点数是从一到九,而达罗牌的点数较复杂,它是从二到十二。有些牌的点数相同,样式也有不同,如具有八个点(眼)的“筒子”牌就有的“花八”和“切八”两种,其大小不一,“花八”大于“切八”。“筒子”牌的功能主要是比大小。另外,在达罗牌中还有精绘着蒙古族各式传统图案的“花牌”,这些不同图案的“花牌”蒙古语分别叫“塔么格”、“董”、“佳嘎斯”、“额勒哉”、“赛热”、“要国荣”、“达罗”等。其功能也是比大小,不仅它们之间有大小之分,而且它们都大于“铜牌”。至于“生肖牌”,仅仅用于更高一级的竞技中。

   达罗牌最早是流于蒙古族贵族、头人中的一种赌具,其材质有黄金、白银、象牙等,它的制作工艺通常十分精美。后来逐渐流传于民间,老百姓用骨头或木料简单雕刻成形,但已不是作为赌具来使用,而是每人用十个漂亮的骨节或十个亮白的小石头作为基础财产来玩的娱乐工具来使用。十个白石头在这里作为十只“丰衣足食的吉羊”。



四、基本内容

   达罗牌赛一般在海西蒙古族各种传统节日,如“那达慕”等节日上作为竞技项目举行,比赛地点室内室外均可。

   达罗牌一般有两种比赛形式,一种是双人比赛,其规则主要是用“眼牌”加点数来比大小。另一种是多人比赛,其规则主要是用“眼牌”加“花牌”或“生肖牌”加“花牌”的形式,搭帐篷数来定输赢,其参赛选手可以是四、六、八个不等。

1.牌的张数。达罗牌一般是从64张牌做为基数,以四张牌为一组来增加牌数,增加到百位,最多达到中华麻将数。如:十二生肖牌的张数:每个生肖4张,12生肖为48张。花牌有“要国荣”“兰子”“塞热”“咚”四种,每个花牌4张,共16张,总计为64张。当然在这之上可以增加花牌的数量来增加整幅牌的数量。

2.洗牌、摆牌、抓牌、出牌。首先,参与者一起把牌全反扣过来,使牌面朝下,双手搓动牌,使牌均匀而无序地运动。其次,将4张牌上下摞在一起为一墩摆成一排牌墙或者分为四节摆放到四边(图10、图11)。 再次,由庄家抓牌,一次抓一墩,一圈为一轮,直到抓完所有的牌。最后,庄家以单、双、三张等形式出牌,然后下家以大小吃牌,如果手中的牌不能吃上家牌时以小牌作为垫牌,以四张牌搭一顶帐篷,最后以哪家搭的帐篷数量最多为比赛的胜出者。



五、传承与发展

   蒙古族达罗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文体特色和竞技特色。由于达罗诞生的时间长久,加之文革时期的破坏,这种曾流传于青海蒙古族贵族阶层的游戏几乎失传。通过近年来政府的大力挽救与扶持,2009年9月被批准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达罗牌作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第五届那达慕大会暨第七届柴达木孟赫嘎拉文化节的参赛项目。

   四十多年前,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巴拉桑从一位72岁的老银匠那里听说蒙古传统玩具达罗牌已经失传的消息后,开始关注达罗牌,多次走访老一辈的达罗牌爱好者,根据老人们的描述,逐渐复原了台吉乃尔蒙古族达罗牌的原貌。之后,他相继在许多老的民间达罗牌爱好者中进行田野调查,询问有关细节,并详细记录了蒙古族传统达罗牌的基本玩法和一些规则。1977年底,为了寻找失落已久的达罗牌,他又回到了家乡乌图美仁,在经过半个月的寻访后,终于得知一个名叫那木杜格家中保留着一副祖上留下来的达罗牌。巴拉桑连夜赶到老人家中,经过反复做工作,终于见到了达罗牌实物。遗憾的是,不久后老人与世长辞,而他珍藏的达罗牌也不知散落到何处。1991年,巴拉桑负责编撰青海省第一部蒙古族地方志《台吉乃尔旗志》中的教育文化章节时,他召集四十多名70岁以上的蒙古族老人进行座谈,更多的获取了有关达罗牌的知识。2010年,巴拉桑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海蒙古族达罗牌”代表性传承人。

   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努力,巴拉桑老师已全面恢复了台吉乃尔蒙古族传统达罗牌原始面貌及游戏规则。建立了传承工作室,把五百年历史的古老游戏“达罗牌”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让世人认识这个蒙古族文化艺术的智慧结晶。


  本章图片由格尔木市文化馆提供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