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1994年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珍珠球”是对清代“打牲丁”进行“采东珠”工作的模仿而形成的体育游戏。“东珠”在历史上又称之为北珠,其珠源于蚌蛤,蚌蛤源于江河,是出产于我国东北地区松花江、黑龙江、嫩江等流域的淡水珍珠,此类珍珠晶莹透彻、圆润巨大,据《永吉县志》记载:“珠,淡青色,大可半寸,小者如菽豆,以有光者为贵,所谓东珠也。”东珠产量较少,共分七个等级,与其他珍珠比起来更显尊贵,皇室及王公贵族佩戴的东珠等级有严格的礼制规定。因此,清政府对“采东珠”工作进行严格的管制,控制开采规模,并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由此便产成了专门的从业人员——“打牲丁”。“打牲丁”在长期艰苦的劳作中,为了解除烦闷,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创造“珍珠球”游戏。游戏双方分别扮演“珠丁”和“船丁”,在规定的界限范围内划分“水域”和“船区”,进行“投珍珠”,“拦截珍珠”和“接珍珠”的游戏活动。该游戏由水上产生,现在已经“进化”在陆地上进行,是适合“水陆双栖”的传统体育游戏,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珍珠球”作为满族文化的创造和遗存,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初时期满族人们的渔猎生活形态。同时珍珠球作为现代体育运动,对于促进运动参与,增强体质,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满族珍珠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所属地为吉林省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位于吉林省中部偏东地区,吉林市北三十公里,地处东经126度30分,北纬44度24分。全镇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0公里,幅员面积188平方公里。乌拉街镇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吉林乌拉为满语,意为沿着无边无沿大江的城池。乌拉街镇曾是明代海西女真乌拉部所在地,清王朝称乌拉街为“本朝发祥之地”,有“先有乌拉,后有吉林”之说。
采东珠的打牲丁主要由“珠丁”和“船丁”构成。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珠丁”与“船丁”进行密切的配合,“珠丁”采到珍珠后,将珍珠抛给船丁,船丁用网兜接住珠丁抛来的珍珠,放在盛放珍珠的器皿里,这便产生了“珍珠球”的“投球”与“接球”等基本技术,形成了“珍珠球”游戏的雏形。由于采珠工作期间较长,打牲丁们有半年不得回家,为了打发寂寞难熬的日子,他们苦中作乐,模仿采东珠的工作场景,创编一种游戏项目——采珍珠,这项运动延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据传承人口述和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中心的相关专家介绍,早期的“采珍珠”主要是男性参与的游戏,其原因是打牲丁是由男性构成,在工作过程中,经常赤裸身体,为了避免有伤风化,禁止女性参加。目前“满族珍珠球”在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被列为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项目,成为发展得相对较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道具和器械主要由球拍、球网和珍珠球三部分组成。球拍:为蛤蚌壳形状,用具有韧性的树脂材料制成,颜色最好与蛤蚌壳颜色相仿。渔网:为常见的操网。珍珠球:外壳用皮革或橡胶制成,内装有球胆,表面应有珍珠(白)色。随着珍珠球竞赛规则的不断完善,对球拍、珍珠球的规格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如:
珍珠球的规格要求:圆周长54~56厘米,重量300~325克。当球充气后从1.80米(球的底部量起)的高度自由落地,反弹起的高度不能低于1.20米也不能高于1.40米(球的顶部量起)。
珍珠球拍的规格要求:球拍总长50厘米,重量约390~410克。拍身长35厘米,最宽部分25厘米,厚度0.3~0.5厘米。球拍边缘要用橡胶或软质材料包裹,宽度不超过0.4厘米,厚度不超过0.2厘米。拍柄为椭圆柱形,长15厘米,最大直径4厘米。
“采珍珠”活动的竞赛方法比较简单,双方对垒,每队出六名运动员,其中一名队员站在一端准备持网捕捞,三名手拿蚌型球拍的队员站在对方捕珠者前面拦截珍珠,其他三名队员下“水”与对方队员争夺珍珠,夺到后把珍珠投向己方的持网人,同时对方队员要设法用蚌型球拍把投来的珍珠拦截回去,只有把珍珠躲过对方的拦截,把珍珠投入己方持网人的网里才算得分,投入一次即得一分,投入十分为一局,三局决定胜负(各地的比赛方法和得分规定也不完全一致)。目前的竞技比赛制定了严格的竞赛规则,分为甲乙两队,每队为7人,场地长30米,宽15米,中线两侧依次为水区,限制区,封锁区,得分区,每队内分别有“渔网”队员一人,手持网兜一个,兜径30厘米,网深40厘米,活动在得分区内,用网兜接本队队员投来的球,接住一球得一分。每队内有两名队员称“蚌”,手持蚌拍,活动在封禁区内,拦住对方投给“渔网”的球。其余队员称采珍珠人,分散在水区内,负责攻防投球和发球等。赛时40分钟,上下场各20分钟,以得分多者为胜。进攻的主要技术动作有传、拍、滚、运等,防守的技术动作主要有封、挡、夹、按等。
据“非遗”申报书资料记载,满族珍珠球是由佟保丰(1689年生人)等人,口传亲授,是集体传承项目。流传至今,已有若干代传承人,目前代表性传承人为李凤菊,传承单位为满族学校,保护单位是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在竞技体育方面,珍珠球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珍珠球作为一项民族体育项目1994年被列为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2005年7月,全国首届高等院校珍珠球比赛由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主办,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比赛共有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家民委直属民族院校,广西、云南、贵州、湖北等省区民族院校和首都体育大学、河北体育学院等11所院校参加,男女15个队的200多名各族师生参赛。2007广州市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珍珠球竞赛项目成为参赛队伍和人数最多的项目之一。
在学校体育方面,珍珠球成为很多大、中、小学的学校体育课程。尤其在吉林市满族学校,将珍珠球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把学校作为珍珠球的传承基地。
珍珠球作为一种原生态的文化活动,在全球性商业文化的冲击下,同样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衰退的问题。现在当地政府部门的主要保护措施有:在乌拉街镇建立博物馆,保护珍珠球等传统文化;将“珍珠球”纳入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建立经费保障制度,按时落实;建立活动制度,按时组织授课比赛等。
本章图片均由吉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非遗管理处非遗管理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