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蒙古鹿棋

项目编号:区Ⅰ-NMVI-4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蒙古鹿棋


一、概述

   蒙古鹿棋是蒙古族传统棋类项目中传承最为悠久的棋类项目之一,蒙古鹿棋在内蒙古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是北方蒙古高原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流动征战和游牧生活中形成的最具代表的棋类项目。蒙古鹿棋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伊盟及锡盟等地广为流传,其中在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右旗、额济纳旗的各个苏木中,蒙古鹿棋的推广尤为突出,很牧民多家庭和民族学校都会这项传统棋类项目。

   蒙古民族传统棋牌项目种类繁多,目前搜集整理比较完整的棋类项目有蒙古鹿棋(蒙语:布古)、蒙古象棋、吉日格、塔木英巧吉、哈日查盖敖尼苏、扎古大呼、沙盖、诺日布等十几种,蒙古鹿棋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蒙古鹿棋是勤劳勇敢的蒙古民族集体智慧的象征,长久以来,蒙古鹿棋不仅仅只作为蒙古族人民在闲暇之余娱乐益智的一种棋牌项目而存在,更是蒙古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用来稳定边疆、交流情感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

   蒙古鹿棋在千百年的传承中并没有形成特殊的定制,其传承方式灵活性较强,是通过先辈一代代口口相传,日积月累流传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目前蒙古鹿棋的雕刻制作工艺和棋艺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都已成为民族文化中珍贵的实物资料。许多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蒙古鹿棋在内蒙古地区仍然广受当地牧民群众的喜爱。



二、历史沿革

  蒙古鹿棋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雏形形成于原始部落时代,是蒙古族先民在早期的边疆游牧生活中,以自然界中的动物为蓝本而创造的一种棋类项目。考古学家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关于鹿棋的记载,例如在内蒙古的阴山和乌兰察布的岩画中曾发现了蒙古鹿棋棋盘的岩画;又如在蒙古国哈喇和林古城中也发现了称为“猎鹿”的同类棋盘,诸多线索都印证了蒙古鹿棋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传说蒙古鹿棋是一个猎人在抗爱山(蒙古国西部的一座山)一带狩猎偶然看到在草滩上自由奔跑的鹿群而受启发创造的。现今的蒙古鹿棋虽然是以羊和狼作为棋子,其中仍然能体现出蒙古鹿棋的产生是与蒙古族先民的游牧狩猎生活是分不开的。鹿棋本身就是一种古代狩猎的训练方式,它是猎人狩猎活动艺术化的一种表现。



三、道具器材

  蒙古鹿棋不仅仅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棋牌项目,其自身也是一种精巧的蒙古族民间手工工艺品,其制作工艺也是蒙古民族手工技艺、智慧、民族凝聚力的一种象征。鹿棋棋子的制作材料多种多样,一般多用木质、钢质、石质等材料精心雕刻而成,技艺精湛的工匠制作的鹿棋棋子栩栩如生、各具神态,蒙古鹿棋因其用材多样和复杂的雕刻技艺使鹿棋自身成为了一种精美的收藏品。常用的传统蒙古鹿棋棋子是由24只羊和2只狼组成的,4个耳洞的大鹿棋棋子则是由96只羊和8只狼组成的,两者的规则类似,玩法相近。



四、基本内容

  蒙古鹿棋作为蒙古族最早开创的民间棋类项目之一,是蒙古族特有的古老项目,其项目规则也有多种,现在流传于内蒙古西部地区的鹿棋共有4种玩法。四种玩法中最普遍的一种玩法,棋子是由24只“羊”和2只“狼”组成有;另一种玩法是由96只“羊”和8只“狼”组成的4个“耳洞”的大鹿棋;第三种玩法是由2只“羊”和1只“狼”组成的小鹿棋;最后一种是3只“羊”的3人鹿棋。除了第一种鹿棋以外,大小鹿棋的玩法目前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在最普遍的蒙古鹿棋玩法中,开棋前要将两只狼摆在两边的“耳洞”,8只“羊”摆放在八个四方形中间的交叉点上,执“狼”棋的一方先走。“狼”吃“羊”的规则与中国象棋的“炮”一样,需要越过一只羊跳到对面的空白点上才能吃掉一只羊。如果持羊的一方能够层层地保住自己,并将狼的退路封死,那么执羊棋的一方将会获胜,若持狼棋的一方把羊子一直吃光则持狼棋的一方胜。

   在蒙古鹿棋的规则中还有一些特殊规则叫法。例如“球驮子”也叫做“开叉子”,是蒙古鹿棋中输法最惨的一种叫法。这种布局里必须有16只羊,并把两只狼逼到棋盘一角的两个点上使它走投无路,束手就擒。“听耳洞”则是指持羊棋的一方用羊群把一只狼赶进耳洞里,夺取耳洞里的几个点,把另一只狼挤死在棋盘一角点,叫作“听耳洞”。还有“兜圈子”是指持羊棋的一方把两只狼逼进一只耳洞里后,如果有一只狼占据了耳座点,另一只狼便可在耳洞里随意转悠,这种局势叫做“兜圈子”,实际就是双方处于平局或僵持状态。“驴驮子”是持羊棋的一方把两只狼拆散并分别逼到棋盘两边的中间点上强行封锁出路,叫做“驴驮子”,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五、传承与发展

   蒙古鹿棋的传承是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相结合的传承方式。近代蒙古鹿棋的第一代传承人西日布,生于1919年,现已98岁高寿,西日布老先生年轻时从民间各地习得了蒙古鹿棋的各种传统玩法与规则,完整地掌握了蒙古鹿棋的规则。

   第二代传人铁木尔萨那,生于1965年,铁木尔萨那长期在基层文化站工作,在从事辅导牧民的文化工作中学习掌握了多种蒙古鹿棋的传统技艺技法。由于工作需要,铁木尔萨那从2004年开始搜集整理并编写蒙古族传统项目的相关资料,是目前较为完整地掌握蒙古鹿棋规则技法的传承人之一。他经常向民族小学的小学生系统传授蒙古鹿棋的相关知识和技法,是蒙古鹿棋的省级传承人。同为第二代传承人的还有出生于1969年的马英生,马英生出生于医生家庭,他的父亲是牧区当地的蒙古医师,懂得传统的民族文化。马英从父亲那里学到了蒙古鹿棋的技法,也是优秀的蒙古族鹿棋棋手。

   一直以来,蒙古鹿棋在阿拉善左旗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保护效果。在2003年,阿拉善左旗政协、民事局、文体局就共同搜集整理并录制了蒙古鹿棋的相关资料,较早的保护并记录了蒙古鹿棋最珍贵的一手材料。为了培养更多的蒙古族传统棋牌项目的传承人,在各方努力下于2005年举办了首届蒙古族传统棋牌项目培训班,传承人铁木尔萨那在培训班中教授了各类传统棋牌项目的规则与技法。

   近年来在蒙古鹿棋申报为内蒙古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阿拉善左旗文化馆又开展了多次的非遗展演活动,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蒙古鹿棋的相关保护措施。例如,政府部门建立了专门的项目和传承人保护机制,为传承人缴纳三险,并给予了一定的生活补助,并投入专项资金用于蒙古鹿棋的传承和保护活动。对通晓该项目的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寻访,以获取更多的蒙古鹿棋相关资料,并完成项目的建档工作。与此同时,政府文化部门还开展了蒙古族传统棋牌仍相关器具的制作工艺培训班,以便让更多的人来掌握蒙古鹿棋的各项技艺。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阿拉善左旗文化馆提供。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