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曾一度是黎族先民所使用的主要生存工具之一。从西汉开始,黎族先民就已懂得使用弓箭。智慧的黎族人民不仅善于在山林陆地间使用弓箭,同时还能使用其捕鱼,清人张庆长的《黎歧纪闻》曾记载:“黎歧无不能射者,射必中,中可立死。每于溪边伺鱼之出入,射而取之,以为食。”在古代,黎族男子的弓箭从不离身,黎族曾一直有着“不懂射箭的男子汉,非是黎家好后代”的传统族规。
在清代中叶时期,随着枪支传入黎族地区后,传统弓箭的地位便逐渐被枪支所取代。与此同时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弓箭在狩猎当中的使用频率也逐渐降低,目前黎族射箭已经成为了黎族人在闲暇之余的一种传统体育休闲运动。
黎族弓箭的历史悠久。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略以为儋耳珠崖郡,男子耕农、种禾稻、麻,女子桑蚕织绩,亡马与虎,民有五畜,山多麈猄,兵则矛、盾、刀、木驽、竹矢或骨为镞。”在明人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卷十五《孤矢》中也记载了黎族弓箭的箭镞的独特形态:“凡箭,其本刻街口以驾弦,其末受镞。凡镞铁为之,北虏制如桃叶枪尖,广南黎人矢镞如平面铁铲,中原三棱锥象也。”
射箭一直都是黎族人民赖以生存的一种重要手段。按照旧时黎族人民的传统习俗,每生一个男孩子,便要给其配一副弓箭,待男孩长到七岁时,便要开始学习射箭。在黎族曾流传一个故事,有一个名叫王昌的黎族男孩,在七岁的时候已经勤于习射,经常会用一根藤蔓绑住一只松鼠悬挂于窗口练习射箭的视力能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年后,他用一副小土弓箭试射,引弓起射便射中了松鼠的心脏。不久后,王昌便跟着父亲上山狩猎,突然间发现草丛中有一只黄猄,凭借着精准的射箭功底,王昌一箭便射中草丛的黄猄。之后王昌便被人们誉为了黎家的好射手,他百发百中的射箭本领也被传为佳话。
同时,黎族的射箭运动也是黎族姑娘寻求终身伴侣的一种选择方式。每年的大年初二是黎族射箭比赛的重要日子,比赛场面十分热烈,技艺高超、臂力过人的年轻小伙子成为了姑娘们追求的对象。
传统的黎族弓箭多用木竹材料制作,尺寸不一。其中,木弓长约1.2米至1.5米,中部最厚的地方约有2.5厘米到3厘米,两端的厚度大约为2厘米,木弓的两边则是用当地的竹藤梱扎。箭是由箭头与箭杆两部分组成,传统的箭头一般用竹削成,现在已经改用铁制,箭杆是用较硬的竹子或木材制成。
黎族的传统射箭比赛多在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或春节以及其它节庆日举行。按照惯例,农历正月初二的射箭比赛最为隆重,通常由毗邻的村寨轮流举办,每个村寨将选出数名优秀弓箭手参加。比赛场地一般选择在宽阔的林间空地,赛前需要挑选一棵周边视野开阔的大树,在约一人身高的位置上悬挂一只牛腿或猪腿,或者一只肥鸡作为箭靶。参赛者站在距离大树大约50至100步的地方,一字横排弯弓搭箭,最终以中箭靶多者为优胜。树上悬挂的食物则是给予优胜者的奖励,胜者可将食物拿回村寨与大家一起分享。早期的黎族射箭活动只有黎族男子才可以参加,后来随着黎族射箭逐渐成为广受黎族人热爱的一项体育活动,黎族女子也开始参加到了射箭的比赛当中。
如今,黎族传统射箭已被列入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申报地位于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弓箭的制作工艺和制作材料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当地的特殊节日中也会举办传统的黎族射箭活动。同时,黎族弓箭的功能价值也基本由狩猎自卫转变为休闲娱乐,传统的黎族射箭不再是狩猎自卫的本领,已经成为了黎族人民中一项体育休闲项目。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昌江黎族自治县文化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