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狗归坡是流传于海南省黎族地区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其传承地位于我国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的石碌镇片石村。
黎族的赶狗归坡是一项多人参与的传统体育运动,因其比赛的形式和内容与国际曲棍球赛非常相似,故赶狗归坡又被称为“黎族的曲棍球赛”。由于这一运动生动谐趣、简单易行,集竞技性与游戏性于一体,因此受到当地黎族青少年的喜爱,参与赶狗归坡的人群也多为青少年。在海南省,每逢农历“三月三”,在黎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中,赶狗归坡都会是不可缺少的体育竞赛项目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每逢黎族人收完庄稼后,便会用随手可见的椰子叶来编扎一个圆球,在田间里踢来踢去,以供大家庆祝丰收的喜悦。但由于田间的泥土和稻根很容易阻碍球的滚动,于是聪明的黎族人便砍下了带杈的树枝来击打难以滚动的圆球。最早,赶狗归坡并没有球门的设置,只要将球赶到对方的底线即可得分。到了现代,赶狗归坡活动借鉴了足球比赛,在原先的场地底线分别增设了球门,得分的规则也变为了将球击打到球门内计一分。赛场也逐渐由稻田搬到了村里的空地,更加便于球的滚动。
赶狗归坡的名称由来是以这项活动的滑稽惩罚方式而命名的。在比赛后,输掉比赛的一方要双手双脚着地并背着胜利一方的队员爬着离场,胜利方一边骑在失败方的背上,一边还会兴高采烈的地欢呼以庆祝胜利,这种滑稽的惩罚方式便被形象的称作赶狗归坡。
过去,赶狗归坡主要是在黎族丰收后为了庆祝而举行的一项活动,同时在在许多喜庆的场合与节日中,大家也都会聚在一起玩赶狗归坡活动以助兴。但如今黎族的赶狗归坡活动除了在特殊的黎族重大节日外,已经很少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了。
黎族赶狗归坡的比赛道具制作都选用了当地的天然材料,其中比赛中所用的球棍是黎族人在山间挑选形状成“L”形的坚固树枝削制而成,其长度大约为1.5米左右,比赛中使用的圆球则是用当地的椰子叶或稻草编扎制成的,之后逐渐改用了渔网的轻木浮子或皮球代替。比赛场地则选择一块开阔的空地或者农闲的田间,最后再架起两个球门即可开始比赛。
流行在黎族民间的赶狗归坡比赛,其赛场的大小因地制宜,比赛的人数也没有固定限制,通常每队各有5名球员。比赛前,将比赛用的圆球放置在场地的中心,在裁判员发令之后,两队便可用球棒争抢圆球,哪一队能将圆球击打到对方的球门即可获得1分。赶狗归坡的比赛时间是由两队之间协商确定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分多的队伍即为胜利的一方。输掉比赛的一方则要背着胜利一方的球员爬着离场,以示惩罚,胜利的一方则会挥舞球棍欢呼离场。
赶狗归坡作为黎族传统的民间体育运动,其比赛的内容与形式激烈而有趣,将游戏与竞技融为一体,曾一度受到各地黎族村寨的追捧与热爱,该项目于2009年入选了海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政府已经开始积极保护这项传统体育运动,每逢重大的喜庆节日,在黎族的村寨中总能看到赶狗归坡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