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喀左纺车秋千

项目编号:省V-IV-12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喀左纺车秋千


一、概述

  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简称为喀左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迁徙交汇融合地带,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孕育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喀左纺车秋千便是其中的奇葩之一。喀左纺车秋千是流行在本县县城范围内的具观赏性、杂技性和表演性的一道盛会。

  据考查,喀左纺车秋千主要有三种形式,其中,二十人抬已失传,二十四人抬已少见,现存的多见三十二人抬。每逢重大节日或举办天成观皇会时,几乎都会举办纺车秋千盛会。喀左纺车秋千表演主要分场地表演和巡街表演,表演时扮相丰富多彩,纺车翻转,彩带飞扬,人随车转,车顺人转,上下飞舞,并伴着悠扬悦耳的鼓乐声,不时掀起阵阵高潮,场面壮观,气势恢宏。

喀左纺车秋千是喀左县各族人民长期共同生活、共同艺术创造的具有庆典性、民俗性、宗教性、杂技性、群众性的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喀左纺车秋千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既继承了中原民族秧歌的传统,又充分吸纳了当地蒙古族、满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习俗,独具辽西民族民间特色,极具研究和保护价值。




二、历史沿革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商朝时为孤竹国,西周属燕国所辖;春秋时期是山戎地方;战国时期是东胡地方;秦汉时属北平郡;唐朝时属营州都督府;宋时属辽国中京道;元朝时属大宁路利州龙山县;明嘉靖年间,蒙古大汗察哈尔部来此游牧,同时右翼土默特部俺答汗和喀喇沁万户的昆都纶汗势力先后汇聚在大、小凌河、老哈河一带的东蒙地区,在此形成了蒙古的中心地区,汉族人大部分迁回内地。清后金天聪九年,设置喀喇沁左翼旗,辖今喀左县、建昌县和凌源市。1946年,成立喀喇沁左旗人民政府。1958年,旗改县至今。历史上东蒙地区由于各民族间不断迁移融合,形成了灿烂多姿、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地域文化。喀左纺车秋千就是在东蒙地区流传,且极为罕见的一种民间杂技舞蹈秧歌形式。

  喀左纺车秋千是喀左天成观庙会中的第五道会,是极具观赏性、杂技性和表演性的一道盛会。源于何时无据可考,据八十岁的纺车秋千老艺人汤洪成讲,他奶奶小的时候就上过纺车秋千架表演,距今也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

  关于喀左纺车秋千的史料记载,一是见于清代喀喇沁左翼旗属地塔子沟关帝庙会的记载,民国十九年(1931年)《凌源县志初稿》中李沐霖撰写的凌源关庙五月十三演会竹枝词中纺车秋千的记述:“以木作架,高三丈,形若牌楼,上悬扁额,大书梯云步月,中间横轴,十字相交,作纺车式,十字两端,垂长方木框,四少女短衣窄袖,腰间束铁机立框中,T设台座,数十人升之行,座左右立二人以手攀框,四女子随机旋转,斤斗蝉连,四面用长绳牵引,以防倾斜。”并附诗一首:“面板绒绳人上天,蝉联斤斗半空悬。轮回屡易身如故,疑是丹成九转仙。”

  二是见于1980年《喀左文艺》1-2期合刊,刘新民撰写的《天成观与大城子皇会》文中记载:“第五道会秋千由农民筹办,该会的形式是,二十人抬一平架,中部分左右并列竖起两根两丈余高的朱红立柱,立柱顶端,设有横轴,轴分四面出两根并列长齿,侧面看呈十字形。两长齿顶部又通一横轴,轴上固定一长方形木框,木框的两个长边的中部,又横穿一轴。表演者均为十几岁的少女,头挽双髻,戴着人字形绒球面额,身着彩服,足穿弓鞋,鞋尖上有用布包制的大蝴蝶。表演者腰以彩带束在长方形木框轴上。表演时拨动长齿按着一个方向转动,带动长方木框上下左右翻动,表演者在木框内进行前后滚翻。平架上前部设有假山,左右各有一小童,头挽双髻后发披肩,从额头到脑后有一束发银圈,额头上别一人字英雄面,额顶端有一大红球;左为粉面素裹,骑在仙鹤背上,手持一束鲜花;右为粉面花衣,骑在梅花鹿上,手拿如玉。假山前有一横匾上书“万善同归”四字。平架后部,两角各有一束莲花,中间有一条红色大鲤鱼,并有用纸扎的各种谷物,表现为丰收景象,己失传。”

  喀左纺车秋千的历史演出,据考有:1096年,大城子天成观举办皇会上有过纺车秋千的表演。1919年,塔子沟关帝庙会上有过纺车秋千的表演。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满洲国垮台,大城子各界人士欢庆胜利时举办秧歌会,喀左纺车秋千曾上街在精严禅寺广场上做过表演。1959年,喀左纺车秋千曾在县政府广场上表演。这是近现代有历史记载的纺车秋千表演史。




三、道具器材

  旧时纺车秋千主架结构:

1.底梁架:新柳木2根,长4.5米,直径0.25-0.3米。

2.底梁横担:新柳木2根,长4.6米,直径0.25米。

3.底梁横木:新柳木2根,长2.4米,直径0.25米。

4.立柱:松木(线杆料)2根,长8.5米,直径0.25米以上。

5.横轴:硬杂木一根约2米,两端车成圆轴,可装入立柱上的铁腕内。中间部分制成四方形,平面上可插装木框用。

6.外框:用硬杂木制1.8米XO.8米的门字形木框四扇,装牢在横轴平面上。

7.吊框:用硬杂木制成1.6米XO.7米的门字形木框四扇,吊装在外框上端。

8.铁轴:用长约1.7米粗铁杆四根,两端穿装在吊框中间。中间穿有半圆形铁带,可以旋转,可捆绑表演者

9.架顶部:制成牌楼顶式。

10.牌楼:牌楼顶下立柱拼接点上部,各套装一铁环,用于系牵固定绳索。

11.两立柱与底梁的组合:用浅卯榫结构,底根两面用直角铁板钉护立柱和底梁上,并用两根长护木斜装在柱梁。用四扇石磨上扇,捆装在大架前后两端上面。

12.横担:装在底梁两端下面,用凸槽互扣,并用家织布或绳索捆牢。

13.卧牛子担架:用长2米,较粗的硬杂木四根捆牢在横担外端,在其外段又捆牢一根一米长短横担后,两端绳索吊装扁担,前后两人抬行。一副卧牛子有八人担,共四副三十二人抬。

14.底架:铺成平台。




四、基本内容

  喀左纺车秋千是在三十二人抬的一个平架上,竖起两根牌楼顶的立柱,立柱上装有四个垂吊的十字架,架中穿有横轴铁机,用彩带束四少女进行升降转做翻腾表演的民间艺术。

  喀左纺车秋千表演时由两只唢呐、大鼓、大锣、大铙、大钹、小铙、小钹伴奏。前后又有执令旗的会首开路。会末人等分工明细,各负其责。表演时行动由总会首统一指挥,众人令行禁止。少年表演者均有家长、亲友照料。锣鼓多用“长流水”、“得胜令”和“五花头”等鼓谱。唢呐多用“将军令”、“句句双”、“满堂红”等曲目。

  喀左纺车秋千分为场地表演和巡街表演两种形式。旧时由木匠、铁匠,纸扎匠和绳匠搭制秋千架。其中,声势浩大的秋千,主柱前后左右有四处吊系点栓牵绳以防倾斜,由十六根扁担,三十二人抬。平架上有拨控秋千者二人,架下有两名给转机轴加油提油壶者。架上有扮鹤鹿童子者两个少年,空中有四个少女表演,下有四个少女做备份,实乃是一项大型集体行动的表演艺术。1959年,喀左纺车秋千表演时改为汽车拖拉木制纺车秋千架。2012年,喀左纺车秋千表演时将木架改为钢质结构,放在由十个青壮年推的四轮推车上进行表演。




五、传承与发展

  喀左纺车秋千历史悠久,具有民族民间艺术的传统特征,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纺车秋千具有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民俗性、宗教性、庆典性、杂技性、群众性和观赏性,独具汉蒙满风格,使其得以成为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活动,喀左纺车秋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浓厚的社会基础。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成立后,县委及政府非常重视和支持喀左纺车秋千发展,每逢重大节日和天成观皇会时,左纺车秋千都成为必不可少的演出节目。为了使纺车秋千这一民间艺术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喀左县于2012年成功举办了“喀左县2012年‘利洲之春’天成观皇会暨民间秧歌艺术节”和“辽宁喀左杯‘秧歌舞中华’全国摄影大展”。这次盛会的举办,使消逝半个多世纪的喀左纺车秋千重见天日。这次大型民间艺术盛会表演人数达到三千余人,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艺术家和新闻记者近千人,观众达数万人之多,场面恢宏热烈,使人流连忘返。


  本章图片均由陈天海与宋金苁推广。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