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蜂频朴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陕西省华阴市司家村清明节“秋千古会”,创始于清咸丰年间,至今己有100多年历史。司家村古称“南孟屯”,旧时是扼守军事要冲潼关的驻军之地。据传在清末有一姓胡的军官,为了士兵强身健体,活跃军事生活,经常组织士兵以荡秋千为乐。后来,随着战事减少,世道太平,这批军人就地退役转入农垦,籍入村民,于是这些退役军人便将荡秋千在当地传播开来,经数代人传承改良之后,即演变为今天的华阴市司家村清明荡秋千的民间习俗,并形成为每年一度的清明秋千会,一直传承至今。
“秋千会”初始规模并不大,种类也只有两三种。随着时间的推移,秋千会的秋千种类越来越多。最兴盛时曾发展到十种之多。由于时代的变迁,加之文革十年动乱,秋千会遭遇长期停办,有一种秋千已经失传,现存的秋千种类只有九种,即“架子秋”、“线轮秋”、“牌楼秋”、“八卦秋”、“天平秋”、“竹杆秋”、“熊跌膘”、“地轮子秋”、“老哥秋”。
司家村于每年三月清明节前后,均举办秋千会,会期三天,清明节为正会日。这一天,该村各亲戚朋友、十里八乡的民众、男女老幼蜂拥而至,大会期间有戏曲、杂耍助兴,还有邻近县及山西、河南的客商,赶着牲口来交易,为古秋千会增添了几分商贸气氛。荡秋、观秋者如潮,鼎盛之时,参会人数多达上万人,甚为壮观,热闹非凡。
荡秋千是一种传承久远的民间体育活动。远古年代,先民的巢居和攀援采撷生活,应该是它最早的发端,当时的荡秋千只是一种生存需要和生理本能。随着人民劳动生存方式的进化,社会生产进入农牧时期,人们的攀援采撷生活也随之退隐和消失,但攀藤飘荡的体能记忆却依然存在,人民精神生活的日趋丰富却促使它转化为一种体能的娱乐活动,并一直在民间传承下来,这就是民间荡秋千活动。
作为一种特定的秋千游艺,据史书记载,最早是在春秋时期,由齐桓公从北方山戎部族引入。此外,秋千的称谓可能与后来汉武帝的祝寿辞有关,取千秋万岁之意,以后的人们将此倒读,则称为“秋千”。唐时,宫中每年于寒食节多立秋千,供嫔妃嬉乐。唐玄宗称之为“半仙戏”,后在民间广为流传。
华阴司家的秋千活动传承久远,但作为古会定制,则创始于清咸丰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了。据考证,华阴司家秋千会的历史起源和当地的清代军屯有一定的关系。
据说,司家秋千开始时规模不大,种类也只有两三种,以后随古会兴旺,秋千种类也不断增加和创新,竞技性和游艺性也不断增强,最盛时多达十余种,但后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曾一度长期中断。改革开放后,司家秋千活动开始恢复,但有的种类技艺已经失传,现保存下来的只有九种。
(一)架子秋。为民间较普及的秋千种类,秋架使用四根木柱,两两交叉,交叉处用绳索系紧,下方分开埋于地下,上面架一横梁,横梁上挂经火烤树枝弯曲为环状的秋距,或用铁制环,下面各垂一条绳索,距地面一米左右处垂一个秋千板。荡秋千时,人站秋千板,双手执好秋绳,利用惯性力量前后掀荡,由低渐高,荡然成趣。游戏方法分单人和双人两种。这种秋千架以高取胜,荡秋千者最高可达平梁,以显示胆力,有较高的竞技性。
(二)线轮秋。它以形似妇女织布吐线的线轮而得名。高约两丈多,线轮上设有横轴,各挂秋板,一般可乘坐四人,启动时,由人用力转动轮轴,利用惯性上下翻转,偃仰成趣。但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因乐趣性较强,多宜于青少年。
(三)牌楼秋。形似古代建筑的牌坊,一般用四柱三孔连结,秋千架不高,实际上是三台架子秋的结合体。牌楼秋装饰豪华,有一种大典建筑的美感,传说,牌楼秋多在古代功臣府第中流行。荡这种秋千不需较大力气,经别人轻轻一推,即可悠然摆动,风雅自得。唐诗人吴文英在《风入松》词中有句“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相凝。”诗人韩谨在《想得》中有句:“若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这些都表现了古时贵妇小姐荡秋千时婀娜多姿的神态。
(四)八卦秋。它是一种独柱旋转的秋千,独立的木柱上安有伞状的圆盘,盘下绘有八卦图,每卦下方挂上绳索和秋板,一次可乘8人。木柱下方有供人推动的铁棍,由4人同方向推动,即可旋转。此时,人随秋千转,状如轮翼,宛如八仙过海,乘风凌波,乐趣无穷。这种秋千以转速快为胜,因其不像线轮秋受地心吸引力的影响,惯性持续时间较长,具有游乐的集群性和自娱性的特点,也是显示推转者力量的试验场。
(五)天平秋。这种秋千高耸气派,下方以碌碡为基石,再用绳子将立杆固定,三柱两孔,每孔系上秋千,两边可同时悬荡,形似天平。杆上插上彩旗,梁上挂大铜铃铛,有风乍起,随杆旗摇拽,铜铃叮当,有极强的竞技性,且多为青壮年荡秋千使用。双双对荡,以决高下,因此也叫“好汉秋”。杆柱有对联为证:“万丈高杆看好汉,十丈长索识英雄”。
(六)水上秋。秋千架前方为一水池,池中灌水,荡秋千者必须从池上掠过,身影倒映于水池之中,如燕掠水面,相映成趣。下秋板时,必须掌握一定要领,顺着惯性,在秋千摆动到池前方的一刹那间,乘势跳下秋板。否则,秋板会悬荡在池面之上,不能落脚,只有让别人用长钩勾至岸边,方能下秋千。这时,求助人必须要叫声“老哥”,别人才会帮手,不论男女辈分,概莫能外,因此,秋千架之下,常常会有笑声连连,令人忍俊不止。所以它也称“老哥秋”。
(七)熊跌膘。又名碌碌秋,它是用一根绳索悬在木制的横梁滑轮上,一端系着秋千板,一端用手拉牵。玩时双脚踩稳秋板,并将绳索置于身背,双手使劲拉动绳子,引体向上,直至拉到梁下,以手摸到大梁,即为胜利。若稍有疏忽,行动配合不当,就摔个仰面朝天,满背尘土,引起观者哄场大笑,乐不可支。这种秋千有相当的风险性,是考验荡秋千者的胆识、体能与技艺的表演场,娱乐性较强,多适宜于体能健捷而好事的年青人。
(八)竹杆秋。它用竹杆代替绳索,因竹杆直硬难度较大,常有跌失发生,胆小者多不敢涉足,玩荡者多为勇夫,且有一定的荡秋千技巧。人称竹杆游侠,似有几分贴切。
(九)地轮子秋。在一根石柱上打一石洞,洞里支一横杠,用公母铆套紧,横木杠两端各置秋板两人分坐,用人力推动地轮旋转,还可以在杆端系上拉绳,随着推拉力的加大和惯性的加速,地轮越旋越快,以致认坐秋千者感到天晕地转,六魂失主,推拉者方肯罢休。坐这种秋千者须是年轻人且有较好体魄。因此,它也是对秋千者的体能测试,其趣味性极高,有较强的刺激性。现场围观者虽心存余悸,但仍然跃跃欲试。
据有关资料记载,从清咸丰年开始,华阴司家秋千会已传承五代。
第一代秋千人为司万新,陈白胜,司效安等。
第二代,司忍池,司斗争,司双娃。
第三代,陈红山,司定产,司车胡。
第四代,司少男,司恩虎,陈德丑。
第五代,司必营,司根选,司利利。
由于华阴司家秋千会的秋千人均为本村乡民,其参与传承,完全依从当事人的兴趣。由于近年来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个人空暇时间减少,加之西方现代文化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冲击,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文娱兴趣和生活方式。尤其是随着老一辈秋千人老去或谢世,后一辈青年人对民间传统习俗活动的兴趣下降,使得华阴司家秋千后继乏人,需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予以扶持和保护,从而使这一体育非遗项目得以传承与发展。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华阴司家村村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