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起源于3000年前的古印度,最初称为“恰图兰卡”(梵文音译)。“恰图”原意为“四”,“兰卡”原意为“员”,意指全军,是四人游戏。当时,印度的军队编制为象(大象部队),马(骑兵),车(战车),兵卒(步兵)。后来“恰图兰卡”西经波斯传入阿拉伯国家,继后传入欧洲,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象棋,东经中国传入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象棋、朝鲜将棋、日本将棋。
朝鲜族象棋,又称朝鲜将棋、高丽将棋,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朝鲜族世代传承下来的传统体育项目,随着朝鲜族迁入中国而传入,在民间得到传承和发展。朝鲜族象棋源于中国传统象棋,与中国象棋密不可分,二者既有相同之处,又在发展演化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差别。朝鲜族象棋与中国传统象棋在玩法上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一)将和仕在九宫内可以直走也可以斜走;(二)是开局前象(相)、马二处位置可以互换;(三)象(相)每次斜走两格再直走一格,即从“用”字的一角走到对面的一角,并可以越过界河充作进攻兵力;(四)是炮必须隔子才能走动,并且一方的炮不能吃对方的炮,若隔子打子,当中隔一炮亦不能发生打子及将军的效力;(五)卒(兵)过界河之前也可以横走,在九宫里可以向前斜走;(六)开局前,楚(漢)必须置于九宫中间位置。从整体上比较,朝鲜族象棋的行棋规则比中国传统象棋要相对灵活,唯独对炮的着法限制较死。长久以来,朝鲜族象棋不论是在专业队比赛中,还是在群众性的体育娱乐活动中,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着一席之地。
朝鲜族象棋是经过漫长历史积累下来的朝鲜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特有的民族风格独树一帜,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象棋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朝鲜族象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地为吉林省延边自治州延吉市,主要活动区域分布在以延吉市为中心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八个县(市)。
朝鲜象棋又称高丽将棋,说明朝鲜象棋在高丽王朝时期就已传入了朝鲜,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象棋起初叫象戏,到了朝鲜王朝初期改名为将棋。宣祖时期,张维的《象戏志-识小录》中记载:“金刚山白庵里有一位象戏高手叫智岩大师。”《於于野谈》中记载:“智岩大师玩象戏时以西川令陈法见长,其法流传至今。”关于将棋的文献记录还见于徐居正的《笔苑杂记》和《世祖实录》。“将棋”这个词最初出现在朝鲜中宗时期的大臣沈守庆所著的《遗闲杂录》中。书中写道:“‘将棋’用车包马象士卒以木磨造而刻字填彩,皆是消日之戏”也。
朝鲜王朝时期,将棋得到广泛普及,在农村成为老人消遣的游戏。《燃藜室记述》中记载,在宣祖时期,谋士与武臣经常下将棋。据传,《东国舆地胜览》的著者卢思慎就爱玩将棋,每当“车”被擒时,他就会苦苦求饶。“卢思慎之车”的谚语由此而来。朝鲜世祖时期的功臣洪仁山领悟到将棋所蕴含的哲理,也经常邀请将棋大师与之对弈,借以颐养天年。
朝鲜王朝末期,朝鲜流浪诗人金笠也有一首赞颂将棋的七韵八行诗。
诗友酒朋意气同,
战场高设一堂中。
飞包越处军威壮,
猛象蹲前阵势雄。
直走轻车先犯卒,
横行骏马每窥宫。
残兵散尽连呼将,
二士乱存一局空。
19世纪中叶,随着朝鲜人移居中国,朝鲜族将棋传入中国并在民间得到传承和发展。1952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之后,曾由政府牵头组织过一些将棋比赛,但后来曾一度销声匿迹。至20世纪80年代初,朝鲜族将棋活动才开始活跃起来。目前已成立朝鲜族将棋协会,多次开展中朝、中韩两国将棋协会的交流赛和对抗赛。
朝鲜族象棋棋盘由九道直线和十道横线交叉组成。棋盘上共有九十个交叉点,将棋子就摆放和活动在这些交叉点上。划有斜交叉线的地方,叫做“九宫”。
比赛用的标准棋盘,每格均为长方形,长宽为4×5cm。棋盘底色为白色或浅色,棋盘上直线和横线为黑色或深色,四周留有余白,演示比赛用的大棋盘为直式。红方在下、黑方在上。棋盘和棋子大小,随场地相应增大。
棋盘9道直线和10道横线之间的90个交叉点固定编号为:
横线1,从左到右:11、12、13、14、15、16、17、18、19
横线2,从左到右:21、22、23、24、25、26、27、28、29
横线3,从左到右:31、32、33、34、35、36、37、38、39
横线4,从左到右:41、42、43、44、45、46、47、48、49
横线5,从左到右:51、52、53、54、55、56、57、58、59
横线6,从左到右:61、62、63、64、65、66、67、68、69
横线7,从左到右:71、72、73、74、75、76、77、78、79
横线8,从左到右:81、82、83、84、85、86、87、88、89
横线9,从左到右:91、92、93、94、95、96、97、98、99
横线0,从左到右:01、02、03、04、05、06、07、08、09
朝鲜族象棋棋子共有32个,分为红、黑两组,每组16个,各分7种,其名称和数目如下:
红棋子:漢1个,车、包、马、象、士各2个、兵5个。
黑棋子:楚1个,车、包、马、象、士各2个、卒5个。
棋子面分为红黑两组,字体和圆框应当醒目。棋子大小规格不同,其中,士、兵、卒尺寸小,车、包、马、象尺寸大,漢楚尺寸特大。
楚(漢)士:走法相同,每一着只许走一步,前进、后退,可以横走、斜走,但不能走出“九宫”。
车:每一着可以直进、直退、横走、九宫里斜线走。
包(炮):每一着必须隔子走动(无论是哪一方的),包吃子时,必须隔子“跳吃”(无论是哪一方的),但包不能隔包走子,包也不能吃包。
马:每一着走一直(或一横)一斜,可进可退,即俗称“马走‘日’字”。如果在要去的方向有别的棋子挡住,俗称“蹩马腿”,则不能走棋。
象:每一着走一直(或一横)二斜,可进可退,即俗称“象走‘用’字”。如果在要去的方向有别的棋子挡住,俗称“蹩象腿”,则不能走棋。
兵(卒):每一着只许向前直走一步或横走一步,在九宫里可以走斜线,但不能后退。
对局开始前,棋盘上双方棋子的摆法如下:根据朝鲜族将棋规则,“马”、“象”两个棋子之间可以任意摆放。后手先摆,先手后摆,这是中国象棋与朝鲜族象棋的不同之处。
图一:两个“象”摆放在“士”旁边,叫做鸳鸯马。
图二:两个“象”摆放在“车”旁边,叫做两角马。
图三:一个“象”,一个“马”摆放在“士”旁边,叫做角马。
对局时一方出现下列情况之一,为输棋(负),对方取胜。
(1)漢(楚)被对方“将死”。
(2)自己宣布认输。
(3)超过了比赛规定的时间迟到判负时限(一般为15分钟)。
(4)在对局中拒绝遵守将棋规则或严重犯规。
(5)在同一棋局中,3次“犯规”。
(6)走棋违反行棋规定。
(7)漢、楚被对方“困毙”。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视为和棋:
(1)双方均无可能取胜的简单局势。
(2)一方提议作和,另一方表示同意。
(3)走棋后形成楚(漢)与漢(楚)直接对面。
(4)长将和棋。
(5)双方走棋出现循环反复三次
(6)比赛时间结束
第一代传承人:洪淳宝,男1882年生人。卡泰山,男1904年生人。目前“朝鲜族象棋”的代表性传承人是洪性彬,现任延吉市朝鲜族象棋协会会长。洪性彬开始从祖父洪淳宝、父亲洪范勋学习朝鲜族象棋行马法与古典棋谱(连将军妙手,渡飞连将军妙手,结缚将棋妙手)。他搜集和整理了大量有关将棋方面的民间故事、传说、民歌、歌谣等历史资料,并将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报刊上。2005年成立延吉市朝鲜族象棋协会,致力于培养朝鲜族将棋后继人才。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后,由政府牵头组织过各种类型的朝鲜族象棋比赛,但之后曾销声匿迹。至20世纪80年代初,朝鲜族象棋活动才开始活跃起来。目前由于受网络娱乐以及其它现代娱乐活动的影响,本地青少年很少会下象棋,棋手高龄化现象比较普遍,传承队伍青黄不接,断代现象严重。
近年来,朝鲜族象棋已被纳入地方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延吉市朝鲜族象棋协会等有关社会团体举办各种类型的邀请赛和友谊赛,积极致力于推动朝鲜族将棋的传承和发展,但目前朝鲜族象棋面临的濒危状况却不容忽视。针对存在的问题,当前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主要采取的保护措施有:全面深入地开展普查工作,进一步挖掘朝鲜族象棋历史和内涵,掌握现存棋手的基本情况,做好相关物品的征集工作;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举办培养朝鲜族象棋培训班,并将朝鲜族传统象棋纳入中小学课程,在中小学普及朝鲜族象棋知识,培养后继人才;利用全州举办的各类大型民俗活动,举办中国朝鲜族象棋比赛,扩大影响;筹建将棋制作、比赛、讲座、历史展、实物展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国朝鲜族象棋院,使之成为研究、传承和发展中国朝鲜族象棋的重要基地。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其余均由传承人洪性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