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肘捶

项目编号:国Ⅲ-Ⅵ-61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肘捶


一、概述

    肘捶是一种拳法,主要流行于山东、河北一带,因其能够使用多种肘法、拳法而得名。百余年来,肘捶拳法经六七代弟子传习延伸,受到鲁西、冀东等地人民的喜爱。肘捶的创立是祖师爷师承数家,旁及百家,而独成一家。肘捶的意义与价值非常广泛,它是以武传道,借道传文,文须载道为宗旨。不失以传统文化的指导为基础,统道于文,是谓习武悟道,二者不可偏废。



二、历史沿革

    肘捶创始人张东槐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卒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张东槐用毕生致力于研习肘捶拳法,并悉心传授于跃周、刘汝勤两位弟子。1900年“庚子事变”后,于跃周与刘汝勤专心研习师父传下来的肘捶拳法,并将老10趟21捶加以改进,减少了重复的招式,使其成为13捶。刘汝勤把这13捶肘捶拳法传给徒弟周子岩和侄子刘三星。第三代传人周子岩在习练肘捶的同时,常与其他拳手切磋武艺,开创了地方拳种和外部拳种的交流。1928年第一届国术考试,32岁的周子岩结识了江湖上声望很高的国考裁判王乡斋,之后又去上海参加了王乡斋创办的意拳学习班。由于糅合了其他门派心得,回到临清后,周子岩的肘捶拳法更加精湛,并将武艺传给两个徒弟胡世铭与张铎。胡世铭与张铎也就是日后申孝生的师傅。1940年,周子岩因为家道中落,离开临清,到北京投奔王乡斋谋生。



四、基本内容

    肘捶祖师杂集各家拳术之百法为十,又化十为一,归藏于“两通”之中。“两通”的含意是:“一通六合,二通神意,园通顺达,即为两通矣”。关于对两通的练习,以“倒行犁”为规范。在练习时,它是以“对”为标准,在学“对”的基础上去“会”才是真会。练习两通的作用与意义是: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改善人体素质,增加人体本能,祛病延年。在一出一入的演练中,增加人体功力,在特定的情势下,两通虽然是法,却不含其百法。欲达百法,总须按照肘捶中两通为母体的编排程序进行训练,方可获得百法。
    1.滚车转
    滚车转是二人定步练习。甲的右捶配合右腿运动训练手段。甲的右脚向乙裆内进步,发右捶击打乙的胸部,是谓龙光普照,是两通第一个动作的单式演习。在甲的进攻时,乙的右脚收回,丁虚在左脚之前,左腿微屈,身体微右转,落左小臂略带横向,捶心朝上,向下勒封、削拦甲的右小臂。是谓勒马听风。在封格终了时,乙左小臂翻转变捶为掌,向下向外搂开甲的右小臂,配合右腿向甲裆内进步,发右捶反打龙光普照。彼来我往,往复练习即是滚车转。它是在两通的一出一入中增加了攻防意识。所谓学一式得一法,得一法明其所用的启蒙,便是滚车转的价值。
    2.封接两通
    除龙光普照外,虎威团聚之式,是两通二式的全部展现。封接两通是活步练习,它是活步滚车转的继续。甲的龙光普照终了后,收右臂进右腿,身体右转,用左肩胯带动左腿随行,成右弓步,发左捶击打乙的胸部,即虎威团聚。虎威团聚终了后,收左臂时仍然进右步,打龙光普照。乙在封格时,连续退步,左右微转身,用左右小臂交替下落,做勒马听风封格甲左右捶。在二人演练中要有章、有节、有序地配合,为肘捶的各路组合打下知进知退的基础,以上是“老捶”的封接练习。新捶的封接是:虎威团聚变龙光时,左脚跟并在右足根后,每式皆挂肘。老捶与新捶的步法要领皆为“进在前(右)腿,撤在后(左)脚”,是肘捶的特色。
   3.搂挑打
    搂挑打,故名思义,它是用搂、抓、挑的三个不同动作组合而成。以上下肢相互配合的运动方式,向对方做连续的进攻。对搂挑打严格要求做到:上下协调,内外统一,通顺园活。手足合、肩胯合、肘膝合;神意合、意气合、气力合的内外三合为一体,称之为六合。在肘捶中的六合,仅表现在学习时的协调统一,做到动作的规范原则下合乎规矩,即小六合。肘捶中的“大六合”源于《易经》中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勾陈、螣蛇。用《易经》不同的名称定位于自身的前后、左右、上下为大六合。其中,前后即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奥妙。运行时,瞻前顾后,左右逢援,上下翻飞。小六合是基础,亦在大六合之中。搂挑打在训练中要做到统一协调下的一步一式,包括变化在内,除锻炼身手敏捷外,主要训练下肢的速度,发挥上下肢的功效为散打使用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肘捶中的训练手段之一。
   4.四季捶
   四季捶的套路与捶引的组合,是两通对急缓变化的启蒙。步行何方,手出何处,是体现空间极限与时间极限相应的训练方法。搭手进步要一次到“位”,即是肘捶中常讲的似正似斜。充分的体现出二人的距离与角度,即一站一立定。

   5.七星捶
   七星捶所指腕、臂、肘、肩、胯、膝、足,人体七个不同的部位。在套路的组合中,适时适势的运用这七个部位运动,发挥各自的功能。在功能的发挥中感觉功能的效应,以达学以致用,以用证学的目的,从而举一反三。它的演习要求为“舒缓”。以摸劲演形为手段。二人演练中,甲根据不同的动作,发挥不同的适当力量,让乙从不同的动作中感觉力量,从而知刚、知柔,找出听、探、顺、化。继之沾、连、粘、随。以达能变、不变、可变、适变为目的。七星捶的训练手段被视为“倒喂拳”“倒喂招、喂手”。由牵一绪抱万有,神鬼不知,所变为理想目标,将肘捶引向一个高层次的训练方法。
   6.十路对练
   十路捶中的每个动作,皆是先辈大师“招式”的再现,充分发挥着每式中“母体的格杀价值”。为综上所述的组合提供了变化与切入的部位与方向。以达应物自然,上下翻飞,全身皆是手。从滚车转到十路捶法,全是以两通为母体组合而成,不管怎样千变万化,最后还须归于两通之中,即祖师所讲“归藏”二字,又谓九九归一之法。
   7.八方捶
   八方捶原称八卦捶。后由于其他原因,改“卦”字为“方”字。八方捶的练习是尊从《易经》、《河图》、《洛书》、《五行》等传统文化为“支点”,参照武学中“秘籍”的方式,进行“修行”练习的行为。八方捶也被视为肘捶中“不轻易传人”之秘。对八方捶的传承,严在“守”字,为此“慎言”、“慎行”。它的修练秘诀为“追功”、“意练”、“权衡”、“归纳”四个内容。在意练中结合追功中所得,只想不做,用思维的方法去考虑每个动作的“可能”变化,通过“权衡”去实践,得出印证,进行“归纳”,再归还于两通。通过丰富两通的内容,以臻“化境”为最高目标,是八方捶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五、传承与发展

    1994年,98岁高龄的周子岩去世,从此临清肘捶在北京绝迹。尽管老人在北京生活了四十多年,但生前并未收徒,也未将肘捶这套拳法在北京推广,只是将拳法传给了一个儿子和外孙,但这两人均也相继去世。

    肘捶第五代传人申孝生通过多年的努力,将“新老十趟”肘捶全部掌握熟练,并且整理成了书籍。这一期间,申孝生为了弄清肘捶的渊源及创始人,上个世纪80年代,他和临清市前体委副主任花俊起一起走访民间,查询肘捶的创始人。两人走村串乡,寻根问源,查阅省志、县志等各方史料,证实张东槐是创建临清肘捶门派的祖师爷,并从大量史料中推断出临清肘捶大致创于1874年前后。 

    在临清,流传着一句话:欲入武门中,先练潭腿功。申孝生自然也遵循这个习俗,7岁便拜在临清潭腿名家张子龙门下,习练潭腿和查拳。练到15岁时,师父将他送到了临清摔跤名师洪泽普那里学习摔跤。直到1972年,27岁的他才得以进入肘捶门派,成为临清肘捶第四代传人张铎、胡世铭的入室弟子。为了把肘捶前辈们当年言传身教的拳法心得记录下来,申孝生从1972年开始着手整理成文字,由于平时还要兼顾生计,只能挤出空闲时间来整理,不想这一整理就花了30多年。先辈传下来的口诀往往拗口,申孝生在进行整理时,尽量写得深入浅出。申孝生的体会是“拳皮好学,心法不易学。肘捶的一些心法不到成年理解不了”。 
    目前,90%的肘捶门人现在仍然居住在临清古城里,但他们都期盼着临清肘捶能够像少林拳、太极拳那样传遍大江南北,并得到发扬光大,从而为进一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章所用图片均由肘捶传承人申孝生先生提供。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