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青拳又称迷踪拳、秘祖拳,起源于宋代,是以梁山好汉燕青之名而命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燕青拳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由最初内容比较单一的拳种,逐渐发展成从理论到拳术比较完备、内容浩繁、博杂而精深的优秀拳种。其间,蕴涵着深刻的古代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燕青拳流传到沈阳已有逾百年的历史,与沈阳的地域武术文化相结合,己形成了比较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燕青拳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尤其重视武德修养,即须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国家民族需要时必挺身而出,遇歹徒凌人必除暴安良,尤其是近代燕青拳(迷踪拳)大师霍元甲创造了燕青拳的辉煌,李守贵的弟子刘秉义凭借一身燕青拳功夫成为抗日功臣。近百年来,燕青拳弟子恪守师训,受到武术界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尊敬。
燕青拳的主要特征是“内外兼修,刚柔相济;朴实无华,注重实用;身法独特,尤重腿功;技击与养生并重”。燕青拳既具有内家拳练精化气,弧形走转之势,又兼有外家拳的开张、劈打、舒展之态。
相传,燕青拳源于宋代武术大师周侗,周侗传卢俊义,卢俊义传燕青,由燕青整理发展而成,一直在燕氏家族和少林寺内秘密流传。明万历八年,燕青拳第十二世燕林因外出访友,出手致命,遭官府缉拿,被迫躲进嵩山少林寺避难,后将此拳传于少林寺,成为少林秘传武功之一。
清乾隆年间,山东泰安人孙通在嵩山少林寺苦习燕青拳数年,拳艺炉火纯青,被人尊为“万能手”。孙通因犯命案去东北避难,一路传播燕青拳。从此,燕青拳得以在民间传播开来,形成了陈善派、霍家派和张耀庭派。沈阳燕青拳属张耀庭派,张耀庭传郭正堂(生卒年不详),郭正堂传授潘永宏、李守贵、李振明、李守玉等燕青拳。其中,潘永宏在沈阳的南市场、李守贵在大西菜行、李振明在铁西区十马路、李守玉在铁西区贵和街分别开设拳坊,传授燕青拳。他们培养弟子数千人,其中佼佼者近百人。20世纪初,李守贵在大西菜行开拳坊(奉天第31武术传习所)教徒为生,五十年代改为南市武术社。其弟子均为沈阳市武林名宿,弟子刘秉义凭借一身燕青拳功夫参加抗日战争,解放后任东海舰队某部政委,为国家培养优秀武术人才,在武术技艺和武德修养方面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长期以来,沈阳的燕青拳都是口传身授,无文字记载。李守贵、李振明等都是近现代沈阳燕青拳的主要传播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燕青拳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一)基本技法
燕青拳有“入门先蹲三年桩、踢三年腿”之说,可见燕青拳尤其重视基本功。燕青拳的基本技法如下:
1.手法。主要有“勾、搂、采、捋、封、抄、挂、粘”等。此外,还有“甩、拍、滚、掳”等击法。
2.腿法。主要有“踢、点、勾、挂、缠、扫、截、踹、撩阴脚、豁裆脚、连环跺子脚”等。
3.步法,以“纵、跳、偷、捉”为要,强调插裆套步、闪展腾挪、窜蹦跳跃。
4.身法,以“藏、闪、拧、抖”为主。
5.眼法,眼神集中一点,兼顾八方,眼助身法,眼助气力。
6.身型,讲究“抱桩为虎形,提拦为马形,搭袖为鸡形,盘坐为蛇形”。
综上,燕青拳在技法上讲究全身为法,动即是法。尤重腿功,除“搬、压、踢、靠”之常法外,还有踢吊袋、木桩等。套路中多用肘、腿和跃翻动作,实战中讲究借势顺力、出其不意。劲力上化拙归巧,易僵为灵,练求明劲、暗劲、横劲、开合劲、抖放劲和螺旋劲等。
燕青拳习拳的基本要诀是“心意为本”,随心所欲,变化莫测,顺其自然,运用自如,没有花架子。实战中讲究“远踢近打贴身摔,远手近肘贴身靠,高崩低砸中间挎,迎打截打连续打”,攻守合一。
(二)套路
燕青拳的套路较为丰富,主要有“燕青大架、八金拳、飞虎拳、金拳、燕青拳头路、燕青拳二路、三义刀、小花刀、跑刀、六合刀、梅花单刀、梅花双刀、地趟双刀、手梢子、天罡剑、八仙剑、齐眉棍、疯魔棍、四门枪、六合枪、春秋大刀、五花鞭、大戟、双手带进枪、桃儿山、单刀进枪、单刀拐进枪、三节棍进枪、大刀进枪、燕青靠子、双钩和八折”等。
于冰,于振湘之女,从三岁起随父习练家传燕青拳,师承习练沈阳燕青拳的全部武学,其燕青拳功夫出神入化。1976年,入选沈阳市体校武术队任专业武术队员、队长,多次获得省、市专业武术比赛的第一名。1984年,参加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获得武术类个人全能一等奖。1986-1988年,任沈阳市少年儿童武术队教练,为沈阳市培养了大批专业少儿武术运动员。2011年,率沈阳燕青拳代表队参加第六届香港国际武术比赛,获得优异成绩。其中,于冰个人独得4枚金牌。于冰现被沈阳市确定为燕青拳代表性传承人。
本章图片均由冰与吴彦章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