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属于中国南拳,拳套包括小念头、标指和寻桥三套拳法以及一套用于模拟对战练习的木人樁法,武器有八斩刀和六点半棍两种。咏春拳讲求攻守兼备,守攻同期,在心法、手法方面注重左右兼顾以最短的距离和时间用寸劲进攻和防守,由于实战效果极佳而深受习武者所喜爱。
叶问咏春拳是咏春拳流派之一,主要在广东、香港、台湾地区流传。早先咏春拳因其学习周期长、学习成本高,曾被称为“少爷拳”,拳法难以推广普及。后经叶问先生精心改良授拳方式,咏春拳才变得更易于学习与掌握,从而吸引了众多习武者投于咏春门下。
1950年,叶问于香港发扬咏春拳,其著名传人有梁相、骆耀、黄淳梁、徐尚田、招允、李振藩(李小龙)、梁挺等,他们都遵其遗志,将咏春发展发扬至世界。故叶师逝世后,被誉为“一代宗师”。
咏春拳从创造、传播到现在的兴盛,经过了多代咏春传人的努力,咏春拳界将这个过程简练地归纳为:“起于严咏春,衍于梁赞,盛于叶问”。
咏春拳出现于清朝中晚期,与中国众多武术一样,早期源流历史并无史料记载,仅有门人口口相传的传说。这些传说多具传奇色彩,流传较广的有严咏春目睹狐(猢)鹤相争”(一说“蛇鹤相争”),受触发而创咏春拳。严咏春婚后传于其夫梁博俦,后梁博俦传与佛山梁兰桂,梁兰桂再传红船子弟黄华宝。其后黄华宝与同为红船子弟的梁二娣“以拳易棍”,习得少林六点半棍法,并在其中融入咏春的搏斗理念,自此,咏春中便多了一套六点半棍法。叶问宗师亲撰的《拟组织咏春堂联谊会小启》中对此源流传说亦有记载。
道光年间,约1841年,梁赞师承梁二娣,班约期满后转广州乐丰年班,别前梁二娣介绍梁赞转投黄华宝门下,继续修炼咏春拳法。梁赞咏春修为极高,且喜与人切磋较量,鲜有敌手,使得咏春拳在佛山一带名声大振。咏春拳的历史也从梁赞一代开始有可供考究的资料和记载,因而有咏春拳“衍于梁赞”之说。
咏春拳自叶问起,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繁盛时期。叶问将拳术中五行、两仪、八卦、四象等语意隐晦的传统化繁为简,使其易于理解、传播。叶问在佛山期间,教授咏春拳时仍沿用传统的授艺方式,所授徒弟不多,有郭富、伦佳、周光耀、周细强等。一九四九年后,叶问赴港定居,1950年7月开办第一期培训班,开始以教授咏春拳为主业,以新的授艺方式公开授徒。自此,咏春拳成为了一门易于传播,富于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拳术,叶问一系的传人渐渐地变得枝繁叶茂,咏春拳也得以蜚声国际,形成了今日的盛况。
习练咏春拳所用到的器械主要包括木人樁、六点半棍以及八斩刀。
木人樁是练习时的辅助工具,以木材制造,在主干体上设有桩手及桩脚共三手一足,桩手以及桩脚容许少量活动(弹性),练习时充当模拟敌人。咏春拳使用的木人樁主要有立柱式木人桩和壁挂式木人桩两种。
六点半棍属单头长棍,棍尖比棍尾小,旧时棍长有九唐尺,传入香港后变成九英尺长。
八斩刀是双刀,两手各握一柄,同时配合运用,八斩刀刀身较短,比匕首长,约等于一个人从手肘至指尖的长度,其刀形与一般的南派短刀相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刀身呈梯形,前阔后窄,便于劈斩。
咏春拳主要拳理是“中线理论”,意思是把人从上到下,分成左右两面,这条线就是“中线”,不论是敌、我双方怎样站位,都可以明确地定出中线位置,使咏春拳以中线发展出千变万化的手法。另外,咏春拳的特色为“近身短打”、“借力卸力”、“攻守同时”、“长桥发劲”、简单而直接。“中线理论”认为,子午线为敌我之间的直线为最短、最快、最直的路径,按此路径出拳就不会做过多动作。
咏春拳以拳术攻防理论创新为主,从人体结构、关节活动及人体力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改进拳术理论。并从实际出发,摆脱了传统的五行八卦、象形神意等玄学、非科学性质、近似哲学性的解释,创造了一套由浅入深的套拳训练系统。
由第一套拳“小念头”开始,要求学习者了解每个手法的正确位置和每个动作中的力的运用,再配合小念头马,又名二字拑羊马,简称正身马。由手部动作开始,直至意念反应至全身力量为止。
继有“寻桥”,是练习手法配合腰马运用,是咏春拳另一个主要马步,寻桥马,简称坐马。通过借力、卸力的原理,由正身马转变为坐马,从两脚承担转为一脚承担。要求前脚提起时身躯不动,寻桥是卸力技巧的练习,法度要求标步、腰马和手法配合、融合,从而达到形意合一。
最后有“摽指”,是咏春拳之力的表现和运用,练习在同时间内,向两个相反方向发力、使力的运用达到“意”的境界。
咏春木人桩是实践的练习。由于三个套路已练习好位置、出手方位及发力,木人桩法则是假设对方进攻时该如何处理,要求手法、腰马和步法的配合,对脚法要求甚高,是一套咏春拳的全面运用练习。咏春拳除了三个套路、木人桩法之外,还有一长一短两种兵器。其中一长为咏春六点半棍法,一短为咏春八斩刀法。
咏春六点半棍法。棍长九尺二寸,是不容易练的兵器。与其他棍法比较,其特点为“实而不华”。基本棍法由六式组成,即枪棍、钉棍、挑棍、弹棍、冚棍、拦棍。最后半点是起手消按半式,称为櫈棍。通过循环组合练习,最后学得六点半棍法。
咏春八斩刀法,共八节,提供了应付长兵器、短兵器及被多人围攻的处理方法。步法和身法均来自咏春拳法,刀法也有咏春拳法的影子,不同的是有退马的练习,且对腕、肘力的要求更高。
咏春拳以三原手法为始,即摊、膀、伏。再变化成的其他基础手法有:窒、标、圈、栏、枕、耕、拍、猎、揿、拂、按、提、护、拳、掌。马步有:正身马(二字拑羊马),坐马(寻桥马)、标指步(三角马)。在攻防中由左右手同时运用手法配合腰马步,已达至同时攻守的最佳效果。咏春拳最独特的练习是黐手,目的是训练手法运用、攻防线位、力流方向的知觉反应。其中包括单黐手和双黐手。单黐手是指双方以单手练习指定动作,有既定招式练习。双黐手是指双方通过双手既定招式练习,达到自由活动运用手法、法度及攻防距离等,以及近似搏击的自然反应练习。
叶问咏春拳能确实考证的传承者,以梁赞为第一代传人;梁赞后传陈华顺、梁璧等人,此为第二代传人;其后陈华顺收授弟子雷汝济、吴仲素、吴小鲁、叶问及其子陈汝棉等,此为第三代传人;至叶问,其传人甚多,包括有叶准、叶正、郭富、张卓庆、徐尚田等,为第四代传人。如今叶问一系咏春拳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是叶问宗师之长子,叶准老先生。叶准1924年出生于佛山,为叶问长子,师承叶问。叶问1972年去世后,叶准先生继承父业,致力于推广咏春拳,是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叶问咏春拳发展至今,经历过兴盛,也经历过日渐式微。目前,国外的体育项目如泰拳、柔道、跆拳道等凭借着优秀的推广策略,迅速抢占了年轻人的市场,不停地挤压着国内武术的生存空间。咏春拳身处其中,面临着同样的危机。近年来,从国家政策层面开始注重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佛山地区相继成立了叶问咏春文化产业推广办公室、南海区咏春拳协会等,组织了叶问咏春发展专家顾问团,以确保有条不紊地、持续地开展叶问咏春的传承、推广、保护工作。
目前,叶问系咏春拳在国内主要分布在佛山、广州、中山、香港一带。除了各地的私人武馆,香港还有叶问国术总会、香港咏春体育会、世界咏春联会、香港咏春联会等由咏春门人联合成立的机构。
在国外流传的范围很广,尤其在美洲、欧洲、澳洲,除各种繁多的非官方咏春培训机构外,美国有叶问咏春博物馆,澳大利亚有由政府颁发高级文凭的国际咏春学院。
在叶问宗师的故乡罗村,一直有修习咏春拳的群众,罗村境内有数家叶问一系的咏春拳馆。郭富、郭伟湛父子是咏春拳在国内的主要传承人,郭富是叶问在佛山招收的第一批弟子之一,1941年拜入叶问门下。因性情温厚老实,学艺勤奋,深得叶问喜爱,尽得真传。郭富择徒十分严谨,授徒不多。郭伟湛是郭富二子,是咏春拳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自小跟随父亲郭富学习詠春拳。他热衷传承普及詠春,在广州、佛山、香港、澳洲等地开了多家武馆,仅国内的徒子徒孙就已过千。
随着国家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宣传,如今学习咏春的队伍日益庞大,咏春拳馆数量日渐增加,更陆续成立了一些以学习、交流咏春拳为目的的其他民间团体。2009年咏春拳(叶问宗支)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该项目的传承与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佛山市文化馆与传承人郭伟湛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