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于伯谦戳脚、翻子拳

项目编号:市Ⅳ-Ⅲ-5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于伯谦戳脚、翻子拳


一、概述

  戳脚翻子拳是由戳脚与翻子拳综合而成,是东北地区传统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拳种之一,是沈阳市传统武术文化的瑰宝。戳脚、翻子拳原为流传于东北的两套独特拳种。戳脚是北腿中的杰出拳种,实用价值很高,这一古老的传统武术套路,无论是散打比赛和实战对敌都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武术领域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翻子拳劲力雄遒、气势磅礴,讲究力生涌泉,劲由脊发,基础要求十分严格,每招每势都有一定的力度、速度、拳借身力,身助拳威,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融为一体。

  戳脚翻子拳功法、拳械套路、散手招法独到全面,拳谱拳史资料完整,实战技击性强,健身防身作用突出,是深受武术习练者和爱好者喜欢的武术运动,在中华传统武术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且影响深远。尤其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沈阳市戳脚翻子拳在著名武术家于伯谦的悉心大力传承下,学练者众多,各门各派武术习练者和武术爱好者慕名拜在于伯谦门下习练戳脚翻子拳械,使这门拳艺得以传承发展并形成了独特风格。近年来,后继之人刻苦习练,在全国、省市武术比赛中取得众多优异成绩,并在散打比赛中运用戳脚翻子拳技艺斩金夺银。



二、历史沿革

  戳脚和翻子拳的历史可以溯源到元末明初。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描写了武松使用玉环步鸳鸯脚,醉打蒋门神,该书第十七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还描写有鲁智深以脚“点翻”邓龙的情节。点脚是戳脚中的主要腿法,略同于至今鞭腿。据此,戳脚拳的历史可以溯源到元末明初。1813年,冀鲁豫结合地区爆发的天理教农民起义被清廷镇压后,其领袖之一的冯克善(又名克敏,河南人)和其部将杨景、唐有义在献县被捕,越狱后化装少林寺云游僧人隐匿于河北省饶阳一带。冯克善三人先后在饶阳县、深县、蠡县和固安县的几个村庄授艺达二十余年。冯克善在饶阳化名赵灿章,门人尊称“赵老灿”。他们每到一村则教一种拳术。在饶阳县、深县七八年间,教授过华拳、八翻手、金刚架、金刚锤、二郎拳和哪吒拳等。在原来八趟金刚架、八趟金刚锤和六合根等初级套路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最后创编成被后人誉为“北腿之杰”的戳脚。1820年后,段老绪将冯克善等三人介绍给蠡县赵段庄刘观澜之父。刘之父为教子学艺,将冯等三人收留于家专事教武术约十余年。冯克善传戳脚,杨景传太极十三形,唐有文传地行拳(地躺拳)。这时期,戳脚已趋于完善,以文九、武九、二九一十八趟为基本套路,此外还有较为全面的各种武术器械,形成一个较大的拳系,人们称之为戳脚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戳脚拳以文九趟,武九趟,内含八十一种腿法为标志而正式形成,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

  翻子拳的得名,是根据翻子拳的特点而来,据老拳谱记载:“夫翻者,更也,转也。拳之起动其劲由阳而阴,阴阳更转。拳之往复,其法因机更向,因势转换。其变化多端,鬼神莫测,盖由‘翻’之所出也。”相传,翻子拳是南宋时期岳家军操练士兵的一种拳术。《翻子拳赞记载:“武穆留下翻子拳”。可推测翻子拳是宋朝岳家军的格斗拳术。明朝时,翻子拳基本形成。到了清代,翻子拳愈演愈精,独树一帜。清咸丰年间,一位人称李公的武术家,因翻子拳而威震黄河南北。当时民间传言“有南京到北京,翻子属李公”。河北武术家王占鳌人称“铁胳膊”,还有河北武术家徐兆熊人称“铁罗汉”等,都是翻子名家,同时还精通戳脚拳。

  河北武术家王占鳌得到赵老灿的亲传,并将戳脚、翻子拳两套传统拳种在辽宁、吉林两省广泛传播。1900年左右,戳脚、翻子拳第三代传承人——王占鳌的徒弟徐兆熊到奉天(今沈阳)收徒教拳,得其精华者有郝鸣九和杨俊峰,此二人与戳脚名师胡奉三并称“奉天三老”,名扬关内外。当代戳脚、翻子拳大师于伯谦就是三老的顶门高徒。

  当代爱国武术家于伯谦(1901~1981)就是在郝明久门下学习戳脚、翻子拳,经过数年的刻苦练功,得到了郝明久的真传,不仅全面继承了戳脚翻子拳械的技艺,在此期间又向胡奉三、杨俊峰学习其他武功,经过数年的刻苦练功,终于成为近现代集戳脚和翻子拳两门拳法于一身的大师。

  1913年后,于伯谦投东北军张学良部,任少帅公馆秘书,少校军衔,后晋升上校。西安事变后,东北军受到排挤,于伯谦辗转关内,游历了长江以北的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必拜访当地武术名师,互相学习切磋技艺,如神枪李书文、孙文勃、陈子正、程东阁、马凤图、马英图、李雨三等著名武术家,学到了劈挂拳、通背拳、螳螂拳和太极拳等,使得于伯谦接触到多门武艺。“文革”期间,于伯谦下放到朝阳市北票县。1976年,于伯谦回沈阳后继续收徒传艺。多年积累总结出戳脚拳的精华,并创编了戳脚摘要,这一文武趟子结合套路是精中之精,套路严谨,时而凶猛无比,时而缓如苍鹰,刚柔相济,时而短踢小打,时而大开大合,快慢适度,节奏清晰,影响至今。

  于伯谦在东北一带广教弟子,并活动于沈阳、长春、辽阳、鞍山、吉林等地,其徒弟在全国传统拳比赛中戳脚门获得金牌者多人。据不完全统计有于刚、张福生、佟庆辉、佟庆羽、蔺心维、田雨时、徐权力等。其中,佟庆辉在中国武警和泰国国家散手队任教练工作数年,他以戳脚门的腿法为主,以其摔法、手法为辅,不断地创新改革,教出全国散打冠军21人。于刚是于伯谦的嫡孙,自幼跟随爷爷习武,是在于伯谦的手把手调教下成长起来的。他练功刻苦,悟性强,从功法、拳械套路到各种散招的用法及拳术风格上都得到了于伯谦的真传,全面继承了于伯谦的武学思想,高尚武德和高超的技艺。于刚现在担任辽宁省戳脚翻子拳研究会副会长,他毫无保留地向本门弟子和其他门派习练者传授拳艺,团结本门师兄弟积极探索交流本门拳艺的精华,带领并指导本门习练者在各种武术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在沈阳市本门习练者中享有很高声望,被沈阳市确定为戳脚翻子拳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




四、基本内容

  戳脚翻子拳的技术内容由基本功法、拳法套路、器械套路和格斗构成。

(一)基本功法

  戳脚的基本功法主要有九趟腿功、桩功、软功和左右八腿功。翻子拳的主要基本功法为铁臂功、车轮功和桩功。

(二)拳法套路

  戳脚翻子拳的内容丰富,从形式上分为武趟子和文趟子,各有九路拳套。

  1.武趟子共分九路。第一趟,垛子连环鸳鸯脚;第二趟,展翅连环鸳鸯脚;第三趟,迎风变式连环鸳鸯脚;第四趟,狸猫扑鼠连环鸳鸯脚;第五趟,白蛇吐信连环鸳鸯脚;第六趟,闪式连环鸳鸯脚;第七趟,反背劈砸连环鸳鸯脚;第八趟,八卦连环鸳鸯脚;第九趟,九转连环行式鸳鸯脚。

  2.文趟子也是九路(套)。文趟子是按套路的不同风格和特点而命名。由套路技击动作数量组成而定名的是:二八拳、二八腿、十二拦拳、二十四式和三十二式;由套路风格定名的是:燕青戳脚、洪拳戳脚和软式戳脚;还有集文趟子九路精华的总把式,也称一把总,共计九套。辽宁地区的翻子拳是以四套拳,即站桩翻、脆八翻、捋手翻和波浪翻为主,后来在此四套翻子拳的基础上,还发展成为散打技法。其中,站桩翻是母拳,其他拳法都是由此派生而来的。

(三)器械套路

 戳脚翻子拳的器械套路有“武穆十三枪、梅花枪、姜家枪、大昆刀、武侯刀、十八拦刀、燕尾刀、昆吾剑、苗刀、太师鞭和十三把短棍”等。

(四)格斗

  戳脚的技击实战性很强,要求腿练得要和胳膊一样灵活,实战中往往前手进攻,后手防护,手脚并用,手领脚发,手脚配合紧密。所谓“手去脚不动,打人不能胜;脚踢手不出,打人比负输”。戳脚的进攻与防守通常的特点是同时而发、攻中有防、防中寓攻、变化巧妙、攻防兼至。



五、传承与发展

  目前,戳脚翻子拳主要在东北的沈阳、辽阳、鞍山、长春等地区传承。当今社会,习武者对于戳脚翻子拳的传统套路已经淡忘,人们的视线也逐渐转到了炙手可热的散打当中,传统的戳脚翻子拳生存的空间的也越来越小。自戳脚翻子拳大师于伯谦去逝后,沈阳市戳脚翻子拳的老一代习练者年事已高,能够掌握该门拳艺真传的后辈业已不多。现在的武术爱好者殊不知那些招招制敌的散打技法,多数是从古老的戳脚翻子拳种中习得。


  本章图片均由刚与吴彦章提供。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