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西宁八门拳(岳氏连拳)

项目编号:省Ⅲ-Ⅵ-2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西宁八门拳(岳氏连拳)


一、概述

   八门拳,又名驷意八门拳。“驷”指应变能力快、出手快、步法快、转身快。“意”主要指攻防意识强,以意行拳以意发劲,心动气达手到。八门拳在拳式变化上以式化理,它因起式、阴阳八卦手及收式子母阴甲手而得名。所以定名为“八门拳”,意在八门手的无穷变化而形成。“八门拳”是当地群众十分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十分有益。



二、历史沿革

   八门拳是流传在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地方拳种,最初始于兰州,后经过不断发展,逐渐传到青海地区。有人认为,八门拳出自南宋名将岳飞之手,在清同治年间,由河北雄县刘仕俊在京师护卫营教授此拳,为了便于记忆,将此散手编为八路连贯的套路,故又称为岳氏连拳。兰州的八门拳是由常燕山于清嘉庆年间传入的,据八门拳谱记载:“清嘉庆年间,常燕山来兰州曾遍传八门武艺,人多呼为常巴巴……”常燕山来兰州后,将八门封手拳及炮捶传给了安宁区安宁堡的李文喜,李文喜从小习武,在当地颇负盛名,后得常爷指点,技艺愈精。经后来世代相传,不断发展演变,内容也由简到繁,理论也逐渐系统完善,形成了今天的八门武艺。后逐渐传入青海、新疆、宁夏等地。20世纪40年代,得到驷意八门拳真传的马奇术和白耀山来到青海,于是,驷意八门拳在青海生根开花。



四、基本内容

   八门拳全名叫驷意八门拳,“驷”主要讲快速敏捷,“意”指以意行拳,而所谓的八门,其实指的就是八个方向。八门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八个变化,每个变化都可以从八个方向进行练习,每一次出拳,胳膊与腿都不是僵直,而是呈现八字形,八门拳的脚法也是照北斗七星的八字形走法练习。

   八门拳既包括拳术套路,又包括器械套路,既有对练、对打、拆招、实战,又有各种功法的单操、独练,具有很高的健身作用和技击价值。八门拳或拿刀、或持棍、或手握鞭、剑等,一招一式势势逼人,对方稍有缓慢,难以招架。在格斗中手封足打、膝顶肘发、一气数招、不容喘息,讲究头、肩、手、肘、足、膝、腿、胯八部八法,合拍即打,强调内三合与外三合的完整统一。八门拳拳术特点,拳势舒展大方,劲力浑厚,突出技击,方法细腻。

   八门拳拳种由三部分组成:单拳套路、捶拳套路、封手拳套路。拳术套路有撕拳、炮拳、九环捶、封手八快、八门惊捶、八门通背拳、破母、小母子、十连子、十沉劲、登州捶、八虎单拳等。器械套路有混元刀、高家枪、金枪、炮棍、八虎棍、扭丝棍、琵琶条子、排子棍、八朴条子等。

  “八门拳”的内容有:二头、三肩、四胯、五靠、六肘、八掌、拾捶、拾伍展、十五腿法、三十六跤、七十二擒打手、奇正八法、手八法、劲八法、形八法、身八法、技击八法、腿八法、八大样、九大法、十大计,无一不在八门手中变化而出。

展法和斩法十八种,如行步展,歇步展、提水展、划眉展、虎步展、抱旗展、干腕展、翻天斩、蝴蝶展、梅花展、开门展等,正可谓一出手就是展打斩劈,一接手就是擒拿跌摔,八大擒拿手与十八种展(斩)法相配合,并结合奔腿、扁桩腿、侧踹、后顶夺子等腿法,及中字跤分步单撒等明跤暗跤。

   八门封手拳的套路很多,有展母子、二展母子、封手母子、封手信子、封手八块、八门信子等。八门拳的精华即为八门信子,八门信子共四趟,每趟之首或尾冠以不同形式的八门手,套路里含有八门拳所有展(斩)法、腿法,即八门信子包罗了八门拳中最精华的技击内容,如擒拿手法、跤法、跌摔法、打展法、劈斩法、点穴法练起来双展密如雨,脆快一挂鞭,身法飘忽左右如鱼燕穿梭;闪、展、腾、挪、步法神出鬼没,手法变幻莫测,脚法实用而简捷,叫人防不胜防,体现了大劈大砍,勾挂展打,奔蹬踹撒,变化多端,刚猛凶狠的特点,故有"八门信子艺中王,打遍天下无对家"之说。



五、传承与发展

   西宁八门拳自诞生之后,就一直受到青海西宁当地民众欢迎,并得以代代传承至今。以前组织西宁八门拳一直是由群众自发募集,如今镇内有实力的企业也纷纷赞助这一传统体育活动。正是由于有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使这一传统体育活动得以传承光大。

   66岁的杨学海老先生是八门拳的传承人,也是青海省武术协会八门拳研究会秘书长,同时也是习练八门拳的代表人物和领头人。他从13岁就开始习武,曾先后跟8位各门派拳师学习少林拳、八极拳、八卦掌、内劲一指禅功法等武功。他还得到了已故老拳师苗玉龙、马玉林的传授。如今,杨学海先生已经完整系统地继承和掌握了八门拳的拳理拳法,成为八门拳的第六代传人。

   1995年起,八门拳参加了国家级、省级多项比赛,受到了全国各地媒体的关注。为了传承与发扬青海本土武术文化,2009年,八门拳成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政府的支持对八门拳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让延续了三百年的武术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传承人杨学海提供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