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熊门拳

项目编号:省Ⅱ-Ⅵ-2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熊门拳


一、概述

  清朝嘉庆年间,湖北京山县永兴镇人熊开元开始对京山的传统武术加以整理,并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使京山传统武术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一步。当时,湖北省的京山、荆门、天门、应城、汉川、黄石、武汉等地学练熊门拳术及功法的人很多,随后这些传人又不断向外扩展到两湖两广地区及更远的地区,以别具一格的风姿矗立于武坛。



二、历史沿革

  天凤四年(公元17年),因王莽篡汉,天灾频发,饿殍遍野,农民走投无路,纷纷起义。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同起义将领陈牧、成丹、张印、廖湛,聚义绿林山(今京山境内的太阳山),领导饥民起义,史称‘绿林起义’。第二年,起义军转移,王匡、王凤北入南阳,称新市兵。王莽以42万人围昆阳,王凤、刘秀仅8千人与之对抗,大破王莽军。在冷兵器时代,这场突围战的胜利,说明了绿林军的武功之高强。

  后来,刘秀建立东汉王朝,成为汉光武帝,绿林军成为打压对象,京山传统武术也因此消沉。但京山传统武术并未消亡,它被武林人士一代代悄然传承至今,最后演变成今天的京山熊门拳。

  《湖北武术史》中有“熊门拳源于京山,为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京山五福镇(今曹武镇归德寺村六组夏家台)人熊开元所创。相传熊开元自幼修文习武,先从严门(严门亦源于湖北京山,为清康熙年间京山永兴镇严家棚子人严鹏所创),后寻师于山东历城县,拜澄慧禅师习太乙门拳法,经潜心研习而自立熊门。拳谱中记有:“祖师熊开元访师学武,去到山东历城县……”。在传习过程中,又形成了平肩唐手和滚肩唐手两种风格的练法,在江汉平原地区流传200余年。又由于严、熊两门拳法起于一地,习者相互融会,故有“严熊不分”之说。

后严家之女严禧嫁与熊德安,传其严门拳。熊德安让严门有所变异而成为新拳种。从此人们把熊德安的“严门唐手”称为“熊门唐手”,俗称“熊门拳”。

  熊开元不仅吸收了严门拳的精华,同时也对京山的民间武术加以继承,经过他的挖掘、整理和改进,发展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武术体系,即熊门拳术、熊门功法、熊门医学、熊门养生。此后,熊开元传子熊德安,熊德安传子熊玉廷,熊玉廷传众多弟子,使熊门武功得以广为流传,并以“熊门拳”之名传世。



三、道具器材

  攻击器械:九节鞭、斧(单斧、双斧)、刀(单刀、双刀)、戟(单戟、双戟)、剑(单剑、双剑)、棒(二节棒、三节棒、连接棒)、杆子、枪、锤、棍(二节棍、三节棍、连枷棍)、双钩、双锏、月钽铲等。(图11)

    防身器械:九节鞭、镖、暗器(飞镖、手柄、护胸罩)、盾牌、板凳。



四、基本内容

  熊门功法按性质大致可分为内功、外功、硬功、气功等。

  内功以练精气为主,代表性功法为熊门七心活气功。外功、硬功多指锻炼身体某一局部的猛力。气功包括练气和养气。按技法又分拳术、棍术、枪术、刀术、剑术、技击散打、器械和器械对练等。流传至今的绿林拳套路有总堂十路拳,六合金刚手等。

    熊门拳主要有总堂十路拳和六合金刚手。其技法有八个字:“刁、扶、掠、砍、劈、迷、滚、压。”打拳时开声发力,以壮声威,从中也可看出熊门拳脱胎于军中的痕迹。此外,熊门拳与日常的生活习习相关,不少生活用具均能变为武术器械,如长凳、杆子、扁旦、铁锹等,都有各自的演练方法。与其它拳种“拳打一条线”不同,熊门拳是“拳打四方”、“拳打蜗牛之地”。熊门拳师打拳时手臂是弯曲的,在接近对方时力量爆发,讲究寸劲。近靠短打,勇猛刚劲是熊门拳的主要风格。

  熊门功法俗称“熊门七心活力功”,是一种武术内功,其将武术、气功融为一体,动作淳朴健美。绿林功法共有十九式,或曰十九个把子,分为正七把、副七把、后五把。其中,正七把是此功法的基础,主要是通过练功激发七个要穴,即头顶心、前心、后心、两手心、两脚心,其功法的名称“七心活力功”正是由此而来。正七把套路主要包括:海底捞月、双凤朝阳、金狮摇头、霸王举鼎、贴壁靠山、朝阳打睡、百鸡蹲窝。副七把为辅助功法,旨在进一步加强各部的锻炼,套路主要包括:幼鸟受食、凤凰插翅、仙人推碑、霸王撤鞭、黄蜂出洞、黄龙缠腰。后五把是练完正副十四把,封口时所练的功法,也称为“封口把”。套路主要包括海底摸沙、月里插花、霸王开弓、迎风劈竹、五龙捧圣。

    熊门拳拳势讲究盘膝、悬档、滚肩,注重一拳、二脚、三金、四平、五起、六合、七雄、八紧、九玄、十落。行拳动作快速,以掌法为主,擒拿见长。步法有雀步、点步、踮步。南拳特点为打蜗牛之地,打四方。北拳特点为开合很大,打一字。熊门拳则综合了南拳、北拳的特征。熊门拳的“一堂”,体现了南拳的特点,到了打“二堂”、“三堂”之时,又与北方拳种相似。它讲究吐纳运气。

    由于熊门拳产生于军中,其显著特征是以实战技击为主,讲究击技和格斗的技能。演练中融入对抗套路,每一招都有对拳和破拳。每个动作必须要完成两人以上的对抗训练,并与功法训练融为一体,非常具有实战性,这正是它的独特价值所在。



五、传承与发展

  熊门拳的传承现已到第七代,目前代表性传承人有三位,分别是:杨金林、张兴洋、徐菠。

  杨金林,1955年出生于天门市卢市镇龙坑村,自幼随父学武,16岁成熊门拳职业拳师,国家武术六段。家藏古本《总唐(堂)请示一》、《二堂》图谱。

  张兴洋,1956年出生于天门市竟陵镇沙滩村十组,熊门拳第七代传人。16岁拜熊门传人陈广标学习熊门拳,22岁任熊门拳职业拳师。

  徐菠,男,1963年出生于京山县罗店镇徐畈村,12岁时拜熊门第六代传人文建新学习熊门拳。1992年创办京山武校(现京山武术影视学校)。

  目前,熊门拳的保护传承主要面临的问题有:由于历史原因,部分民众收藏的熊门拳史料、书籍被毁,导致熊门拳传承资料不全。一些怀有一技之长的老拳师相继去世,后继乏人。现代竞技武术挤压了熊门拳的生存空间。这些影响因素都冲击着熊门拳存在与传承的基础。近年来政府及文化部门不断地提升熊门拳的文化与教育价值,通过发掘申报并重点保护武术传人、开展武术教育进校园活动、重视农村武术、开拓数字化传承方式等措施,使熊门拳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世代相传,造福子孙后代。

 

  本章图片除署名外,其余由京山县文化馆和代表性传承人提供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