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王宗岳太极拳

项目编号:省Ⅴ-Ⅵ-26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王宗岳太极拳


一、概述

  王宗岳太极拳是流传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小王堡村的一种古老太极拳种。顾名思义,王宗岳太极拳是由一代宗师王宗岳所开创。王宗岳(字林祯),明代嘉靖人,是著名的内家拳大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主要代表作有《太极拳论》、《长拳》《十三势解》、《阴符枪谱》、《功心解》、《长拳解》等,其中《太极拳论》至今被太极拳界奉为圭臬,对学习太极拳的人影响甚深。

  2017年,王宗岳太极拳被批准列为第五批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历史沿革

  王宗岳是明嘉靖年间山西太谷县小王堡人。据史料记载,王宗岳一代为三子一女,长兄王宗行,弟王宗梁,一女名字不详。王宗岳出生于武术世家,父亲经商。王宗岳自幼随父亲习武,成年后赴河南一带经商,还教授私塾,传拳授艺。

  据传王宗岳拜师“云游道人”,得张三丰真传,之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又收蒋发为徒,蒋发原籍怀庆温县人,世居小留村,在县之东境界,距赵堡数理之遥,蒋发在22岁时学拳于山西太谷县王宗岳,学拳七年,返乡后再河南温县赵堡镇传授太极。



四、基本内容

  王宗岳一生为开创武当北派太极拳而殚精竭虑,在其所著诸多珍贵武术资料之中,属《太极拳论》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他所写的《太极拳论》主要是对太极拳拳架和推手训练的论述,《打手歌》中例如“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的记载都是对技击防身的论述。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和《十三势解》以太极两仪立说,《长拳解》以五行八卦立说,枪法则以阴符立说。阴,暗也;符,合也。“静处为阴动则符”。阴符枪决主张阴阳、刚柔、虚实互用,粘随不脱,如蛇缠物,与太极四粘枪的缠绕相随一致。

  王宗岳太极拳论载:“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作为太极拳理论的圭臬之一,以太极两仪立说,详细记录了一代宗师王宗岳对太极拳的感悟与习练技巧,对我国太极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五、传承与发展

  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一脉中,王宗岳太极拳已传十二代,第一代为王宗岳宗师,第二代王山海,第三代王可天,第四代王国明,第五代王明,第六代王怀魁,第七代王增泰,第八代李发祥,第九代李广亨,第十代立恒荣,第十一代李德崇,第十二代李国樑。第十二代传人李国樑现为王宗岳太极拳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在太谷县当地颇有声望,获得了“最美太谷人”的称号。

  李国樑作为王宗岳太极拳的代表性传承人,肩负着传承与发展王宗岳太极拳的重任,在太谷县,凡是愿意学习王宗岳太极拳的人,李国樑都会倾囊相授,努力教导。同时,李国樑还在当地的嘉泰希望小学、太谷县职业中学等多处免费教授学生习练王宗岳太极拳。如今,在当地企业家的捐助下,在太谷县的小王堡村村口已经重新修缮了王宗岳宗师的故居,王宗岳故居的修缮也为王宗岳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做好了铺垫,并为当地村民习练王宗岳太极拳提供了良好的场地。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由李国樑提供。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