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武术铁松遗真

项目编号:省Ⅲ-Ⅴ-1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武术铁松遗真


一、概述

   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记载,《铁松遗真》是武当太乙铁松派第十四代传承人刘铁成依据第十二代拳师李哲平生所学笔记整理而成的武当太乙武术内容体系。

   近年来,武当武术不断发展,得到了全国各界的重视和广泛的传播。《铁松遗真》记录了武当太乙门铁松派三百多年的拳术、器术、功法等系统的内容,从其内容体系上看,具有相当深厚的武当道家文化的烙印。武当武术秘而不传的传统思想以及门派“人丁不旺”等因素导致武当武术表现出一定的神秘性。历史与社会的变迁,在客观上造成了武当武术内容体系分支成多种流派,在民间散落与遗失。《铁松遗真》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一些历史因素造成的已经缺失了的武当武术内容,为后世学习和研究武当武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此外,武当太乙铁松派武术还反映了中原文化向长白山一带的传播,对武术文化、道教文化在东北地区的流传提供了佐证,为研究武术传播与地域武术文化的繁衍,及其反映的社会历史文化生存样态提供了有益的文献参考。在健身与养生方面,《铁松遗真》的内容体系体现出修身养性,阴阳生克、练气致柔,吐纳结丹等显著的内家拳与道家文化特征,对研究道教养生文化、传统健身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历史沿革

   从武术的整体历史上来看,在许多封建王朝长期“重文轻武”、“禁武”的社会律法与文化习俗影响下,武术被视为“旁枝末技”,使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受重视,因而在正史方面缺乏详实系统的记录。对于武术史的研究,只能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而口传身授、流传于民间的图谱、手稿成为传承和研究武术的重要依据和来源。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中《铁松遗真》项目简介的记载,明末清初,武当名道铁松子,来到茫茫的长白山林海,开创了武当太乙门铁松派,几百年来,武当太乙铁松派武术一直在长白山一带秘密传播,“人丁不旺”,几乎是“单脉相承”,于上个世纪初传入吉林市,并于上世纪末,由第十四代传承人公之于众。自19世纪初,武当太乙铁松派武术第十一代传人开始著有文字记录,至今近百年的历史,已经弥显珍贵。第十四代传人刘铁城早期在吉林市范围内传播该拳种武术,后期逐渐扩大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三、道具器材

   “铁松遗真”的道具器械主要有:刀、剑、钺等武术器械,以及《铁松遗真》教学教材,(包括《太乙混元球》、《玄都玉女图》和《如意太极拳》)、《铁松遗真》教学DVD、《铁松遗真》二十四式图片等。



四、基本内容

   《铁松遗真》包括《太乙混元球》、《玄都玉女图》和《如意太极拳》。具体内容主要有:元海窥真、太乙门户掌、门户掌单式、太乙门功法单式、内功真传、太乙门六部初功、寒山内功七式、太乙门飞魔掌法、太乙门龙形掌法、太乙门六合掌法 太乙门金刚伏虎拳、太乙门三种掌法、太乙门分筋错骨法、擒拿法二十八式、铁松子二十四肘、太乙门太极双仪拳、太乙门对练小套。



五、传承与发展

   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记载,武当太乙门铁松派由第一代祖师铁松子创立;之后第二代至第十代无记录。第十一代传承人:李含贞(1893~1941);第十二代传承人:闫政昌(1922~1983),吉林市人。徐殿明(生卒年不详),吉林市人。李哲(生卒年不详),吉林市人;第十三代传承人:李兆生(1949年生人),吉林市人;十四代传承人:刘铁成(1960年生人,吉林市人,现为代表性传承人。

    由于武党太乙铁松派历来一脉单传,并且传入俗家的年份非常有限,较少为世人所知,而老一辈拳师相继过世,现在仅十三代,十四代少数传人掌握系统完整的内容体系,使得该拳种的传承面临濒危状态。为了更好的推广和普及《铁松遗真》,主要采取的保护性措施有:(1)整理出《铁松遗真》教学大纲;(2)整理出《铁松遗真》教学DVD;(3)广泛开展教学活动,推广普及《铁松遗真》,举办培训班,培养传承人等。

    

  本章图片均由吉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非遗管理处非遗管理中心提供。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