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团山彝族民间传统武术

项目编号:省Ⅲ-36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团山彝族民间传统武术


一、概述

    云南个旧市大屯镇团山村,位于地处蒙自和个旧交界处。团山民间传统武术是一个以彝族武术为主的武术体系,起源于团山彝族人民田间地头的劳作之中,使用的武术兵器都是用于日常劳动的锄头、扁担、钩镰等,是一种少数民族传统武技、是当地人们锻炼身体的运动形式。

    团山村的民间武术,在历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中原文化与地方民族、民俗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逐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彝族民间传统武术。有固定的套路与招式,并以其竞技性、实用性、观赏性和娱乐性而深受民众的喜爱。



二、历史沿革

    彝族自命为虎族,有崇虎、敬火、尚黑、尚武、崇尚自然、崇尚刚强的审美观。过去为了保卫村寨、猎取食物,学会了与野兽搏斗的技巧和方法,总结了与人搏斗的经验。他们模仿野兽猎取食物的本领,如:虎跳、猫扑、狗闪、鹞翻等动作,形成了具有彝族特点的拳打、脚踢、摔抱等实战技术,彝族把它们称之为“决打”。

    团山村彝族民间传统武术源于何时,尚未发现文献记载,但大屯历来是屯兵之地,明洪武以来,中原派到云南拓边屯垦的军队就驻扎于此,中原人士的落籍,江南将士的定居,带来了中原文化,随后还有充军发配到云南的身怀绝技人士以及某种原因流落到大屯境内的武士,都是武术的传播者。个旧市大屯镇彝族民间武术经张鹏兴(本地人,已逝)先生创立,后又由其第一代弟子王树荣、李建华等人继承、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一整套完整、系统、科学的武学体系,至今已是第4代共100多年历史。

    团山村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欢这项可强身健体的武术运动。大屯、蒙自、老厂等附近的民众都是到这里学会武术的,可以说这里是附近地区武术的发源地。现全村共有30多人会武术表演,其中中年男性居多,也有中年女性参加。学武术没有什么规矩限制,只要是喜欢的人都可参加,随时随地可以学。表演活动通常在节日及送葬时表演,意思是为死人驱鬼开道。

    近年来,彝族民间传统武术成为当地最广泛、最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得到了蓬勃而健康的发展。



三、道具器材

    彝族民间传统武术动作朴实,有独到的传承和发展,其动作勇猛、姿势雄壮、技艺灵活、身法快捷。武术器械主要由古代兵器演变而来。常用的武术器械有二节棍、大刀、枪、棍、勾镰、流星、齐眉棍等,全部器械都要走四方,即每个动作都要走四个方向。

    二节棍,90cm长,也叫连夹,汉族为三节棍,彝族是二节棍。

    大刀,长170cm。武术中最常用的器械,刀术的特点勇猛快速、刚劲有力、气势逼人,经常习练,能促进身体各部位肌肉的均衡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内脏器官功能。

    枪,长150cm,是由矛演变而来的武术长器械,为刀、枪、剑、棍四大器械的“百兵之王”。枪法以拦、拿、扎为主要方法,此外,崩、点、穿、劈、圈、挑、拨也是枪之常法。

    棍,长150cm,是武术长器械中的一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棍术套路很多。练起来都离不开劈、崩、缠、绕、点、拨、拦、撩、扫、封等。练棍要手臂圆熟、身棍合一、力透棍尖、风声呼呼。舞棍要勇猛、快速、有力,自古有“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棍起空灵多变化”。

    耙,长150cm,是田间地头的劳作工具,也是武术兵器。

    叉,长150cm,在劳作中是叉鱼虾的工具,也是武术兵器。

    锄头,长100cm,在劳作中是最常用的工具,也是武术兵器。



四、基本内容

    彝族民间武术技术动作分为,“初级个人单练习,二级对套子,三级活步对剑,四级二人对练散剑”,从初级到高级,从单练到“对套子”,训练过程清晰。正是经过了这样近于程式化的训练,才能使练习者既能熟练地掌握所学的套路,又能明瞭其用法,还能将各种技击方法自如地运用于实战,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练习者较全面地掌握彝族民间武术技术。

    彝族民间传统武术的传统训练往往以基本功为基础,先学套路,待熟练后老师就会逐步讲解每个技击方法的攻法、防法以及各种变化,这样就把套路拆散为散手,这个过程称之为“拆手”,习者还须将已学过的动作进行二人按固定的动作反复进行攻防练习,因为常是以一人练习为主,另一人按一定的要求帮助其练习,二人一递一接,故称之为“递手”,又称之为“喂手”。常用的武术对练套路是由递手练习发展而成的,只是内容更为复杂,动作更富于变化。在递手的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随意使用方法的对抗性练习,以进一步提高练习者攻防实战的能力,习练者要“明其用法”,然后再“求其变化”。



五、传承与发展

    彝族民间传统武术在内容上是传统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是现代的。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宝贵遗产时,对彝族民间武术进行传承和保护,使彝族民间武术发扬光大。彝族民间传统武术是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对活跃文化生活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团山民间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王树荣,男,1964年生,彝族,民间武师。1988年起跟随团山本村民间武师张鹏兴(已去世)学习并传承了团山民间彝族武术,掌握了大刀、棍、棒、叉、双镰、流星等民间武术套路。2001年带头成立“团山民族武术队“任队长至今。武术队常年坚持活动,人人精通武术套路,多次带队参加州、市、乡镇大型活动。代表性传承人李永兴,男,1954年生,彝族,武师兼队员。1970年开始跟随团山民间武师张鹏兴、李马展学习团山彝族民间武术,学会并传承了大刀、钩链花辊、链闸、叉杆、棒等彝族民间武术套路。1988年代表红河州参加“云南省第三届农民运动会”武术比赛,荣获“花辊对打”铜牌(第三名)的成绩。2001年至今,在团山武术队担任武师。

    目前,省、州、市分别出台了相关政策,在政策与制度上对团山民间传统武术的保护进行完善。个旧市人民政府成立了非遗保护领导小组,负责传统武术的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个旧市文化局成立了专门的非遗保护工作机构,对彝族民间传统武术进行完整的建档工作,旨在收集更多的资料对非遗项目进行丰富与扩充。各民间团体组织也对彝族民间传统武术已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妥善保存。

   本章图1-3由代表性传承人王树荣先生提供,其余均由张俊杰拍摄。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