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少林功夫

项目编号:国I-Ⅵ—7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少林功夫


一、概述

   少林功夫是中华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有1500多年历史。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为印度僧跋陀在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此时,武术已落迹少林寺,形成少林功夫的雏形。

   公元527年,印度僧菩提达摩来少林寺,首倡禅宗,由此确立了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崇高地位。禅宗是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逐步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思想宝库,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少林功夫“禅武合一”的精神,对中华武术乃至佛教信仰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少林功夫在追求技法精进的同时,同样重视心性的修炼,功夫只不过是一种修行的法门,少林寺僧人通过修习少林功夫找到了觉悟佛法的另一途径。少林寺僧人将这种般若性空精神贯彻到少林功夫演练过程中,使少林功夫获得一种中国武术其他流派难以企及的境界,从而形成少林功夫特有的有益于提升人类精神境界的宗教品质。少林功夫的这种宗教品质和文化功能,丰富了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内涵。



二、历史沿革

   隋朝初年,由于朝廷的赏赐,少林寺拥有庞大的田产。隋朝末年战乱,为了保护寺产,少林寺僧人组织武装力量自卫,并为唐王朝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盛唐以来,禅宗教法盛行,成为中国汉地佛教主流。

   宋朝,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地位确立,“禅武合一”开始成为少林功夫的主流思想。金元两朝对汉地民间武装力量极力抑压,少林寺亦不例外。然而,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依然地位显赫,禅学盛隆。在此期间,少林寺创立了寺院宗法门头制度,成为少林功夫体系、门派形成的重要基础。少林功夫体系中的医宗,至迟在金朝已经形成。

   明朝民间习武风气盛行,是少林功夫大发展时期。明朝近三百年间,少林寺僧人至少有六次受朝廷征调,参与官方的战争行动,建立功勋,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少林功夫在实战中经受了检验,确立了少林功夫在全国武术界的权威地位。在这一时期,少林功夫至少存在10支系统或门派。少林功夫著作开始出现。少林寺宗法门头制度相对封闭,严格遵守宗法传承;而佛教的游方制度在根本上是开放的,进出自由。少林寺这种特殊的开放和封闭两重性,对于少林功夫的发展和传承,对于少林功夫体系和门派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少林功夫信仰形态在明朝也发生了变化,唐朝以来的以观音菩萨愿力为核心的那罗延金刚神信仰,演变为紧那罗王神授少林寺棍法的武圣信仰,并以此激励少林寺僧人修习少林功夫。

   满清入关建立政权以后,严禁汉民习武。雍正十三年,朝廷对少林寺宗法门头体系进行了整顿。少林寺僧人虽然坚持秘密练武,但少林功夫水平及影响,整体衰落。民国期间,军阀混战,少林寺进一步衰落,少林功夫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少林功夫在经历多次毁灭性破坏后大多数流传于民间。1949年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少林寺更加衰落,大量少林功夫和理论失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政府颁布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寺院宗教生活恢复,少林功夫的价值重新被重视,少林寺年老僧人开始向年轻僧人传授少林功夫,少林功夫典籍征集、鉴定、整理、出版工作大规模展开。少林功夫正在非常艰难地缓慢复活。



三、道具器材

   少林拳相关器械:主要有长器械、短器械、双器械、软器械和练功辅助器械五大类别。

   1、长器械类:主要有棍、铲、叉、大刀(又称春秋大刀)、枪、朴刀。

   2、短器械类:主要有刀、剑、拐。

   3、双器械类:主要有双刀、双剑、双锏、双钩、双草镰。

   4、软器械类:九节鞭、绳镖、流星锤、皮鞭。

   5、辅助器械:主要有锱石、石锁、沙袋、梅花桩、铁筒瓦等。



四、基本内容

   少林功夫具有完整的技术和理论体系。它以武术技艺和套路为其表现形式,以佛教信仰和禅宗智慧为其文化内涵。根据少林寺流传下来的拳谱记载,历代传习的少林功夫套路有数百套之多,其中流传有序的主要拳术和器械套路有数十种。另有七十二绝技,以及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门类独特的功法。这些内容,按不同的类别和难易程度,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庞大有序的技术体系,其文化内涵和技术独具特色。

   少林寺历代僧人的日常生活是严格遵守依佛教戒律,非常朴素。这种朴素的生活方式和志趣,也融进了少林功夫里面。少林功夫的作用在于防身、护寺、健身、入禅,所以它的招势结构完全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每招每势甚至小手花,乃至意念,都为上述四项服务,不掺杂任何华丽、哗众取宠、拖泥带水的内容,形成了朴实无华的特点。

   修习少林功夫者有三层境界,初步境界为习其外表,练其外形,对自己外部形体的锻炼。中层境界为“神拳合一”,化有形为无形,变有法于无法,无法可依,无招可循,制敌于无形中。古拳谱云:“打人不见形,见形不为能”。最高境界用心法指导一切,所斗之术为“心”法之争,非“形”法之战。由武入禅,由定生慧。此慧已是禅武合一的般若慧,非常人之智慧。少林功夫是在禅定状态下用般若慧观照下的人体运动方式。少林功夫孕育在佛教胜地禅宗祖庭,在少林功夫中到处洋溢着佛光禅影,“禅拳合一”为少林寺功夫的重要特点。

   拳术套路大部分在三十六个组动作以内。套路短,组合招势严密紧凑。整个套路练习所用时间短,目的是为了练习者在练功中能集中全身之能量,一气呵成,利于每个招式功夫(包括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等)的增长。避免套路太长而使其因体力不足勉强敷衍的缺陷。

   直线的运动,有利于进退速度。练功时,少林功夫套路的起、落、进、退、闪、展、腾、挪等,尽在一条线上运动,形成拳打一条线的技术风格。

   起势以正身为先,横进横退,利于进退速度。落势以侧身为后,缩小攻击面积,有利于防守。身形的起横落顺,形成了拧身滚动的滚出滚入,运动身形的滚动,使对方难以捕捉。滚出滚入的风格特点也体现在手型上,少林拳的出拳特点为出阴(阴拳)回阳(阳拳),这样就形成了手法的滚出滚入。一方面增加杀伤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手臂的自我保护。

   少林武术的招法运用上,有“老嫩”之分。老者指招势太过,嫩者指招数不及。招势的“老嫩”影响出招发力。因此,少林拳法为避免老嫩之弊,采用非曲非直之法。发一拳一掌,其力量最大之瞬间在非曲非直之间。若将拳掌发“老”(伸直),成了强弩之末,只剩余力罢了;若将拳掌发“嫩”(曲臂),乃发力之初,意、气、力刚生之时,其力大部分仍被困在丹田内。嫩者不能近敌,老者我失重心,易被对方顺势制之。



五、传承与发展

   少林功夫的传承,以少林寺传统宗法门头制度的师徒关系为基础,并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将佛学修行和武功修习相互融合的特殊方式来进行少林功夫的传习,是按照严格的师徒关系进行的。这种师徒关系,是与少林寺传统的宗法门头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传习少林功夫的过程中,为徒者虽然有套路歌诀作为习武的依据,但是想要学习高水平的少林功夫,则完全取决于师父的点拨和弟子参禅修行的悟性,少林功夫的传承过程与参禅修行是同步进行的。

   少林寺的宗法门头制度,由十三世纪曹洞宗领袖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期间确立。福裕禅师把少林寺建成中国传统宗法门头制度的家族式寺院,将寺院内部的师徒关系纳入到世俗亲缘宗法组织结构中,使其产生了更为有效管理少林寺常住院和下院的作用。宗法门头制度对少林寺的发展和少林功夫的传承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历史上,少林寺宗法门头制度最鼎盛的时期,曾下辖25个下院,僧人总数达八百多人。清雍正十三年(1735),朝廷对少林寺宗法门头进行了一次大整顿。目前少林寺仍有10个下院,僧人总数一百五十多人。当代少林寺僧人传承仍基本遵守着十三世纪福裕禅师确立的传承谱系。历史上少林功夫传承人资格的认可,以禅宗法脉传承制度为依据。目前中国佛教界禅宗法脉传承,仍然按照传统惯例,实行以师父综合考核弟子的方式传授。只有师父认可弟子修禅功夫确实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成为法脉的传承人,并付以禅宗法脉传承谱系的“法卷”为证。少林功夫是少林寺僧人习禅的途径之一。少林功夫传承人的资格认可,亦根据禅宗法脉传承方式,即师父认可弟子的方式实行。

   目前少林功夫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是释永信,1965年9月生于安徽,俗姓刘,名应成,法名永信,自号皖颍上人,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人。释永信是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现任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主编著作《少林寺》(画册)、《禅林意趣诗》、《国际禅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少林文化研究论文集》。

   省级传承人有两名,释行慈法师和释延王法师,他们都是少林寺的出家僧人。

   释行慈:男,汉族。1966年6月出生,1998年任少林寺武僧团副总教头,1983年师从释德禅法师学习少林洪拳门(包含小洪拳,大洪拳,先天罗汉拳),1988年释行慈在少林寺考功中获得第一名,他的嫡传弟子30多个,普通弟子数百人。2006年,释行慈法师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一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释延王:男,汉族。出生年月1965年9月出生,本科。少林寺易筋经和洗髓经传人。1985年师从少林寺上永下信法师,出家至今,开始出家时他学习了基本的少林功夫、易筋经和洗髓经。目前嫡传弟子3个,普通弟子几十万。将易筋经和洗髓经系统化完成整理十几本专著,包括易筋洗髓功、养心功、益智功、立式和坐式八段锦等等。2006年,释延王法师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登封市建立了少林武术馆校60余所,相继成立了少林塔沟武术教育集团、少林鹅坡武术教育集团、小龙武术教育集团、武僧团培训基地武术教育集团四大武术教育集团,在校学员6万余人,其中塔沟武术学校、鹅坡武术院创办人刘保山和梁义全老师是中国武术九段、中国十大武术名拳师,他们为少林武术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2006年开始郑州市政府开展“简化少林拳在进课堂”活动,使少林拳在郑州市千余所小学全面推开,促进了少林武术在青少年中的普及。

   当今,少林功夫在国外,特别是在日本也很盛行,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和其他国家少林拳爱好者曾频频来华访问,少林拳这个古老的拳种在传播各国友谊、增强人民健康中大放异彩。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和郑州市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提供。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