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派武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断总结和创新的一种修身养性的运动方法,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一种象征。崆峒派武术所蕴涵的文化中包容了在中国大地上所产生和延续的道教、佛教、儒教的文化精髓。其器械中的月牙铲、佛尘、扇子,其拳法中的先天十八罗汉、笑傲乾坤风流扇、八卦掌无不具有三大宗教的文化信息,这也证明了崆峒山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史实。从崆峒派武术的八大门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崆峒习武之人从开始的认识自然和强身健体的人生观,逐渐发展到最后完善自我之文化理念的飞跃过程,具有文化演变的史料特征。
崆峒派武术发源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腹地—甘肃平凉崆峒山。这里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崆峒山上仰北斗星,两侧河水环抱,风水绝美,是修行的宝地。同时,崆峒山又是西出长安第一驿站,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因此也就催生了武术的发展。在崆峒山的周边地区里,有伏羲的诞生地—静宁,有秦始皇祭天的莲花台,也有皇甫谧的诞生地—灵台,还有西王母的降生地—王母宫瑶池,它们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先古文化圈。这为崆峒派武术的发展注入了丰富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广阔的拓展空间。
广成子是道教始祖,也是崆峒武术的创始人。广成子与其弟子在崆峒山进行打坐修炼,不但要经历严寒酷暑的考验,同时也要经受飞禽走兽与狼群虎豹的袭击。久而久之,广成子从野兽之间的搏斗动作中受到启发,研究出如何进攻,如何防守,便产生了独特内功心法与武术套路。《史记》中所载,黄帝闻之前来,求寻修身养性与治国安邦之道。广成子向黄帝传授了治国与养生之道,至此,崆峒武术开始得到传播。
后来崆峒武术传入民间,大大增加了民间抵抗入侵者的防卫能力,因而久传不衰,便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崆峒派武术。初创于崆峒道家的崆峒派武术,在唐初又由修行者飞虹子完善成派系,其风格独特,融合道佛儒三教文化精髓,经历代传承至今。
崆峒派武术共有八大门内容,按初级到高级程度分为: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花架门、奇兵门和玄空门。每门各有十五套拳种和器械。
飞龙门是崆峒派武术的初级门。这一门包括:飞龙拳、飞龙掌、飞龙刀、飞龙枪、飞龙剑、飞龙棍、飞龙铲、飞龙双钩、飞龙双鞭等。在此基础上,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都将拳、掌、刀、枪、剑、棍、铲、双钩、双鞭等功夫逐一提高变化,从而增强其难度和攻击性。
追魂门在飞龙门的基本套路和动作上加强了追击性。攻击时招式多变,招招紧逼,连绵不断,有排山倒海之势。其名称亦由飞龙门中的“飞龙”变成“追魂”称谓。即:追魂拳、追魂掌、追魂刀、追魂枪、追魂剑、追魂棍、追魂双钩,追魂双铲,追魂鞭等。
夺命门是在追魂门的基础上又上了一层。其主要特点是猛烈,招招致命,绝招频出,不留活路。因此,夺命门各路均以“夺命”冠名,如夺命拳、夺命掌、夺命剑、夺命棍等十几个套路。
醉门是在夺命门的基础上再上一层。主要强调动作中的跃、翻、仆、腾、宕等功夫。醉门又分文武两类,称文八仙和武八仙。文八仙重醉态的表现,没有跌仆动作。武八仙则增加了跃、带宕、跌仆腾跳等动作。醉门中的套路因此多出十几个套路,如文醉拳、武醉拳;文醉剑、武醉剑等。文八仙和武八仙各有一套套路。其中拳、掌、刀、枪、剑、棍、钩、铲、鞭齐备。
神拳门是崆峒派武术中的最高武功。所谓神拳,意即花拳绣腿。这种花拳绣腿不是通常所说的那种“花拳绣腿”武术表演动作。神拳的主要特点是拳打不实,用意而不用力,如游龙一般,是崆峒派拳术中登峰造极的功夫。此门中同样有拳、掌、刀、枪、剑、棍、钩、铲、鞭等十几种套路。
花架门是在神拳门的基础上,结合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形而创立的一门集攻击与欣赏为一体的上乘功法。其造形优美,攻击巧妙,尤适于女性习练。花架门中有出水芙蓉、香飘宇庭、笑傲乾坤风流扇、桃花扇、花架拳、花架枪、花架剑十几种套路。
奇兵门是崆峒派武术最具特色的一门武功。其特点在于所用兵器短小及排兵布阵,并辅以阵法。其中兵器有风火五行轮、风火扇、挎虎篮、飞爪、佛尘、九齿天耙、连枷、铁琵琶、分水峨嵋刺、翻天印、太统法铃等。辅以太极阵、八卦阵、十二生肖阵、二十四天魔阵、三十六游龙阵、四十八降妖阵、六十四卦齐天阵、八十一通天奇门遁甲阵、七星回天阵、二十八宿造天阵等十套阵法。
玄空门是崆峒派秘传之宝,多以历代掌派独修之法。其内容有燕式古太极八法,无相神功,达摩神功,目的是以此修炼内功。同时以针炙,中药、易经、气功结合而成的疗病方法《易通疗法》,是崆峒山镇山之宝。其中针炙取用《灵龟八法》,《子午流注》之时辰、穴位、脉络,借以《易经》之卦相推断,配合气功引导助力,再用几味中草药服用,达到疗病奇效。此外,以藏传佛教密宗之咒语,手印为主的修心之法,历来为崆峒派所重视,是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必修法宝。此法以《金刚七句》、《一切如来陀罗尼心秘密咒》及《莲花生大师心咒》为主课,每咒以八十万遍为阶梯,直至心空如宙,体同大宇为止。旨在达到大智大勇,大慈大悲,大彻大悟,大雄大力的佛之境界。同时,在做人处世上讲求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大法度。在修性上以道家所精释的道法自然,空同如如要述,达到无我无相,无执无着的境界,玄空而空玄,意空而识空,乃至真空,方显神通,为苍生服务。
据崆峒派有关史料记载,崆峒派武术成派之后,从唐初至今的唐、宋、元、明、清及民国等时代跨越,已有千年历史。历经千年历史的淘洗,崆峒派武术自唐朝至今,从第一代创始人飞虹子于唐末创编完善的崆峒派武术以来,以师徒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至第二代飞绥子(宋代甘肃)、第三代云离子(元代甘肃)、第四代黄衫客,号飞云子(明代甘肃)、第五代眉姑(女)(清代四川)、第六代曲一洪(清代四川)、第七代陆尘子(清代湖南)、第八代袁一飞(清朝广东)、第九代胡惠民,号胡飞子(民国广东)、第十代:燕飞霞,原名王进(近代吉林),燕飞霞是文革后唯一一位完整掌握崆峒武术的传承人,后经花舞影和陈虎飞真子传习。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崆峒派武术,培养更多的崆峒派武术爱好者,2000年成立了平凉市崆峒文武学校,王镖任学校校长并亲自教授学生认真学习崆峒派武术技法。图15图16 2006年又成立了平凉市崆峒武术学院、崆峒武术研究会和崆峒武术表演团来继续发展崆峒派武术。2007年“崆峒武术”录入第二批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凉市崆峒文武学校校长王镖为崆峒派武术省级代表性派传承人。
2007年王镖、尹藤剑等人在平凉市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又创办了《崆峒武术》杂志社,为崆峒派武术的开发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字阵地。同年,平凉市崆峒区被评为全国“武术之乡”。目前,崆峒派武术随掌派人传播至国外,主要分布在东京、大坂、神户、名古屋、北海道等地,英国、美国也有练习者。
崆峒派武学,不等同于民间一般意义上的武术,而是一个集中国道教思想,古印度佛教思想和中国儒家文化为一体的养生与武术运动系统。崆峒武术采取养生与武术内外结合的练武方式,习武者在运动中将自身体内的精、气、神与宇宙自然能量相融通,来达到天人合一、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平凉市崆峒文武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