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洪拳(湛江洪拳)

项目编号:省Ⅴ-Ⅵ—9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洪拳(湛江洪拳)


一、概述

  湛江赤坎洪拳武术作为粤西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传统武术,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当地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遗产。

  湛江赤坎洪拳在清初康熙年间从福建传入广东,经广佛、鹤山、阳江、水东、电白、吴川、化州,于清未宣统年间传入湛江赤坎,再由湛江赤坎传到湛江雷州徐闻一带。因赤坎埠素来为各地移民集居地,民众有习武健身习俗,赤坎洪拳在此地传承长达百年的历史。

  湛江赤坎洪拳要求长桥大马、稳扎稳打,以硬重快为主,防护身体为重。相传洪拳的创始人是清初康熙年间广东十虎之一的南少林俗家弟子洪熙官,他在南派拳术的基础上,将北派武术中的十大形发展演变为更适合南方人矮小精干特点的武术套路,突出快捷、沉实与刚劲,且特别强调快捷。



二、历史沿革

  清未宣统年间,从化州迁徙到赤坎的黄金龙,在赤坎开办庆武堂,主要传授南派洪拳武术,这是湛江赤坎洪拳武术之始。与此同时,川籍拳师李侠雄师从吴川梅菉狮子会洪拳武术前辈欧品高,并成为了迄今湛江武术界一致公认的最好的洪拳武术师傅之一。民国初期,湛江龙头人梁跃初在赤坎开办镇武堂,培养了大批洪拳武术精英弟子,为湛江武术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942年,受南路共产党组织委派,在湛江赤坎振隆园创办国术馆,并以开办武馆为掩护,建立南路联络站。该馆人员均为地下工作者,从事敌后地下工作,为前线输送重要情报、提供枪支弹药和组织革命力量等。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术馆迁址文章湾,更名为湛江市群英武术社,继续开展秘密地下工作,原地委书记黄明德、地委专员戴洪等利用群英社作掩护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召开秘密会议等系列工作,为湛江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如今的湛江赤坎洪拳除了作为当地各武馆传教弟子的强身健体之术外,也是当地逢年过节比较热闹的表演节目之一,同时随着国家近年来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这些武馆也会派人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大小赛事,以更好的传播湛江赤坎洪拳。



三、道具器材

  兵器有:行月双刀、五郎八挂棍、双头棍、单刀、春秋大刀、摇家大扒、刘家棍、梅花枪等。



四、基本内容

  湛江赤坎洪拳武术套路主要有十大形头功夫,即“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彪”。常用的基本套路是前五大形“龙、蛇、虎、豹、鹤”,这是力量基础套路,与五行相应,习武者在演练中要力求做到龙行土力,有浮沉吞吐之势;蛇行水力,有旋风指喉之毒;虎行火力,有迎风接火之威;豹行木力,有移身挨傍之架;鹤行金力,有起脚爪尾之猛。

  湛江赤坎洪拳要求长桥大马、稳扎稳打,以硬重快为主,防护身体为重,其口诀为“有桥寻桥、无桥找桥、静中爱动、动中爱静、他动我静、他静我动”。练拳、掌、肘、爪、手等功夫,强调爆发力,阴阳力,交叉力等基础,类同太极四十八式,重在练外形。

  湛江赤坎洪拳注重“架桥”与步法,所谓“架桥”就是两人面对面站稳马步,双臂或四臂相接,从上、下、左、右、中等不同方向互相攻防伸缩、推送收接,讲究巧劲和“寸劲”(动作幅度小、爆发力强),强调顺势而为,延绵不断,借力打力,收发自如,送则排山倒海,势不可当,收则卸力于无形,使敌方之力如泥牛入海。高手“架桥”过招,一方如收卸得当,可使对方无所适从,对方若继续进攻,则无处着力,难以为继,若退守收缩,则破绽百出,此时,乘虚而入,可一招致胜,这是赤坎洪拳武术的“以守为攻,守中带攻”。图10二人对练“架桥”,表面上看似轻柔、漫不经心,实则暗藏汹涌,稍有松懈,即受“寸劲”攻击,收卸不当,轻则马步不稳,重则弹出数丈仍难站稳。    

  在套路演练时,湛江赤坎洪拳武术根据吞、吐、浮、沉的发力,吐纳气也发出相应的声音,如“哈!嗨!”等,以提高功力和调理呼吸,俗称“三分功夫七分声”,这是赤坎洪拳的以声练气、以声助气、以声助势。在实战中,“哈!嗨!”之声能把已方的气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威慑敌方,在练武过程中,“哈!嗨!”之声有助提高功力和避免练功内伤。

  另外,作为节庆日的表演项目,湛江赤坎地区的洪拳武馆逢年过节都会参加当地庆祝活动,持刀佩剑集众游行于游神庙会之中,表演拳脚、舞刀、弄枪、耍棍等拿手的武术节目。各武馆还派出狮班取青,所谓青者,是用红纸包若干钱银及生菜一束,挂在高处,让狮子撷取。取青可以衡量武馆之间的实力,有实力的武馆籍此大显身手,有的青高达二三层楼高,技能高的狮班,可叠几层人梯,表演高难度舞狮动作取青,展示武馆实力,提高武馆知名度。



五、传承与发展

  湛江赤坎过去的民间武馆有两种,一种是设在祠堂、庙宇或禾堂的乡村武馆,多由本村擅武之人或外聘“功夫头”任教头,授徒习武多在农闲时候。另一种是城镇武馆,多由在武术界声望较高的人任师傅,学徒来自社会各阶层。两种武馆都以健身自卫为宗旨,拜师时,乡村武馆向祖先神位跪拜,城镇武馆向关公像或华光神膜拜。

  湛江赤坎洪拳采用师承制传承方式,但鉴于其历史性原因,该种拳术在当地是以武馆收徒的方式进行沿袭的,而目前在湛江比较有代表性的武馆主要是群英社与镇武堂。

  群英社第一代传承人欧品高,男,出生于清末民初的吴川梅菉镇,是当地狮子会教头,也是洪拳武术集大成者;镇武堂第一代传承人梁跃初,清末民初人,生于湛江市龙头镇,同欧品高一样,为当时第一批来湛江赤坎传播洪拳的武术前辈;群英社第二代传承人李侠雄,生于1895年,是欧品高的弟子,同时也是群英社的创馆者,当时的李侠雄在我党的指引下将武馆作为南路联络站,成为南路革命斗争史的重要组织部分;群英社第三代传承人张美委,1975年3月生于化州市杨梅镇,师从李侠雄,为湛江赤坎洪拳代表性传承人;目前,湛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拳代表性传承人张美委和叶嘉富。

  湛江赤坎洪拳的保护工作已逐渐受到赤坎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展了湛江赤坎洪拳武术的非物质文化调研活动。赤坎区委区政府还把湛江赤坎洪拳武术列为赤坎文化的特色和品牌,使湛江赤坎洪拳武术历史文化艺术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成为全区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和一面旗帜。

  目前,湛江赤坎洪拳武术活动及传承保护的资金投入主要是靠各武馆自筹,部分由当地热心群众自愿捐资赞助,存在很大资金运作缺口。与此同时,地方政府部门也在拟筹集资金保护这一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并制定了五年计划,以加强湛江赤坎洪拳武术的传承与保护。

  湛江赤坎主要有镇武堂、庆武堂、群英社等洪拳武馆,弟子有数万之众。各武馆选手参加国内外武术比赛,成绩卓著,镇武堂洪拳师傅庞康娣于1986年参加广东省第七届运动会武术比赛荣获男子老年组南拳、长器械及对练三项冠军,并撰写了洪拳套路虎形编著的《洪拳》一书。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湛江市赤坎区文化馆提供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