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红拳

项目编号:国Ⅱ-Ⅵ-24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红拳


一、概述

  陕西省西安市,历史上曾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自古为“文武胜地”。红拳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拳种,陕西是红拳的发源地之一。红拳最早可追溯到秦代,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历经沧桑,现已发展为内外合一、自成体系、普及面广,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武术流派。红拳主要流行于陕、甘、宁、青、新、川、鄂、苏、鲁、豫晋、皖等省,现已遍及全国。其内容包括打手对抗和套路运动两类形式,可分为理、势、法、盘四个方面。其中,理即拳法理论;势即动作套路;法即技击方法;盘即基础训练。尤其是十大盘功,在强身健体,增强实战技击能力,延长运动生命,有着不可估量的功效。



二、历史沿革

  红拳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周、秦。西周沣镐盛行“武舞”“角力”。秦时三辅(今陕西关中一带)盛行“手搏”、“击剑”,长安附近尤甚,并以对练套路娱乐提高技艺(见《中国武术史》)。据《史记·张仪传》记载:“秦人秦声,舞秦舞击缶弹筝,击膊拊髀”,意为秦王嬴政打完胜仗后的庆功宴上,武士“击膊拊髀”(跳拍打舞)以示庆贺,这与如今红拳演练套路中的“放炮”、“十大响”有着同样的表现形式,与民间流传的红拳谚语“击皮为鼓”也同出一辙。此外,“击膊拊髀”体现了秦人粗犷豪放,既习练了“拍打之功”,又习练了“撑斩之法”,红拳以“撑斩为母”,撑斩则是红拳拳法的精髓。

  汉代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消除各地豪侠的势力,下诏“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即将各地豪侠首富强迫性迁徙陕西茂陵。大量的豪侠集中在茂陵地区,使得茂陵成了滋生豪侠的新发源地,这些豪侠子弟“少好侠,尚气力”,击剑习马,爱好武艺。正是这些豪侠和与当地武侠的融和,丰富了红拳内容。直至数千年后的今天,陕西兴平、茂陵一带仍是红拳盛行之地,陕西人称为“拳窝子”。

  唐代,红拳拳法称谓“唐手”、“角抵”,著名诗人李白都自称“十五好剑术”。此外,习练“唐手”的唐代郭子仪、薛仁贵,都是陕西的名将。

  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0),“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后来大多数朝代所承袭,成为各时期王朝网罗武备人才的重要制度。武举的设立进一步刺激了长安城官宦子弟游侠习武欲望,习拳、舞剑、扎枪、跑马射箭便成为长安少年生活的主要内容,各地的武士汇集长安,又一次使红拳得到广泛交流和提高。在西安至今还保留着“习武园”、“教场门”和“习武台”的地名。

  明代,戚继光将红拳技法作为训练士兵的必修科目。《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注解三十二势长,又称红拳,其拳经中随处可见到“裙拦”、撑、補、揭、抹、捅、劈、斩等,以及“我前撑”、“滚船劈靠抹”、“鬼蹴脚抢人先着,補前扫转上红拳,背弓颠補劈揭起,穿心肘靠妙难传”、“回步颠短红拳”、“雀地龙下盤腿法,前揭起後進红拳”。《纪效新书》多处提到红拳,可见红拳在当时的影响之深。其拳经中“披红”“推红”都是红拳至今仍在沿用的技法。

  明清两代,红拳最为流行。当时民间流传着“东枪西棍关中拳,东查,西红”的美誉。红拳传域甚广,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等,尤以陕西关中红拳最盛。

  自古以来,陕西人以皇家臣民自居,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人民安居乐业,很少与外界交流,因此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老红拳,外地拳种进入陕西很快就会被红拳化,从而失去本来的面目。因此,红拳发展离不开民间的热爱与执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查、华、炮、红”归纳为长拳类,其中“红”即为红拳。直至上个世纪70年代乀前,陕西城乡习拳者几乎全都练得是红拳,可以说当时村村户户都有习练红拳者,尤其是练红拳的拳师,把红拳和农村过会、玩社火、唱秦腔融为一体,并发展成为陕西城乡主要的健身娱乐形式。




三、道具器材

  红拳所用器械多样,长兵以枪棍刀械为主,如六合大枪、单头双头母子棍、阴手棍、琵琶棍、扭丝棍、大、小风魔棍、五虎群羊棍。短兵以刀鞭为主,如太师鞭、黑虎鞭、断门刀、步战刀等。



四、基本内容

  红拳内容:包括打手对抗和套路运动两类形式及盘、法、势、理四个方面。同时,保留了古老的单式技法(手法、腿法、摔法),即出手一点红,一招制人。组合技法(排子手、串子手、九滚十八跌)。红拳的劲力讲究拧腰摆胯,力发于根、主于腰、行于梢。八字八法,即手法(撑、斩、勾、挂、缠、拦、沾、挂)、步法(弓、马、偷、夺、即、窜、踪、退)、棍法(封、摩、揭、挑、搬、提、裙、拦)、刀法(提、扎、砍、撩、滚、摩、擒、拿)、枪法(封、闭、捉、拿、撸、提、缠、还)、鞭法(遮、拦、纵、横、领、辟、刁、打)。以“八字八法”形成了陕西红拳的主要内容。概括十六字诀“撑补为母,勾挂为能,化身为奇,刁打为法”。

  盘:即运动基本功,又称十大盘筋,是习练红拳的入门基本功。俗称“筋不盘软不学艺”。十大盘又有软盘与硬盘之分。

  十大盘软盘:首盘霸王举鼎势;二盘撑补势;三盘力推泰山势;四盘千把攒势;五盘孤雁盘翅势;六盘雀地龙势;七盘燕子噙泥势;八盘单足独立势;九盘靖王托塔势;十盘魁星点斗势。

  十大盘硬盘:千字锤、千把攒、千斤坠、踢桩、打桩、梅花桩、盘刀举凳、打沙袋、插沙袋、磕臂膀、磕树、举锁子、挑担子、缠线拔蒜,人及不同器械的功法练习。

  法:即打法。其中包括手法、腿法、拿法、摔法、滚跌。器械打法有“踩腿审进,钻靠刁打,交口明、行一实二,声东击西、后发制人,闪绽腾挪飞步刁打。零手有百余。组手排子、三十六排手、打手母子九拳及打手跑拳程式——门子,相辅并习,组成红拳完整的打手体系。“走门子”,亦称“打手跑拳”,以各种手法为主,身法、腿法为辅,相辅相成。红拳打手绝招有:“撑手带云手,打得天下无敌手”、“偎身靠子拧心肘,打人凭的六合手”、“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

  势:即套路。含拳械对练,现流传较广的套路有小红拳、大红拳、太祖红拳、中红拳、太宗红拳、二路红拳、粉红拳、老红拳、长小红拳、月明红拳、关东红拳、关西红拳、六趟、八步、六架式、四门锤、霸王锤,七星锤、炮锤、四八锤、鹞子入林,鹞步,十字大启、子拳、醉拳等。据《大清拳礼序秘籍本》和《红拳拳谱》统计,红拳套路共有百十套之多。套路作为入门基本功训练,凡初学者身法灵活,步法协调,即可下场表演,可强身健体。套路分为快练、慢练两种形式,快练讲究快慢相继、柔里带刚,舒展大方,高如泰山,低如鸟雀,起伏分明、拦斩凶猛,拍打脆响,气势磅礴。其进步如鸡窜,出捶如放箭,身势如闪电,脚底如鱼窜,拔步如风,站步如钉,势稳步清。慢练讲究周身放松,用气不用力,势式连贯,行云流水,宁腰摆胯、探膀伸进,轻如鸿毛,重如泰山。

  理:即红拳理论。现代红拳以《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为拳法理论基础,注重技击性。现存红拳打手歌5篇,即《红拳拳谱》、《红拳跑拳打手》、《红拳八大步法》、《红拳用武要言》、《红拳练功方法(药物等)》,以及拳谱口诀扎字、图谱等。



五、传承与发展

  邢福科(1800—1870),又名邢三,陕西临潼人,清代武术家,陕西地方邢家拳创始人。邢福科为武举出身,师从凤翔师宝龙。自幼习练弓马、大刀等,臂力过人,喜练硬功,掌能压牛卧地。排行为三,号称“黑虎邢三”,誉为“关中四杰”(黑虎邢三、饿虎苏三、鹞子高三、通背李四)之一。晚年吸取各家之长,将平(拳抬)、子(猴)、醉三者精华糅合一起,创立别具一格的“三合掌”(亦称“三合亭子”)。同治元年(1862)参加西北回民起义,在关中咸阳一带授徒较多,主要传人有李邦彦、樊占魁、张汉鼎(号九三)等。

  高占魁(1812—1904),因排行第三,亦称“高三”,陕西三原陵前镇人,清代武术家,陕西地方高家拳创始人。高三4岁从兄练武,长大后拜三原清麓寺僧人园净长老习艺,后到河南少林寺入徒3年,学心意拳、六合拳、十字战拳与棍术等。仗义好侠,为“关中四杰”之一。继又拜山东、山西、湖北高手为师,学习技击、轻功、刀法、棍术等。晚年在渭北一带一边授徒,一边整理关中红拳,将古老、分散、只能散式单练的“关中红拳”编串成套,从而发展了“关中红拳”。并融汇了“江南身法、河南跑法、山东打法、陕西刁法”,集各名家之长,于清咸丰年间(1850—1861)和同治年间(1862—1874)初年,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意红拳”—高家拳。咸丰年间,高三多次只身遍游冀、鲁、豫、湘、鄂、苏、川、渝、甘、晋等地,以武会友,以艺求师,尤以轻功、腿功见长,被誉为“飞腿鹞子",亦称“鹞子高三”。

  李邦彦(生卒不详),陕西泾阳二阳庄人,师从邢福科,与咸阳神枪赵武、兴平侯平西六合枪递传三支之一。主要传人有张汉鼎、冯崇德、李万福等。

杨瑞轩(1871—1957),陕西富平县人,陕西著名拳师。杨瑞轩青年时期,曾拜陕西耀县安老三(安伯龙)、姜老五(姜宝)习练高家拳。体魁力巨,单手善使大铁刀,曾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胡景翼部任营长等职。1929年,杨瑞轩发起创办“陕西国术馆”,任馆长多年。

  张汉鼎(1880—1945),号九三,陕西咸阳人,近代陕西红拳邢派主要传人。张汉鼎早年习武于“黑虎邢三”第一代传人李邦彦门下,较为全面地继承了邢家技艺。其人臂膀灵活,步伐敏捷,精通“六合拳”,善以掌击人,左右进击,六掌兼施,变化莫测。1928年,在咸阳两寺渡办班授徒,重视武德教育。1931年,授聘于咸阳学道小学,西安第二中学担任国术教师,组织学校武术团,推广国术教育,编撰有《九三拳术秘诀三拳脚》等拳谱。

  综上可知,一代又一代红拳宗师,为了将红拳流传下来,言传身教,无私无怨,以德育武,使红拳得以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本章图片与资料由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