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佛汉拳

项目编号:国ⅢⅥ-59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佛汉拳


一、概述

    佛汉拳亦称“佛汉捶”,俗称“佛拳”。佛汉拳起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是由达摩禅师留给少林寺的佛法神功并取诸家拳法精华创编的拳种,由于这种拳法攻击性强,杀伤力大,一直被列为少林寺暗藏门功夫,密不外传,后经少林寺武僧徐修文传至东明县,从而发展开来,故流传社会较晚。



二、历史沿革

    相传南北朝梁武帝大通(公元527年)年间,达摩禅师东游中土,入住少林寺,将佛法之宝传留少林寺住持,该佛法神功遂成为少林寺镇山之宝,并为历代少林武僧秘密传习。从此,佛法神功被寺内高僧取名为佛汉捶,以技击、养生、内功为特色,乃寺内看家护院之拳法,被尊为“少林暗藏门”。清初(清雍正十三年),少林寺因天地会反清复明之故遭清兵焚毁,而少林寺南院武僧普净大师(俗名徐修文)流落至山东省东明县码头乡(河南省长垣县杜家集)时,在此传授少林功夫,普净大师为少林寺南院(罗汉堂)护寺武僧,身怀绝技,故其所传授功夫以武功见长。



四、基本内容

    佛汉拳融汇了中国古典哲学、医学、武学、人体力学,并遵循佛家、儒家思想,特别吸收了道家太极阴阳学论,刚柔相济,虚实分明,周身一家,浑圆一体,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拳学体系。佛汉拳拳谱记载:佛汉出手站当阳,切闪调步人难防,两手不离胸,双肘不离肋,“身似弓,手似箭,鹰眼,猫腰,鬼拉转”。以擒拿对练、实战为主,辅以硬功。佛汉拳又称“七二三八”、主要有七十二路佛汉散手和三十八路拳两部分,包括基本功(高低瞄)、佛汉散手单练套路、对练套路、擒拿硬功功法、拳理技法要求等。

    1. 三十八路拳
    三十八路拳分上、中、下三盘,均为对打套路。以徒手练习为主要内容,以对打为主要形式,强调实用,独到之处在于破打一字完成,讲究“连绵铁”、“君臣手”。其动作精巧紧凑,敏捷灵变,步身相应,手法善变,结构严谨,动作连贯,刚柔相济,招法脆利,练功练拳,二者兼能,互为致用。
    2.七十二路佛汉散手
    单练式有七十二擒拿手,三十六底盘腿,共一百零八式。一式跟三打,一打有三破。边破边打,不顶不丢,刚柔相济,随势而化,遇机而进。动作灵活敏捷,窜蹦跳跃,疾腾滑挪,闪沾缺随。一递一接,一来一往,递中见打,打中带防,出其不意,连绵不断,讲究稳、准、狠、快。强调一胆二力,三眼四疾,五说六讲,七传八练,九九归一。
    3.高低苗
    高低苗是指佛汉拳基本动作,是入门者必修的筑基功夫。练习时,身体重心一高一低,手法上也随之高戳低打,讲究“高棚下压中间截”,连环盘练不止,故曰:“高低苗”。其主要是通过单架的训练,使练习者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等技击要素得以锻炼和提高,练习时自慢至快,每日数千捶,不过百日,自有灵验,有谱歌曰:“伸手上打有人迎,换手变把下边通。真真假假人难认,虚虚实实见奇功。”
    4.独特功法
    主要为铁爪硬功、鹰爪力、盘手功、桩功等。说佛汉拳精于实战,不仅因为拳路简洁,实用性强,尤其以独具特色的铁爪硬功最为称奇,劈砖如同切豆腐,一块砖瞬间被砍成四五瓣,五块红砖摞在一起一掌直着拍出去,五块红砖应声而碎,真是不敢想象打在人身上会是个什么效果。
  佛汉拳之所以有这等让人拍案叫绝的功夫,主要得益于独特的习练方式。其中以第七代传人李海民为代表,上下两个铁滚,每个重达一百公斤,双手或单手插入其中反复碾压,借此锻炼手掌和胳膊的坑击打能力,有时还要再加入上百斤的配重,以增加功力。有专门的器械来锻炼指力,再加上佛汉拳特有的盘手、站桩等功夫的练习,久而久之,练习者右手格外粗壮,指力雄浑过人。

    老拳师的小拇指都要比常人的大拇指还要粗两倍,整个手掌厚实宽大。那么功夫到底如何,佛汉拳门人自有一套独特的检验方式:500斤重的磨盘压在手上,转掌侧立将磨盘顶起,手掌抽出毫发无损。第七代传承人李海民功力十分强大,三个磨盘,再站上3个壮汉,大概2千斤的重量压在手掌上,李海民十分淡定,从重压之下抽出手掌,仍然是毫发无损。



五、传承与发展

    佛汉拳收徒严格,看重道德修养。所有传人世系明确,并有各自的辈分,历来不乱,门里人一问就知其秩序,尊长爱幼是一家人;门内人不得交手,互敬互爱、团结一致发扬佛汉拳。

    佛汉拳的基本理论传承有:佛汉内家拳经谱、交手要诀、实用要点、佛汉捶歌、佛汉法则等,历经数代人的传承,佛汉拳得以不断创新与完善。


  本章所用图片均由传承人李海民提供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