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

项目编号:省Ⅲ-Ⅵ-1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


一、概述

   青海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县城鲁沙尔镇距西宁市25公里,是古代“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青海湟中历史悠久,距今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李家山乡卡约村古文化遗存的发掘,证明早在青铜器时期,古代先民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明代以后,汉族、回族大量移居境内,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的汉、回、藏等民族共居之地。

   青海湟中县大有山村民祖辈都有尚武的传统,并在青海全省乃至西北武术界小有名气。大有山的拳种众多,这些拳种传承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属于当地村民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武术套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传统武术。在偏远落后的西北地区能如此完整、系统地保留传统武术,同时又不乏创新的武术流派实为难得。大有山也被称为“青海武术村”,许多村民多次参加了全省和全国的武术比赛并获奖。



二、历史沿革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地正处于兵荒马乱之中。董程师承少林寺武术,武艺非凡,因躲避乱世而隐居于西宁西杏园村,并以挑担卖货为生。当时,聪明好学的赵成章深得师傅董程喜爱,二十岁时,赵成章已经从师父那里学到了拳、脚、刀、枪、剑、棍等武术套路真传,尤其是达摩棍法更是被他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从此之后,赵成章多方拜师学艺,武术技艺不断得到提升。

   当时,青海正处于马步芳家族的控制之下,马步芳为了给自己麾下拉拢武术人才,曾多次举办擂台比赛,选拔与招揽武术人才。因赵成章打败了当时西北著名的一位拳师,被马步芳看中并选为武术教官。之后,赵成章潜心研究武术,同时收徒传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百姓的传统农具创造出“鞭杆”、“连架”等武术。

   1944年,赵成章解甲归田,与大儿子赵广麟一起在大有山收徒传艺,从此大有山便兴起了全民学武之风。大有山村民的拳种完全保留了原来的传统部分。其中以棍、鞭杆等套路著称。由于鞭杆短小而便捷,其招术灵活多变。当攻其上路受阻,便可立即调转杆头攻其下路,使对方防不胜防。

   文革时期,村里的习武之风曾一度被禁止。尽管很多习武之人都被办了“学习班”,但村民们对武术的热情却一直未减。当时,不让人练武,许多人就在家偷偷地习练。直到现在,赵成章的长孙赵甫、次孙赵德,以及赵成章的关门弟子赵洪玉等许多人都一直保持着习武的习惯,并经常与省内外的著名拳师进行切磋和交流。



四、基本内容

   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保留了原始民间拳种和传统少林武术,内容繁多,单拳种就有小洪拳、燕青拳、八虎拳、梅花单拳、九环捶、登州捶、周家拇指、陶州拇指、八门拳、八门展、八门信子等。此外,枪种有六合枪、八门九锁枪、高家十三枪、梅花枪等。

   大有山武术尤以棍术著称,其中可分为进山棍、八虎棍、盘龙棍、达摩棍、八路条子、八仙条子、白虎单鞭、纽丝鞭、捆神鞭、黑虎鞭等。

   除此之外,大有山还有自创的鞭杆、连架等民间武术。其中以短小便于携带的鞭杆最为有名,其鞭杆长二尺五,为全国所独有。

   大有山的鞭杆武术之所以威名远扬,是因为旧时兵荒马乱,出门在外难免会遇上不测,而携带武器既不方便也十分刺眼,于是村民们便发明了这种明显短于三尺二标准棍的鞭杆。这鞭杆一是可以藏匿于袖中,便于携带。二是这种看似赶牲口的鞭杆,一旦舞动便会呼呼生风,神出鬼没,令对方防不胜防



五、传承与发展

   西宁八门拳自诞生之后,就一直受到青海西宁当地民众欢迎,并得以代代传承至今。以前组织西宁八门拳一直是由群众自发募集,如今镇内有实力的企业也纷纷赞助这一传统体育活动。正是由于有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使这一传统体育活动得以传承光大。

   66岁的杨学海老先生是八门拳的传承人,也是青海省武术协会八门拳研究会秘书长,同时也是习练八门拳的代表人物和领头人。他从13岁就开始习武,曾先后跟8位各门派拳师学习少林拳、八极拳、八卦掌、内劲一指禅功法等武功。他还得到了已故老拳师苗玉龙、马玉林的传授。如今,杨学海先生已经完整系统地继承和掌握了八门拳的拳理拳法,成为八门拳的第六代传人。

   1995年起,八门拳参加了国家级、省级多项比赛,受到了全国各地媒体的关注。为了传承与发扬青海本土武术文化,2009年,八门拳成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政府的支持对八门拳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让延续了三百年的武术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传承人杨学海提供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