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东江周家螳螂拳

项目编号:区Ⅰ-Ⅲ-74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东江周家螳螂拳


一、概述

  源于广东省东北面的河源市龙川县贝岭的两支流汇合成江,称之为东江(原称“循江”,宋代更名为东江,长度523公里,流域面积25325平方公里)。以枫树坝水库为起点,再向西南方流去。流经地域有龙川县(老龙镇)、河源市、惠阳县、观音阁、横沥、博罗、惠州市、石龙、中堂、麻涌,然后出狮子洋,这就是广东三大河流之一的东江。东江流经的地方拳术都称之为“东江拳”,进而再细分为多种不同的家派。

  周家螳螂拳(简称周家教)是一门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攻防俱备的武术,刚柔双修,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南螳螂拳术的特点为多短打,少长打,一步多手。与敌接触时,要求掌握攻防搏击的时机,节奏短促有力,手法动作要求清晰,头随手,手顾头,肘护身,膝顾下阴。手法密合无缝,出入有道,扰而不乱,突发南拳之劲力。



二、历史沿革

  东江周家螳螂拳又名南螳螂,源于福建南少林寺。始祖周亚南,广东兴宁客藉人士,生长于一个富有家庭,衣食无忧。因少时口不择食,只要见到任何喜欢的食物就会不停狂食,所以在十余岁时就患上胃病,求医无效。一次因缘际会,遇上南少林高僧——禅隐大师,幸得其诊治,未几痊愈。后跟随禅隐大师同往南少林寺,在寺内任炊事一职。南少林规矩,凡入寺者,不分僧俗,一律强制习武,于每朝早上全体同练两小时。事隔数年,某日周亚南路经树林,见螳螂与相思雀在树上搏斗,最后相思雀不敌,受伤堕地。周亚南因而触发灵感,细思可仿螳螂搏斗之法为拳,逐捕捉螳螂回家用草挑弄,观其格斗技法,继而把螳螂攻防击技之形融入其所学的南少林拳而创出“螳螂拳”。及后又得禅隐大师悉心指导,逐成为一代拳术宗师。

  周亚南传艺于黄福高,再传红莲侠,三传刘水,后传林泽如。开始之时,此门功夫只传客家人,且传男不传女。其后至清末,刘水南下香港后,才把此门功夫外传。

  刘水(1879-1942)为“东江三虎”之一。本名刘瑞,号诚初,广东惠阳观音阁芦岚香园围人。刘父育有七子,刘水于家中排行第二。刘水本名为刘瑞,但客家籍口音读瑞如水,本地人听之误其名为刘水,于是叫刘水者甚众。虽众人呼为刘水,但他不斤斤计较,懒于辨正,亦逐俨然成为其号。

  时至清末,刘水在惠阳观音阁摆下擂台,因一时错手打死挑战者,只得避祸南下香港。初期于筲箕湾造船工会——“西义公会”授徒及行医济世。此时,他的造船门徒中,不少是东江客籍人士,其中有些是本在筲箕湾工作,后来改至红磡的黄埔船坞工作的,他们知道刘水的功夫好,而且教导有方,所以很想学他的这门功夫,因此请求他到红磡发展。这时期黄埔船坞的工人,多数也是聚居于九龙红磡老龙坑。每晚放工之后,便回老龙坑吃饭,饭后无聊,便有意学习武技,故众人向刘水建议到老龙坑开馆,还愿意帮忙为他招收门徒。刘水在筲箕湾大约两年后搬至红磡宝其利街五十九号二楼,继续授徒及行医,一直到1941年。

  刘水在香港招收的弟子中,较为知名有:头五虎:杨寿、谢松、朱渣五、胡源、叶喜。尾六杰:朱冠华、林华、谭华、叶瑞(人称为“三华一瑞”)、谭照、孙兴,等。普通弟子有:刘伟强(号传香,刘水之子)、李伟、张华、邹文治(早期香港足球名将)、李灿、先生梁、李鉴、林威、徐耀发、林云、朱启明、许池,等。

  叶瑞(1912-2004)出身武术世家,原籍新会县东坑人。叶瑞于1929年随刘水习技,他能获刘水传技,皆因日军攻占香港时,刘水在危困之中,幸得叶瑞夫妇协力同心,衣不解带,日夜轮流侍候喝药。在刘水清醒时嘉许叶氏夫妇难能可贵,遂勉强执笔撰写周家螳螂拳技摘要,尽付于叶氏,并提点拳术秘奥。1950后,叶瑞在红磡马来街十一号三楼设馆教授周家螳螂拳术,其善长螳螂套拳,散手,功法,兵器及螳螂捕蝉棍法等。



四、基本内容

  周家螳螂三大镇山之宝:拿龙爪—拔山功、惊弹劲—叠骨功、穿山甲—铁指功。周家螳螂之身形步法及手法如下:

庄头:悬吊索、擒拿揸捉、千字头、蛙仔膝、筲箕背、铁尺腰。

心法:马步丁不丁、八不八、手从心口发、你不来、我不发、手从心发、法从手出、手去身沉、桥来桥上过、无桥自造桥、两桥不归随手转。

身法:要求沉肩坠肘、吞胸拔背、吞不能死、吐不能尽、有吞则吞、无吞则侧、及双单要醒。

手法:有包桩、绞槌、摇手、传手、拪手、押手、锁手、索手、抖手、割手、批手、鹰擒手、擒箭手、拈挣手等。

  周家螳螂的劲力有“五大劲”和“五小劲”之分:

五大劲:腰劲、马劲、桥劲、胸劲、头劲。

五小劲:额劲、眼劲、牙劲、喉劲、颈劲。

惊弹劲:周家螳螂的“惊弹劲”,即俗称的“无情力”。

  除此之外,本门于日常功法和手法的练习过程中,亦特别注重吞吐浮沉。例如三套拳种(三步箭,三箭摇桥,三箭批桥)和桩头的锻炼都非常要求吞吐浮沉之发劲。拳诀云“浮沉吞吐需久练,迫马行桥任我追”。双人对练如:搓手、对桩、磨脚、磨手、扑掌、打绞追等。单人练习有:步法、行马、箝马、散手、掌法及功法等锻炼,能达致一身内外兼修效果。



五、传承与发展

  李天来,广东省五华客家人,1954年出生于香港,自小喜爱武术,曾习雄胜蔡李佛,朱家螳螂。青年时加入香港警队工作,服务于水警部门,现已退休。1979年拜当年东江周家螳螂掌门叶瑞为师,学习周家螳螂拳术,期间风雨不改,坚持练习,从师学艺达十年之久,终得其师真传,成为叶瑞得意入室弟子之一。

  1996年,李天来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事组职成立“香港警察武术会”,利用工作之余,引荐同门加入警察武术会,并开班教授周家螳螂拳术。期间常与内地公安及各门派拳师作武术交流等文化活动,彼此交流学武心得及经验。

  由于李天来功夫造诣深厚,水警部门同事称他为“功夫来”。其后加入香港历史最悠久的武术团体“香港中国国术总会”,任执行委员。同时担任该会教练班及裁判班导师,现时于总会开班教授周家螳螂拳术。2007年,成立东江周家螳螂李天来拳术会,致力发扬东江周家螳螂拳术。

  李天来教授拳术时要求非常严格,认为学拳同做人一样,必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断充实自己”。因此,其弟子参加国内外的武术比赛中,皆获殊荣。

 

  本章图片均由李天来先生提供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