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沧州武术(燕青拳)

项目编号:国Ⅱ-Ⅵ-10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沧州武术(燕青拳)


一、概述

  燕青拳,相传为北宋梁山泊好汉“浪子燕青”所创,但并无确凿史籍可考。燕青拳,又名秘宗拳、颜青拳、弥祖拳、迷踪拳、迷踪艺。自宋代以来,燕青拳已形成了它独有的武术流派与风格特征。其中,上百种套路和功法、攻防涵义(摔、打、祛病、养生)蕴涵着千百年相传的传统文化精华,其沉厚的底蕴与内蓄的质感,为历代习武者所器重,其中包括宋代的周侗、岳飞等。清代,燕州人孙通将燕青拳传入沧州。近现代以来,燕青拳(迷踪拳)高手霍元甲、姜容樵、郭锡山、陈凤歧等人的武林事迹被世人传为佳话,为武术界和世人所瞩目。



二、历史沿革

  清乾隆年间,孙通,燕州人士,在一身武艺的基础上,再习燕青拳。后来,孙通为逃避官府的拘捕,秘密潜入沧州,在沧州一带就传授武术。至今,沧州燕青拳之传人,尊孙通为一世祖师。孙通收弟子并分五支传艺,即沧州孙庄子陈善,天津市静海县苏家园吕铜锤,沧县科牛庄余氏,东光县安乐屯霍恩第之师和沧县李龙屯寺庙的智远和尚各为一支。

  陈善擅长刀法,又精通擒拿点穴之术,人称“赛胜英”。陈善一支传人最多,陈传其子陈光治,收徒赵明茂、李实、余桐波、吕占鳌、于五等,至今已传十世。

吕铜锤一支,传于青县和沧县东北部,其弟子以周义和周六名气最大。后来,周六去北京谋生,周义分别传青县赵六和沧县韩七;赵六传黄德贵,韩七传李奎、周达;黄德贵传杨锦榜、黄凤山;李奎、周达二人传刘润湘、左清和;黄凤山传王岐;刘润湘传刘滋茂;左清和传董西元。

  科牛庄余氏一支,传于沧县高家口(今属黄骅市)刘吉发;刘吉发传本村高锡林;高锡林传高德怀;高德怀传高玉庭;高玉庭传高思武、高思义。

  东光县安乐屯霍氏一支,自东光县迁居静海县(今属天津市)小南河村。霍恩第传子霍元卿、霍元甲、霍元栋。霍元甲广撷多门之艺,遂将燕青拳改称“迷踪拳”。霍元甲传于其子霍东阁,后霍东阁赴东南亚多国传艺。

沧县李龙屯寺庙智远和尚一支,智远传姜炳;姜炳传官长元、官长和;官长和传北阁赵炳岩等;赵炳岩传自来屯李恩惠等人。



三、道具器材

  燕青拳器械主要有“大九枪、小九枪、群羊棍、群枪、八卦奇门枪、双头枪、燕青四门刀、春秋大刀、云摩棍、双刀、双剑、双钩、孙膑拐”等。



四、基本内容

  燕青拳法特点鲜明,架势较小,腿法实出,拳腿相随,快慢具理,守中寓发,伸屈待机,虚实相辅,变化灵活,难以捉摸。

  燕青拳法主要分为手法、腿法和步法。其中,手法包括“抓、捋、拿、打、摔”等,讲究“出手皆为招,出手连三招”。腿法包括“下侧,下沟,攀拉,沟踢,挫提,带提,吊腿,活提”等,以十八种勾法为重。步法包括“斜行拗步,进退闪跨,跃纵腾挪,连点展搓”等。

  在实际应用中,讲究手法与腿法并用。拳谚云“手似两扇门,全凭腿赢人”。功成者,手拨六向,脚踢八方,穿手画瓢,五弓抱桩。习练燕青拳法,讲究“慢练功,快练攻”。练功则讲究“八字要诀”,即“抢、靠、颠、粘、卷、提、挎、掸”,亦称“八大式”,此“八字要诀”,即为燕青拳法之纲,每个字都不能以一招一式代替,但应孕育于每招每式之中。其中,每个字含八目,计六十四目。基本功扎实后,技击法则才能够深悟。

  燕青拳法中徒手、器械、单练、对练俱有。主要有“迷踪拳架子、弹腿、迷踪拳一至六路、迷踪艺、十八翻、连手拳、五虎拳、大进拳、十八钩、八折、八打、挤不靠、四打、单刀、双刀、双剑、双钩、双抢、扑刀、行者棒、大枪、双拐、单拐”等套路,计百余种之多。



五、传承与发展

  历史上燕青拳名人较多,如霍元甲,陈善,陈光志,周汉齐等。因此,燕青拳能在近代流传甚广。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现代体育逐渐深入,燕青拳正逐渐步入低谷,極需政府及社会各界予以关注与扶持,从而挽救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及民族传统武术精华,使之千秋万代继续传承下去。


  本章图片均由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沧州体育局提供。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