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时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返回

项目名称:湛江人龙舞

项目编号:国Ⅰ-Ⅲ—4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私人转载,违者将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湛江人龙舞


一、概述

  广东湛江沈塘人龙舞是一种人体造型为主的娱乐性活动,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在沈塘圩始创。初为当地群众即兴性的娱乐舞蹈,后演变为狂欢的传统节目。沈塘人龙舞是沈塘先民在清嘉靖年间创建的一种大型喜庆舞蹈,作为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十六两晚)狂欢夜的压轴节目,500年来一直延续至今。 

  明清时期,人龙舞曾盛行于雷州府三县九所,现分布于雷州市沈塘镇沈塘圩。沈塘地理位置显要,几面濒海,为防灾患,人们常用舞龙来祈雨祈福,彰显力量,颂神娱己,人龙舞寓意保佑一方风调雨顺。沈塘人龙舞自嘉靖五年(1526年)始创,初为当地庆典用群众性大型广场舞蹈,后演变为当地中秋节月圆之夜狂欢的传统节目,并沿袭至今。

  沈塘人龙舞突破了传统的用布、竹等为道具制作龙体的舞龙方式,直接用人的身体连接成“龙”的形状,极具艺术价值。

  这一舞蹈道具简单,参加者均是中青年和少年男性,动作粗犷,富有阳刚之美,且气势恢宏,一般由20到30名青壮年及小孩演出,花样变化多样,观赏性强。强调动作的协调性,参演者需步调一致,节奏鲜明,鼓点强劲,气势雄伟,催人奋进,体现了集体意念。

  沈塘人龙舞具有中原“龙”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双重文化特征,体现了娱乐性、民俗性、凝聚性,是沈塘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由于人龙舞的特殊性,目前沈塘人龙舞仍属于表演类体育非遗项目。



二、历史沿革

  古时沈塘东濒南海,潮灾频仍,群众期望通过主管水族的“龙”能平息水患。雷州古为百越聚居地,沈塘境内及近郊至今仍保留有“茂莲”、“茂胆”、“居梅”、“南亩”等黎语、壮语村名。俚人有“雕题、缓耳”及崇拜水族“龙”的习俗。《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汉书•地理志》有“楚地信巫鬼,重淫祀”的说法。汉越杂处,使这一习俗得以延伸,“龙”成为沈塘镇水妖,保丰收的崇拜物。

  嘉靖五年(1526年),当地富商陈仕恺为了方便周边群众,促进当地商业贸易,遂投巨资兴建沈塘新圩,并承诺按市价收购圩日(三、六、九日)里未售完的货物,以保护商贩利益。因此,沈塘圩的市场得以建立和发展。当地群众为了盛谢陈公这一壮举,并表达内心的喜悦,便在街上集队欢庆,载歌载舞。成年人激动起来,把小孩抬上肩膀并卧置其肩,一个接着一个,形成人们期盼中“龙”的形状,满街狂舞……形成了沈塘人龙舞雏形。 图7 《雷州府续志》记载,“舞龙者,前一人为龙头,后为龙尾。次一人直卧,手抱前者脚挟后者。挨次递抬,向街道直走。则念曰:骑龙头,龙头落下水;骑龙尾,龙尾竖上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三、道具器材

  沈塘人龙舞是由人穿着特别的服装,组成巨龙的形状表演的一种传统舞蹈。它是我国龙舞的一种,龙首、龙身、龙尾全部都用人体接架组合而成。可见,沈塘人龙舞最重要的道具器材即为人,且大部为青壮年男性。

  此外,其它道具为龙珠、斗笠、香火、草把、绸带和服饰等。沈塘人龙舞表演时一般长十来米,由五、六十人组成,也有长数十米,由百余人甚至数百人组成,表演者头扎黄、红两色头巾,身穿黄色或者青色短胯龙衣,配以红色肚兜或腰带,臂、腿都扎着绑带,就变成黄龙或青龙,显得坚实有力。




四、基本内容

  过去每逢农历中秋,或年晚丰收时节,当地人都要在街道或广场上表演“人龙舞”,每次表演都要持续三个晚上。沈塘人龙舞主要有三大类:裸上身举小孩串联起来成龙的谓之原生态“活龙”;舞动长布匹为龙的称之为“布龙”;穿彩衣举龙珠表演色彩浓厚的称为“人龙”。整支队伍由“龙珠”指挥,“龙珠”引导整条队伍做出不同造型,跳出不同舞蹈。
    表演时,人龙舞的龙头由一个身高力大的青年身负三个小男孩,分别代表龙舌、龙眼、龙角,或者“龙头”由一个身强力壮的大汉担当,胸前用红绸带抱绑一小男孩为“龙舌”,肩上坐一男孩,双手各执一束香火置于两旁为“龙眼”。龙身由大人支撑着仰卧的男孩,一节一节地连接起来。龙尾也是大人肩扛着一个小男孩,双脚叉开,以示龙尾,或者由一名腰力较好的男孩倒背在最后一名龙脚身后,小孩双脚叉开,双手紧握一扎插满香火的草把不停地挥舞,呈起伏摆动状。这种人龙舞耍舞时轻便灵活,动作粗犷而又威武逼真,犹如生龙活现,时而左盘右旋,时而腾舞戏珠,时而摆尾摇头,操作自如。近年来,当地人对沈塘人龙舞的结构、舞步、舞姿、乐曲、节奏进行了改革加工,形成了“起龙”、“龙点头”、“龙穿云’、“龙卷浪”等表演程式,使其更臻完美,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被誉为“东海一绝”。每逢中秋佳节,当地百姓就会自发的组织人龙舞,配合着锣、钱、鼓等敲击乐器的节奏,人们各司其职,紧密配合,深刻体现了龙的威猛与大气,规模宏大、精彩异常。

  人龙舞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参加,队伍一般长十来米甚至数十米。耍舞时轻便灵活,动作粗犷而又威武逼真,犹如生龙活现,时而左盘右旋,时而腾舞戏珠,时而摆尾摇头,操作自如。

  湛江沈塘人龙舞能舞动出“双龙出海”、“二龙戏珠”、“龙腾激浪”、“高塔盘龙”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特别是在宽阔地带,人龙舞此起彼伏,甚为壮观。该舞蹈一般用雷州民间音乐“将军令”伴奏,运用锣、鼓、钹等乐器,鼓点有力,节奏明显。经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不断推陈出新,成为当地每年中秋节的传统狂欢节目,并沿袭至今。近年来,沈塘“人龙舞”这一带有浓厚民间文化色彩的舞蹈得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国人面前。




五、传承与发展

  湛江沈塘人龙舞艺术的传承在保留师徒传承的同时,采取了集体学习培训、外出学习交流等传承形式。它自明朝创始以来,历代都有造诣颇深的代表人物。较为典型的有:陈敏业,明代沈塘圩商贩,是沈塘人龙舞发起人。莫光腾,1931年出生,对人龙舞的动作、道具等进行改进,参加每年的中秋巡游,担任“龙头”角色,在队伍中起表率作用。现在沈塘人龙舞的代表性传承人有:黄立石,1965年出生,沈塘圩农民,带队人、教练员;1962年出生谭妃伍,沈塘圩农民,是广东省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致力于人龙舞的传承和传播工作,被评为湛江市“优秀民间艺术师”。

  如今面对目不暇接的各类文艺节目的冲击,沈塘人龙舞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其他科技性娱乐形式的挤压,不仅是集体资金短缺、难以维持人龙舞的正常训练和主要活动阵地的逐渐缩小,更严峻的境况是一些颇有造诣的人龙舞表演能手因年事已高逐渐退出舞台,演出队伍难以稳定,有些绝技得不到传承。针对这种危机状况,沈塘圩相关部门从2006年4月开始对古老的人龙舞进行全新编排与改进,从服饰到动作进行改革与创新,使其融力量、艺术、动感为一体,更具艺术欣赏性,并先后投入资金三十多万。从2006年7月起把沈塘人龙舞带出本土,走向全国,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同时沈塘村委会还成立了“沈塘人龙舞艺术团”,以进一步扩充演员队伍,防止人龙舞文化的流失。

  相信在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协力中,从教育力度、媒体宣传和档案采集方面三管齐下,沈塘人龙舞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与提高。近几年来,沈塘人龙舞相继被邀请参加了“湛江市体育节”、“广东省第二届国际旅游文化节”、CCTV“相约彩色湛江”等大型专题文艺晚会,“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大型活动的开幕式表演,并多次荣获“金奖”、“最佳组织奖”、“特别荣誉奖”等奖项。

  

  本章图片均由代表性传承人谭妃伍先生提供


相关图片
相关视频
相关动态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