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香龙舞已在瑶乡人的生活中存在了上千年。每年的正月初一清晨,瑶乡人就开始用稻草扎“草龙”。到了晚上,瑶乡人带着“草龙”走门串户,载歌载舞,“草龙”身上燃香,成为“香龙”,伴随着瑶乡人的欢笑声、鞭炮声,在夜幕下翩翩起舞。从初一开始的每个晚上,“香龙”都要出来给大家拜年。直到正月十五,人们将“草龙”焚烧掉,瑶乡人称之为“圆龙”,象征团团圆圆。瑶乡人用稻草扎成的草龙,寓意着对丰收和平安的寄托。有了香龙舞,瑶族人的新年才算圆满。
香龙舞是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主要流传在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大发瑶族自治乡四冲村委罗口自然村、回龙自然村、古七自然村、福瑶村委丹桂自然村、唐冲村委朱家自然村等地。
香龙舞动作苍劲朴实,步伐以丁步、猫步、撩脚步、跑堂步等为主,舞龙人随步伐舞动香龙。每逢农历新年到来之时(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瑶民们便舞起用稻草扎起的香龙,载歌载舞,逐家逐户去给各村寨的瑶族同胞拜年,以此迎接新年的到来。
按照跳“香龙舞”给瑶族同胞拜年的顺序,“香龙舞”可分为“拜年”与“辞年”两类。同时,根据各村寨人口数量的多少,又可分为一条龙、两条或两条龙以上的“香龙舞”。
平乐县大发瑶族自治乡的香龙舞是祖先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传说很久以前,瑶族的一位先人住在一个干旱山区,家里有三个儿子,一年四季靠打柴为生,生活十分艰辛。在一个大年夜(大年三十),这位先人仍和往常一样在山上打柴。突然一阵狂风袭来,将他吹落山下。此时,山脚下有一座庙,东海龙王正好赴宴回家,看见一个人昏倒在地,急忙上前给他服下一粒丹药,这样才使得这位先人苏醒过来。他的三个儿子见父亲天黑还没有回来,便打着火把进山寻找,最后找遍了整座山也没有找到。三兄弟回家后,有一个自称山神的人托梦给他们,说龙王在山脚的庙里救了他们的父亲,叫他们快去把他背回来。三兄弟按山神的话找到庙里,他们的父亲果然躺在那里。
后来,这三兄弟经常烧香感谢龙王的救父之恩,这件事被玉皇大帝知道后非常感动,就下令龙王保证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丰衣足食。从此之后,三兄弟更加感激龙王,为表示心意,他们用稻草编了一条龙,并在上面插上香。每逢新春佳节,三兄弟便舞着香龙到各家各户去庆祝,用龙王的恩惠祝福村民们在新的一年里合家欢乐,幸福美满。后来年复一年,成为习俗并流传至今。
现今的香龙舞是两条龙,其中公龙、母龙各一条,舞者14人。龙灯2个,扛龙灯2人。龙珠1个,舞龙珠1人。香八捆,在龙身上插香者2人。乐器有鼓、锣、镲等,每种各1人。
香龙制作工艺简单,通常由节庆活动牵头人(俗称“把师头”)组织会跳“香龙舞”的瑶胞们捆扎,其捆扎材料为稻草。
香龙舞表演时间与地点:每逢新春佳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的瑶胞们便舞起用稻草扎起的香龙,载歌载舞,逐家逐户去给各村寨的瑶族同胞拜年,以此迎接新年的到来。
香龙舞基本流程:在农历正月初一的前几天,负责节庆活动的“把师头”将组织会跳“香龙舞”的瑶胞们,开始用稻草扎香龙。同时,“把师头”将亲自到各村寨送拜贴,拜贴上书“新年香龙庆贺”,落款书“XXX堂众友拜”,如果各村寨的瑶胞接受了拜贴,即把拜贴放在“香火榜”(瑶胞们平日里供奉神灵及祖先的“香火台”)上,并在拜贴上放一红包(里面放钱币用以慰问舞香龙者),就表示接受香龙的庆贺,即香龙舞就可以到这家瑶胞家里“拜年”了。
到了正月初一晚上,吃过年饭后,“把师头”带领香龙舞者出发,“把师头”走在前面,手拿一个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铁盒,里面装一张拜贴和一根红绸。此时,男瑶胞舞起香龙,香龙上插满燃香,女瑶胞舞起纸糊的鲤鱼灯、青蛙灯(里面点燃蜡烛),尤如一条明亮的长龙。
如果要去的村寨也有香龙,便也舞起一条香龙去村口迎接,以示感谢。到了村口,双方“把师头”互相交换拜贴,将红绸系在对方香龙的角上。此时,迎接方舞起香龙,并倒退着把庆贺方的香龙接到村上,这样就可开始一夜的庆祝活动了。如庆贺方有两条以上的香龙,迎接方在迎接了一条香龙进村后,还要回到村口再迎接下一条香龙。按照习俗,一条香龙是不能同时迎接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香龙进村的,因为这样做表示诚意不够,对舞香龙的瑶胞不够尊敬。
到了主人家门前,香龙头上及身上应先插好点燃的柱香,进门后香龙要首先向主人家的香火榜拜上三拜以示敬意,然后就可以在家里舞香龙了。这时主人家应燃放鞭炮,表示瑶家迎接新年喜庆。
约15分钟左右,香龙应慢慢地退向门口并跪下,主人家从香龙的头上及身上取下一些柱香,先插在自家的香火榜上,表示主人家香火旺盛,人丁兴旺。然后再从龙头及龙身上再取下剩余的柱香,分别插在猪圈、牛圈及粮仓上,预示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主人家插完香后,香龙边拜边倒退出门外,由“把师头”收回拜贴及红包,香龙在这家的“拜年”活动结束,并开始下一家的“拜年”。
待一个村寨的“拜年”活动结束后,“把师头”带领香龙舞者,可选择当地一家较大或较富有的人家去吃“宵夜”。然后“把师头”再组织舞香龙的瑶胞去各家各户去“辞年”。“辞年”的过程和“拜年”差不多,主人家可放鞭炮或不放鞭炮。“辞年”后,“把师头”会在主家放上“辞贴”,“辞贴”上书“xxx堂众友辞”。
通常“拜年”、“辞年”活动将一直持续到农历正月十五才会结束。农历正月十五晚,“把师头”会把舞香龙的人聚集在一起共进晚餐。然后,人们再次舞起香龙,一起来到河边,祭上三牲,(猪、鸡、鸭等),舞了一通香龙后,把香龙烧掉,喻意为“龙归大海”。
平乐瑶族香龙舞能流传至今,其本身就体现了它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从而使当代青年人了解瑶族祖先的民族文化与传统习俗。同时,香龙舞本身简单易学,具有一定的欣赏性,群众容易接受,有一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保护价值。
瑶族香龙舞被列入为第三批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香龙舞主要流传在大发瑶族自治乡的四冲骆口自然村,主要的传承人是曾明祥,现年九十二岁,是大发瑶族乡香龙舞传承的老艺人。几十年来,他培养了很多学跳香龙舞的年青人,对保护与继承瑶族香龙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陶振喜,是香龙舞代表性传承人,曾带领桂林市少数民族代表队参加广西第三届三月三民歌节。林维修,平乐县大发乡四冲,罗口自然村人,现任大发四冲委主任,是曾明祥的第三代传承弟子。长期以来,他钻研学习瑶族香龙舞,参加香龙舞的演出,并负责该表演队的日常联系和演出事宜。
目前由平乐县文化旅游局、大发瑶族自治乡政府、平乐热线专门负责收集有关瑶族香龙舞文化,并定期与相关传承人联系,讨论对香龙舞文化的保护方向及政策。同时还成立了香龙舞文化研究学会,应用现代化手段(如录音、录像等)对“过山瑶”(含香龙舞)的教学过程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香龙舞进行宣传。
本章图片除署名拍摄外,均由代表性传承人陶振喜与平乐县文化旅游局提供